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阅读笔记——连自己都不信了。
在幼儿园的时候,我是一个若依若离的孩子,总是希望在周遭常见的事物中发现意料之外的存在,于是,从屋顶泻水管下方搜索可能好玩的砂子,看着周围树的不同,挖掘树下的泥土,在幼儿园内四处走动,甚至曾经走到女厕所门口想进去。中午睡觉时喜欢紧贴墙壁,那是绿色的墙皮,自己联想,什么材料制成的墙皮是如何涂装的,为何涂成绿色,为何那些裂缝,会不会有小虫?但在幼儿园的睡眠并没有被改造成游戏。在奶奶家睡觉时,对面人民医院病房楼的灯光和屋子之间的透明劣质玻璃有上一个一个坑凸,根据自己制作的规则,脑袋快速移动将灯光透过玻璃上特异点对上远处的亮光,这样动累了睡去。
想像的力量很有意思,总会将各种混合的小玩意儿放在水杯里,当然我得到的大多是不溶解的固体,浸入浪费的粉笔、不溶的塑料、捡来的钉子和一些家用调料。想像各种能用的发现,未知的可能。
想象力,或许是风,或许是给自己的期许,我期许着能用上旁边的每一个东西帮助别人,相信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用的,废旧的日历留下做过风筝,试图用引擎制作小车小船。那时,没有作出什么的我,和现在一样,重复着别人做过的事情又瞻念自己还不切合的期盼,何时有自己的崭新作品。
我会在别人莫名其妙的情景下因为闪念而笑,立刻被自己的闪过想法逗笑。为什么会那样想到~
玩具的意义么,麻将象棋纸牌,都是有着到支配的玩法。确实是真实的世界,你不能不和主流玩法一起玩。即使你有好玩的,也只有少数人陪你,到后来,大多数朋友都不会陪你了,因为朋友要照顾更多的朋友吧。
关于满足扼杀想像
真实存在的是满足或者是接受,消费的根本可能不是满足,而是接受这种选择带来的一切,“你只需要相信和被动接受。”因为未必满足
“虚构道具”(fictional props)的目的是鼓励观者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消费。这便是道具的作用,它是消费品的反面,它不具备消费品的功用,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观者产生想象(to facilitate imagining)。
这种东西是一种精神的桥梁。
对于完美消费的想像,消费品是什么?做什么用?消费的本质也根据消费的返回形式有所差异。这未必会催肥啊?
限制和接受,还是规则和想像?
我还没有接受现实世界,我期待更多让我惊奇的想象力,然后我也可以参加。爱到分享之前因为不知道,对进行中未知的结果总是探讨:怎会样才更有意思吗?
是因为这样我才是孤独的吧?
谢谢
“虚拟道具设计指南”
挣脱了自己设下的局
行走在元素散步的空间里
忘记自己曾经的穿插方式
如果平衡不在,或许从远处抢来一些不存在的概念,用存在的改造出来。
构建系统很好啊,有弱关联,有空间,一个印象并非已经环环入扣,扣的一节可以修改——好像游戏装备系统。
扯追姑娘,臆想探索,聊天求证。
在一条并未设计的路上爬行:是乐趣吧,一定是乐趣。
最后的最后:关于小熊和斯纯的事情
因为看小熊的blog,也关注了她。有时候评论一下你们的分享,喜欢你们两个人。
前一段时间看她挺失意,评论了两次,但不知道是有矛盾。
有一天,大致是斯纯自问了“放开我或者我的过去”,我回复“一定是你”。
不论是哪个缘故,到了那一步,我这陌生人是黑了~
勇绝
反正我就是容易被喜欢的人拉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