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来聊聊前几天网上比较火的诺贝尔哥,郭英森先生。
郭英森先生上节目的视频我也看了,时间很短,但我确没从中发现许多人所说的,扼杀了一个“诺贝尔奖”的证据。令人意外的是,朋友圈中持续疯传各种为郭先生鸣不平的“文案”,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也加入其中。
而后,一篇《媒体,你们欠学术圈一个道歉》横空出世。又有许多人纷纷对郭英森先生粉转黑,朋友圈又被刷了屏。令人唏嘘的是,先前为郭先生鸣不平和之后对郭先生粉转黑恰恰是同一人。
方舟子成了整个事件中最不讨好的角色。其实我也并不喜欢方舟子,对郭先生那种高高在上的质疑,但我确实极其赞同他在自己博客中所说的“反智”。
关于反智我首先查了下有关资料,如下。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由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提出,该书描述了反智主义是如何贯穿于整个历史和“实用性的”美国文化,深入剖析了美国反智主义的历史渊源,说明教育,政治和商业等不同领域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矛盾。
那么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反智的现象呢?接下来,我举几个例子。
1、 读书无用论。
隔壁家小王,小学毕业就出去打拼了,现在买了豪车还有好几套房子。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学毕业找个工作都很困难,每月领着几千块钱的工资过日子,读书有什么用?
2、 不知晓的,都是没用的。
高中学函数有什么用?买菜你会用到吗?强烈要求数学退出高考。
3、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移动信号会致癌,赶快告诉身边的朋友吧。
4、 极易情绪偏激。
六小龄童节目被毙了,我们再也不看春晚了。(其实春晚根本没请六小龄童)
。。。。。。
在“诺贝尔哥”这次事件中,依旧有许多人扮演了“反智”这一角色。在听到“引力波”这个词之后,许多人开始躁动了,开始哀叹中国错失了“诺奖”,抨击中国学术界的各种弊端。其实在没有了解到事情的真实性之前,我们不应该对事情做过早的定论,我们应该拥有理智分析的过程。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反智”变成了一场全民运动。许多无良媒体追求曝光度,肆意传播虚假谣言,并唆使民众跟着一起传播。慢慢的衍生出一个新的词汇——“民粹”,民粹的大概意思是,由于自身认知层面的匮乏,导致民众对某些本来合情合理的事物表现出抵制的态度,或对某些不严谨的信息盲目崇信。
俗话说,不是一行人,难说一家话。在面对未知领域时,应该尽量做到“谨言、慎行”。莫要让“反智”成为一场“民粹”的狂欢。
肚子里没多少墨水,
却非要学着别人写写字的
黑面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