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24/灯的演变/郭思元

2024-12-20 来源:化拓教育网

石桥铺的故事(二十四)
灯的演变
郭思元

t016d9d4998ba3581f2.jpg

由于石桥铺是重庆市的近郊区,交通方便,过往人客频繁,在很多条件待遇上与市区相比较,仅仅慢半拍,路灯管理就是一例。

从记事开始,就懂得我家原来点的是菜油灯,灯芯是灯草,一根根白色的圆的,比面条粗点,长长的,软软的,轻轻一扯就断。街上不时有人拿着竹棒棒,上面捆着一大捆灯草,你买多少就抽多少灯草出来,一小把一小把的卖。

我家菜油灯是陶瓷的,上面象个小土碗,装菜油,把灯草扯一小节下来,浸在菜油里,灯草可以一根,也可二根并在一起,根据需要做成灯芯。油碗下面连着一根陶瓷棒,约20厘米高,陶瓷棒下面与一个园形陶瓷底座相连。握着陶瓷棒,可以把菜油灯端到任何地方。缺点是菜油灯怕风,灯草做的灯芯不经烧,时不时要用竹签拨一下灯草。

后来就点煤油灯了,用鸡肠带做灯芯,用墨水瓶装煤油,瓶盖上插一根用白铁皮做的园筒,里面是灯芯,煤油灯要亮些,时间也长点,但是点起冒黑烟,晚上看书久了,鼻孔会熏黑。各式各样的煤油灯,街上白铁铺都有卖的。

我家还有一盏亮油壶灯,顾名思义,灯就是一个微型茶壶,陶瓷做的,直径八,九厘米大小,只不过没有把把,把灯芯从壶嘴塞进去,灯芯在壶里盘几圈,壶嘴留一小节好点火,将菜油从灯的上部开口倒进去就行了。亮油壶灯两侧有开口,一根长约三十厘米的叉子,叉子的两边呈弧形,顶端被固定在壶两侧的开口内,但是又没有固定死,叉子可以绕壶360度转动,这样无论叉子是朝上,或者朝下,亮油灯永远都是水平的,不会翻过来。叉子下部象筷子粗细、长短,最下端是尖的,可以插到地上。整个叉子可以是铁做的,也可以是铜做的,象筷子那节有纹路,提着亮油壶灯时不易打滑。综观我家这盏亮油壶灯,设计合理,做工小巧,精细,象一个不错的工艺品。

24网络.jpg

那个时候,石桥铺老街从桥头我家把坡坡走完,从古家馆子到张家馆子一带,卖卤菜、烧腊的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卤鸭肠,一根筷子串起很多根鸭肠,象晾挂面一样。大多数摊摊点的就是亮油壶。

由于石桥铺街上晚上摆摊的人太多,我曾跟着父亲到陈家坪去摆过夜市摊摊。天快黑时,我和父亲就出发了,父亲挑着担子,里面有坛坛装的白酒,下酒的炒花生、炒胡豆、卤菜等,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亮油壶。那时石桥铺到杨家坪的公路边,栽的是法国梧桐树,长得非常茂盛好看。陈家坪公路边的房子很少,也很简陋,柱子、横梁都是楠竹捆绑的,墙壁是照壁,或者蔑席,公路边大都是水田。

父亲把摊子摆在对着到水瓶厂小公路口的大公路边上,天黑后把亮油壶灯点亮,插在公路边的地上,那时公路都是石子路,公路边土软很容易插。陈家坪水瓶厂,针织厂工人多,晚上三五人一起出来,就坐在公路边,每人打二两白酒,买点炒花生、炒胡豆,或者𠧧菜,边喝酒边吹牛。

24.1.jpg

那时候公路上跑的汽车很少,只有公路边摆摊的亮油壶灯闪着昏黄的灯光。父亲忙着摊子上的生意,我坐在旁边的小石头上,人小也帮不上忙,时间一久就有些磨皮擦痒。

黑黝黝的五台山,从石坪桥方向开上来的汽车爬坡时的轰呜声不时传来,开始看到的是天空中白茫茫一片灯光,等看到汽车时,就变成了两束刺人眼睛的灯光,把公路和公路两边的人和房屋照得雪亮,汽车轰然开过后,公路瞬间又恢复了原来黑暗的景象。

那时我实在是太小了,心中总是盼望着父亲早点收摊回家。夜很晚了,公路上的人越来越少,父亲终于收了摊子,我提着亮油壶灯照着路,沿着公路回石桥铺。到家洗了脚,倒头就睡。

后来用电了,有钱的人家就申请电表了。我家后来装的是分表,几家装分表的每月轮流按分表收电费,分表与总表的差额大家均摊。为了节约电,省钱,我家在每两间屋的墙上凿个洞,好在照壁墙是竹子编的,很好打洞,灯就安在洞中,这样两间屋都有灯光了。

石桥铺老街在五十年代初期就安路灯了,我家门口就立了根电线杆,上面安了一盏电灯,不同的是这盏灯上面有一个圆形的盘子形状铁皮,朝上是绿色,朝下是白色。这盏灯就象一个人戴了顶草帽,可以遮雨。
路灯一般是50米左右一盏,但可以据实情稍微有所走展,选址在我家门口安路灯,很大原因是我家门口这座石桥无栏杆,为了行人安全着想。

刚开始路灯的电线杆子是木头的,埋在地下的部分还用沥青进行了防腐处理。竖电杆时,全是依靠人多,用人力把电杆拉起来的。后来改成水泥电杆了。我家门前这盏路灯,一直到我家老房子拆迁时还在。

有了路灯后,我家门口这间屋和楼上朝街上这间屋子就有免费电灯用了,看书都没有问题。每盏路灯有一块小木牌子,上面写着该路灯的编号,这盏路灯的牌子就由我家保管着。每当这盏路灯不亮了,就由我家把这块小木牌子丢到半坡坡钱家门口的一个木箱内,每天都有维修路灯的工人来开箱,然后按照小木牌的路灯编号来维修路灯。

路灯坏了大多是灯泡坏了,这时就有电工师傅全身披挂来到电杆下,所谓披挂就是那个师傅头戴藤制的安全帽,肩膀上斜挂两张木踏板和一个挎包,腰上围一圈专用皮带,上面插满了螺丝刀、铁钳、扳手、电笔一类的电工工具。

只见电工先用一块踏板,栓在电杆上,踩上去后,又朝上栓第二块。登上第二块后弯腰取下第一块,又朝上栓,就这样交替轮换着攀登到灯罩下,把坏灯泡摘下,从挎包里摸出新灯泡安上,就大功告成。然后又按照前述方法交替而下,不过方向相反。这个考技术的是栓绳方法,既要牢靠又要方便解脱,不然就无法自如地攀上攀下。

24.2.jpg

后来又发明了不用绳索的踏板,即在踏板上做一个套鞋,踏板前安装一个抓钩,双脚各套一个踏板,踏板抓钩钩在木电杆上,可以交换双脚不断攀登,大大提速,但电杆上被铁钩抓过的地方要留下一个很深的洞口。随着木电杆换成水泥杆,就使用长楼梯换灯泡了。

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家家户户都配齐了各式各样的灯盏。外面的大街上,一到夜晚,华灯齐放,如同白昼,再也不会有那个时代死糗死糗的夜晚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