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唐太宗,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唐朝有名的君主,也是最有争议的君主。为何后人对于李世民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而言、好得多坏得少。作为一个君主,他有手段有办法,在位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形成了太平盛世的大好局面,为大唐一百多年的盛世繁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治武功、内政外交,不论哪个方面,李世民都能算得上历史上最了不起的皇帝之一。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纵观五千年文明史,从来没有哪个人是一辈子只行好事不做坏事。也没有哪个人是毫无良知坏事做尽的。尽管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非常优秀。但有一事,直至今天仍被无数后人诟病,甚至被评为“禽兽不如、丧尽天良”——这就是李世民弑兄之说。
其实发生玄武门之变如此惨剧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
在李渊五十多岁打下大唐江山之前,他的四个儿子应该是手足情深、兄友弟恭的,否则无法顺利打下这伟大的大唐江山。而李世民在他的儿子里可以说是最优秀的,在李世民十八岁的时候怂恿其父李渊造反并在各大战役中取得了远超其他三兄弟的大成功。他是大唐建国的主力军,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而李渊在打天下之时为了鼓舞士气,也曾多次给李世民许诺了一件大事。用白话文翻译一下当时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儿子,好好干,等将来你老子我当上皇帝,我让你做太子,以后你来继承皇位!”这多次的“畜皇位”的承诺,成为了后来的兄弟反目的导火索。
建国后李渊却违背了当时对李世民的激励鼓舞之言,将太子之位让与李建成。而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主要掌管部队管理,手握兵权。
这两位儿子都太优秀了,悲剧自此也开始了。
由于李世民在打仗时期战果颇丰,笼络了一票哪怕在唐朝建国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文臣武将。而手握兵权、笼络臣心的李世民让继承太子的李建成坐不住了。李建成的心虚和李世民的不满在一系列的矛盾斗争后终于爆发了。
先动手的,是李建成。为了成功将李世民彻底失去继位的希望、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李建成许诺李元吉,待李建成继位时立李元吉做“太弟”。什么叫“太弟”呢?就是待李建成大去之日将皇位让与李元吉而不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可笑的是,这一手段与打天下时李渊对李世民的许诺如出一辙。结成同盟关系后,李建成与李元吉便经常向自己的父亲李渊及其妃嫔说李世民的坏话,三人成虎,久而久之李渊便相信了李世民心存二心。
随后,李建成与李元吉这对左手左脚对李世民这个右脚(手足情深嘛)生了杀心。借由一次与北方突厥打仗之际,李建成建议李渊重用李元吉前往战场打仗,表面是为了解决国家外患,实际是为了借此机会夺了李世民的兵权,掌控军队。
眼看着兵权就要被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夺去,恰逢又有人向李建成告密说李建成与李元吉密谋找机会将李世民出征之时将其杀害。在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人刁难后,摆在李世民面前的无非三条路。第一,放弃抗争、任人宰割;第二,我跟你继续斗下去,等到李渊主动改变主意更替太子;第三,主动出击,夺取皇位。
李世民思量半天,在自己手下一帮文臣武将的谋划之下,他行动了。至此,玄武门之变开始了。
尽管李世民弑兄的行为为后人不齿,但通观历史,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一瞬间的,而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历史车轮的滚动也是由无数人之手强加的力量,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体现了人性对于权力的欲望和追逐,值得后人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