1 阿德勒的温柔轰炸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是那么普遍、容易理解——你之成为现在的你,是因为过去经历所造成的。譬如:有家暴史的孩子,容易出现反社会倾向;童年被排挤的孩子,长大后不易融入社会。
以上,阿德勒予以否认,他表示:你之成为现在的你,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没有人无法改变,除非自己放弃改变。
应该追究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患有脸红症的女孩,并不是因为脸红而无法与异性沟通,而是害怕被异性拒绝产生的失败感,而“选择”脸红。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孩子天性叛逆所以不听话,而是借由“不听话”,来达到引起父母注意的目的。
人一旦知道无法求得“受人赞赏”这种“正面关注”时,就会试图以“遭受斥责”求得“负面关注”。
与佛洛伊德的“决定论”相反,阿德勒主张的是“目的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2 扰人的自卑情结
阿德勒说,每个人都具有自卑感,有些人把自卑当作燃料,以勤奋努力向上为动力,追求卓越,超越自己。有些人任由自卑在心里发酵,结聚成块,形成名为“自卑情结”的产物。
自卑情结,是指开始把自卑当成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让自己一直保持着“反正我不行的啦”,“努力又怎么样,算了吧”,“没人会把我当一回事”,“我一定会失败的”等消极心态面对挑战。
但,没人能忍受长期怀有自卑感的状态,被人看扁、看轻,这时自卑情结会进入另外一种阶段,叫“优越自卑情结”。
“我以前曾当任干部呢,你懂什么?”,“我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你们都没经历过吧?”,“我买得起名包名车,你们这些贱民买得起吗?”......咏当年勇,吟当年赢,唯恐天下人不知他的事迹,表现得自己很优秀,沉浸在虚伪的优越感之中。说白了,就是深深的自卑情结在作祟而不自知,害怕身边没人会认同自己。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自卑情结到一定程度,还会锐化出另一种叫“炫耀不幸”的形式。
炫耀不幸,就是以骄傲和自夸的口吻,说出自己的出身或成长阶段中所遭遇的不幸。当别人试着安慰他,或劝他做出一些改变时,就会用“你根本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回绝别人好意。想借着自己的不幸,好变得“特别”、高人一等;把自己的不幸当成武器,并支配他人。
让我进决赛啊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别人比较而产生的,而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较后的结果。
阿德勒是“自卑感”词汇的创始者,他使用的德文自卑感(Minderwertigkeitdgefühl),是由“较少(minder)”,“价值(wert)”和“感觉(gefühl)”所组成。也就是自我价值感低下的一种状态。
3 烦恼啊烦恼
要除去所有的烦恼,唯有独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
阿德勒说:“人类所有的烦恼,全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他发现,烦恼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心态。我们是如此害怕落于人后,害怕自己没有利用价值,多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似乎只能通过权力、名利、金钱、人脉、学业等攀比后的结果来定位自身价值。
人类所有的烦恼,全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攀比后的结果,总有高低输赢,我们如何确保一直处在赢面?若根本没人在意我们的输赢,我们还会如此在意吗?
好比拍照,我们只会注意在照片中自己的美丑,但不会特别注意照片中别人拍的是否畸形。结果是,十个人看照片,十个人眼中只有自己,却都认为别人会注意照片中的你。
会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啊。
杀马特(Smart)造型4 改变,从自己开始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定决心“不要改变”。
改变的勇气当下的人生不是取决于“命运”和“过去”的创伤,而是自己的思考方式。
解开结索的开始,也就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是阿德勒心理学中所说的“课题分离”。
什么是“课程分离”?简单的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做你自己,我做我自己,我们是不一样的个体,不一样的“课题”。
所有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差不多都是因为一脚踩进人家的课题里,或是自己的课题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我们害怕上司的责骂,即使累成狗也不敢吱一声;我们害怕面对直落的业绩,赤裸裸的地证明我们的无能;害怕不去应酬,朋友会离我们而去,即使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当先处理;恐惧身边的人不当我们的一回事,就因为我们的不够“优秀”。
如果我们无法不在意他人的评价、无法不害怕被人讨厌,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认同的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自由翱翔,做回自我不要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而是活在自己的人生里,我们并不是满足他人的期望而活的。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当不在乎别人是否讨厌我们、评价我们时,反而更可以活出真实的自我。
当我们学会“课程的分离”,就是迈向幸福人生的第一步。
5 人生的三大任务
阿德勒把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的任务”、“交友的任务”和“爱的任务”三项,统称为“人生任务”。
人生三大任务中,作为社会群体中的我们都需要面对。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上司、客户、同事的人际关系;爱的任务主要是与爱人和家人的情感关系;交友任务是爱情、亲情、事业之外的人际关系。
找出各种借口来逃避人生任务的状态,阿德勒称之“人生谎言”。
想成为作家,但一直没有写出什么作品,没办法啊,那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能随心所欲地写小说;想学会一门乐器,但一直保持在只会DoReMi,连Fa都不会的水平,哎哟没办法啊,那是因为环境关系,隔壁邻居是看起来像杀人犯......会被杀的,如果换个环境,一定会成为郎朗第二。
只要一直活在“如果怎么样的话......”的可能性中,就不可能改变。
最单纯的目标,也就是该做的事明明就在眼前,却又拼命替自己找一堆“不去做的理由”。
小花因为有人间胸器,才受上司、客户喜爱,如果我有,会比她更受欢迎;小草含着金钥匙出生,如果我有这种家庭背景,一定会比他做得更出色。
强调“因为A,所以达不到B”的人,他们暗示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不是A,其实他们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
为了包庇“不想负责”、“不愿承认失败”、“良心的苛责”这些心态,以“自己没有错,都是无意识与欲望的错”为借口,企图欺骗自己与他人。
阿德勒说:如果有人自吹自擂,不过因为他感到自卑罢了。
为什么要学习6 阿德勒的“共同体”
“共同体”,可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中心思想,只要发展“共同体”,就能挣脱一切困难。
共同体感觉由三个循序渐进的要素构成:“接纳自己”,“信任他人”和“贡献他人(归属感)”。
接纳自己,是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坦然接受“办不到的自己”,而且尽最大努力朝目标前进。我们不是能力不足,只是缺乏“勇气”而已。
不是Only If(若能克服缺点)I'm OK,而是要有Even If(就算有缺点)I'm OK的勇气。
当有“勇气”后,就能信任他人。阿德勒提倡的信任他人是建立在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并不是基于道德价值观才提倡。
因为只要我们害怕信任,终将无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关系。
说好的信任呢贡献他人,并不是舍弃“我”去为他人鞠躬尽瘁,其实是为了实际感受“我”的价值。不是想着他人可以为我做什么,而是我可以为别人做什么,并付诸实现。人只有在觉得“自己有价值”时,才会感受到“贡献感”,才能够拥有更大的勇气,也就会有“归属感”,发展出“共同体”。
把人“共同体”和“活动力”的高低做个坐标,有以下四种情况:
共同体与活动力的关系7 结语
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不只是家庭、学校、公司、地区、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全体等所有的一切。以时间轴来说,甚至还包括了过去和未来。
要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首先就要以“我和你”为起点。只要有两个人,就可以形成社会、产生“共同体”。
大多数人都会有疑问,也很难马上理解,连阿德勒自己都承认他所主张的“共同体”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
“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以上内容是从《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及《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这三本书中做得简略的总结,原谅我无法全面、详细表述阿德勒更具深度的观点。
阿德勒,他不只是心理医生,还是思想家、社会哲学家。
阿德勒的心理学也被称为“使用的心理学”、“能获得勇气的心理学”。
你,获得勇气了吗?
《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