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前在微博关注李参老师,一路追随着老师微博、博客开始使用印象笔记、写晨间日记等从微博得知老师出书,立马从淘宝买到。
书拿到手后,采用检视阅读方法系统粗读:书名、副标题、封面扉页、作者序、重点阅读书的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1、建立思维的秩序;
2、建立信息的秩序;
3、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4、建立个人信息库;
5、建立个人任务管理系统;
6、记录你的人生轨迹;
从书的目录就可知道作者并非一本介绍印象笔记的技巧类书籍,作者从思维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任务管理和人生管理五个维度进行撰写。
大脑并不擅长记忆,更擅长于思考与创造。以前总是喜欢用脑子记事,随着年龄增长,刚才发生的事情可能突然卡壳,我想大脑存储如电脑CPU一样是有容量大小,年龄越大每天被各种信息环绕,内存不够脑子自然也不那么好使。
常常会紧张担心忘事,直到有一天听到一句话记录是为了遗忘,是为了清空你的大脑,顿时豁然开朗。
大脑面临的三重考验:
(1)杂事;
杂事分为一类是你需要做的事情,比如工作、家庭、自我学习必须要做完成事情;另一类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即我们常说的梦想和目标。
杂事处理办法就是列清单,把你必须要做和想要做的事情全部列下来,你可以列在笔记本、白纸或者手机app中,手机清单类工作比如doit.im,奇妙清单,滴答清单等,我习惯使用doit.im进行记录,然后分配时间一件一件地去完成;
(2)各类灵感和想法;
灵感总是稍纵即逝的,当灵感来临时,一定要快速记录下捕捉住大脑中各类灵感。平时我处理灵感的方式有两种记录:
一种是通过手机电脑记录,比如将灵感和想法快速记录在印象笔记的inbox收集箱,每天日记写作时涌现的灵感记录在晨间日记中,当走路时不方便记录时用印象笔记的录音功能录制,iMemo一款非常小巧的便签软件,主要在于它可以直接同步到印象笔记并自动建立iMemo文件夹;
另一种记录在纸质上,比如随手的白纸,趁早效率手册,李参老师不断提到使用便利贴随手收集灵感。便利贴小决定它承载信息量小,很多时候需要写很多张,大量便利贴保管难度,后期的整理加工成为头痛的事情而我被我弃用,在书中提到利用印象笔记的拍照中【报事贴便利纸】将便利贴电子化保存到印象笔记,后期再进行加工处理归档。工具仅仅是容器,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人如何应用。
(3)海量信息;
全球化互联网时代到来,让信息爆炸式增长,如何将海量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将信息转化成在职场和生活中行动的催化剂,是i时代下每一个人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信息来源有哪些
- 手机:电话、短息、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
- 电脑: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网页;
- 日常沟通:沟通、会议;
- 书籍杂志:纸质资料;
- 其他:电视、广告、游戏等;
其次了解信息类型
信息类型- 纸质资料:书籍,便利贴,名片,书写笔记,其他纸质资料;
- 文字图片:文字与存放文字的文件、图片与截图;
- 文件、声音、视频:office系列文档、录制声音和视频等;
- 网页其他: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等;
最后确定信息存储工具
信息存储工具云笔记:目前我自己同时使用为知笔记和印象笔记,为知笔记主要做知识管理和个人管理,印象笔记主要用来写晨间日记、家庭档案库、以前使用印象笔记存档的文件;
云盘:我自己使用比较多是百度云盘,主要用来存储视频、音频等文件;
云相册:主要使用QQ相册进行存储相册,QQ相册有30G免费内存完全足够,现在每次听分享会后,会单独建立QQ相册文件夹,采用【时间+分享会名称】命名相册,将课程讲义图片、拍照、答疑图片等都会存储在QQ相册中。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件,选择数位笔记本、云盘、云相册进行搭配使用,充分利用每种工具优势,打造最适合自己的系统。
做信息存储时尽可能保证每条信息存储位置的单一固定,不要同时出现在各个文件中,如此不利于管理,容易造成混乱。
对于软件工具,不要想着用一个工具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要花费太多时间研究工具本身上,最重要是让工具为你服务而不是被工具所奴役。我同时用为知笔记和印象笔记,比如印象笔记不好地方在于收集东西都会自带标签但这些标签都不符合我自己的标签管理系统,每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删除不必要标签。但是为知笔记就不存在这样问题。那我就用为知笔记做知识管理,印象笔记做个人管理。比如印象笔记不能直接使用markdown,那我就用为知笔记写文章,但为知在手机端打开速度慢,所以平时一些想法就用印象笔记记录。
通过以上方法收集信息,将你的大脑从焦虑中解放出来,做到心情平静,摆脱烦躁,让你做事更专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