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飘》随笔

2024-12-20 来源:化拓教育网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飘》,当时仅仅只把它看成是描写郝思嘉和白瑞德爱情的长篇小说,时隔多年再次拾起这本书,确是有了更多的一些感想。

       看这本书前正好和友人聊到战争。讨论到古人说“春秋无义战”,谈成吉思汗的扩张与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是否本质上是一样的,不管怎么样,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所了解的东西,关于政治关于历史,是否仅仅只是他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就像《悟空传》里面,那个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米的大圣,困死在一睹隐形的城墙前,翻越不过。我们这些普通人身边的围墙也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就是在那,让人心悸。若我们不读书不思考,我们所接受的一切便是他人有目的给予的一切,尤其是网上的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就像《1984》里面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没日没夜的广播,人们的思想是统一的,即集体主义思想或者说“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最近的思想很是跳脱,从战争聊到信息,从信息聊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无碍,随笔罢了。

      《飘》的时代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北方以解放黑奴为由发起了战争,南方应战,里面更多是描写了美国南方种植园主的生活,战争前,战争中,战争后。关于战争,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大多数被政治家鼓动的士兵及其家人是极端狂热的,他们都坚信战争能够获得胜利,士兵的梦想是为国而死,而士兵妻子则为丈夫能为国捐躯而自豪。

        这里面,媚兰作为作者笔下的完美女性的想法及做法尤其能反映这种极端狂热的集体主义(or 爱国热情?),郝思嘉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世人的一切举动,在她眼里,那种爱国主义尤其愚蠢,她不明白为什么要忍受医院糟糕的环境为完全不认识的士兵包扎,更不明白为什么她的丈夫在战争中死去了她就不能寻欢作乐,作为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机会主义者,只有在战争实在威胁到了她的生命、财产、家庭时她才会去在意战争这个事情。

        而白瑞德和希礼,都是战争中的局内人,一个利用战争来挣钱,成为了让大家鄙夷却无可奈何的腰缠万贯的投机商,而另一个参战当兵,还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以及荣誉,成为大家——所有南方绅士淑女心目中的勇士、爱国者。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相似的,相似的孤独,相似的战争的某一方面的局外人、冷眼旁观者。他们都知道在战争中南方必然失败,都知道那些狂热的行为名曰爱国实际不然,只是让更多无辜的人去送死罢了。只是白瑞德选择了付出再也融不入这个群体——永远孤独的代价,挣脱了这个狂热的群体,做他自由富有的机会主义者,而希礼选择了退缩与逃避现实,为了融入这个群体并捍卫虚无缥缈而又无法放弃的家族名声与荣誉,他宁愿闭上心里的眼睛,去战争去流血甚至去死亡,做他纠结痛苦的集体主义者(他心里向往的个人主义也或是理想主义导致了他的痛苦吧)。一直觉得白瑞德在那个年代是人们眼中或者说是集体主义道德标准下的懦夫,希礼则是集体主义道德标准下的勇士。而我做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依我的道德标准,白瑞德才是我崇敬的勇士,而希礼战争前后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懦夫。白瑞德在那个战争年代,饥寒交迫的年代,能保护好自己的亲人朋友爱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打破封锁线偷运军火,甚至在南方即将战败时也去参战了,不是因为应该要去而是因为自己想要去,这种无视外界任何道德枷锁和准则,坚定不移的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是需要极其强大的内心,而恰巧他的准则我也认同,并不觉得在明知战争一定会失败的情况下还去送死有任何意义。正如希礼被过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勒得死死的,纵然知道一切毫无意义,却没有改变甚至是面对它的勇气。战争结束后,一如之前并没有改变任何的想法和行为,他的一家都是靠一个女人养着,极其悲哀也极其懦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的家人都照顾不好,又何以谈为国做什么牺牲,也许会有人反驳我,没有国,哪有家。而我所认为的是,若一个大国没有安顿好一个小家的能力,那么为其牺牲是否值得有待考虑。但正如前面所说,他们俩都是极其孤独的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白瑞德在送思嘉回去的路上,突然决定要去参军,他看到一个小小年纪的士兵断了腿,骂骂咧咧不让旁人搀扶,其他人却仍不离不弃地背着他。我想,是这一幕触动他了吧。游离于这个世界太久了,他应该从没感受过这种永不抛弃、被人扶持的感觉,远离集体太久了,也会感觉孤独,而与集体生活的好处是只要你放弃了个人主义,便不会再有孤单的感觉了。所以白瑞德才会在进入监狱后,思嘉在探监时提出结婚的想法时如此感动,又在发觉自己受到欺骗时又会出离愤怒的原因吧。而白瑞德因为在众人穷苦的时候自己过着富足的生活,这本身就是集体主义所不能接受的。而思嘉也一直不能理解他,这便注定了他会一直孤独下去。

        在集体主义浪潮最狂热的时候,完全的个人主义者是不可悲的,他选择了孤独但得到了自由,完全的集体主义者也是不可悲的,他放弃了自由但得到了存在感与安全感,更何况自由也许更是他们不想要的。正如南北战争后获得解放的部分黑人,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奴性”。最可悲的是希礼这种,既想要个人的自由,又不敢也不舍得放弃集体荣誉与存在感的人了,故孤独而厌世。经常会想,如若是我,会如何选择?无解,作罢。

        这篇文章想法很是跳脱,无碍,随笔而已。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