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爸爸最近推出了一部关于考古的纪录片。
良心之作遭冷遇,这可能是我们谁也没有想到的。
这样一部未公映就获得了金鸡奖提名的纪录片真的值得每一位爱学习的你观看。
土司遗城海龙屯
在说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个地方,那就是片中所说的海龙屯。
我滴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儿。
哈哈,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个海龙屯,可不是小伙伴们身边熟悉的那个屯,人家海龙屯虽然被称为屯,但却和平时你见过得那些屯差别大了去了。
这座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龙岩山巅的神秘的建筑群是宋明时期的显赫一方的"土司 "城堡。
海龙屯又被誉为中国版的"马丘比丘",这座屯里与地下埋藏着的秘密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家。
喜欢盗墓题材小说的或者看过盗墓题材电影的人应该对下面这句话不陌生——
寻龙千万看缠山,一冲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
常年藏在深山浓雾中的海龙屯也在此时,向世人揭露了它神秘面纱的一角。
千百年来,遵义地区一直流传着天神使用赶山鞭赶石筑城的传说。
而在龙岩山上,那座时隐时现的海龙屯,似乎也在印证这一传说。
据说,常年用浓雾藏身的海龙屯,是奇珍异宝的埋藏地。
海龙屯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与传奇,在那些金戈铁马的过往岁月里,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家对海龙屯为之着迷。
然而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海龙屯并没有被发掘。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2012年,恰好这一年从东南边吹来的风吹散了常年笼罩在龙岩山的浓雾。
36岁的贵州省考古领队李飞带着他手下的年轻考古员开始了对海龙屯的探索与发现。
相信很多喜欢盗墓题材文学作品的人应该都知道洛阳铲的威力。
在「海龙屯」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也看到了洛阳铲的工作时的样子。
果然威力十足,一铲子下去,五色土一出,这地方有古墓无疑了。
找到古墓的大致位置,要想进入古墓中寻找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真相,那就很难了。
看过「盗墓笔记」「鬼吹灯」之类影片的人应该都知道,盗墓的危险系数有多大。
只是在新闻上,我们就看过不少盗墓份子发生中毒的事件。
中毒,文物出土之后灰飞烟灭,总之,盗墓者不成功便成死人或者废人。
很多民间传说都把这种"诡异"的现象称为鬼神的法力。
其实,身经百战的考古学者早已经知道这种现象其实是极其自然的化学反应,也是全球考古界的难题。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考古姿势呢?
来来来,让我们看看专业考古人员是怎么做的。
海龙屯周边有三个墓葬群,他们彼此间可能有联系。不巧的是,三个中就有两个被盗了,只剩下一个可以研究。
于是,考古学者们开始了对这个古墓的挖掘。
值得所有人庆幸的是,这个墓千百年来都没有被挖掘过,完整性简直让全体工作人员兴奋。
这是一个夫妻合葬墓,64平方米的宽阔墓室,壁画上文官武将、还有使者童子,中间有个机关小门,通往幽暗密室。
看到如此讲究的古墓,桃子由衷感叹到,古人的审美确实要甩出我们一大截。
到底是谁,在什么时代,耗费巨资,在龙岩山修建这么宏大的地下墓葬呢?
于是,到了下面最紧张的环节——开棺。
为了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整个考古队经过研究决定,不再地下动手,要把棺木连同它旁边包裹的土壤一起,运到北京的封闭实验室。
到了北京,经过一系列周密的计划之后,开棺了。
从随葬武器看来,一号坑埋的是男墓,他生前是个威震八方的英雄。
二号坑是女墓,头顶凤冠,胸前佩戴金覆胸,一看就是有权有势的富家太太。
但是墓主人到底是谁呢,最终,考古学者们在在不计其数的出土文物残片里,发现了银色烛台的碎片上,看到五个字:雄威郎制使。
在查阅众多史书之后,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墓主人是南宋时期的播州安抚使,此人名叫杨价。
真相浮出水面的过程中,也出土了很多物质文化遗产。
金银玉器,美轮美奂。
「土司遗城海龙屯」这部纪录片,为我们讲述了遵义考古队在对海龙屯古墓发掘中的惊人发现,也向世人揭开了沉睡在地下几百年的贵州神秘杨氏土司一族的往事。
这部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在豆瓣上受到了如水流般的好评。
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过十万的点击量也算是创造了近段时间央视纪录片的小高潮。
戳开弹幕请不要被被大家的热情吓到了。
「海龙屯」的拍摄时间长达4年,最后播出片长却只有82分钟。
每一分钟都是精华,说的应该就是这种类型的纪录片。
从「土司遗城海龙屯」中我们能看出整个剧组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
虽然这是一部只有八十多分钟的纪录片,但它的精致程度却不输任何一部耗资上千万的大片。
最大力度地还原了当时的服化与道具,从宋元到明,从将军到士兵,既考究又美观。
金戈铁马,黑白影像,做旧画风,无一不体现创作者的用心,对历史的尊重。
好了,今天桃子只给你们介绍这部纪录片的前半部分吧,至于这个墓主人背后有什么更离奇的故事?
他与海龙屯的墓主人有何关系?
考古学家又动用了什么你想不到的挖坟技巧?
不多剧透,最大的悬念留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