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自网络)
某天,一位教培的同学和我聊起有没有专门讲绘本给小些的孩子的课,我笑言,妈妈和孩子捧一本绘本书一起从第一页开始读起,由孩子主导翻页发现图画和文字的乐趣,这不就是最好的读书吗?
由此引发了同学的问题:
绘本赏析是要写给谁的呢?
是要讲给孩子的吗?
如果不讲给孩子,那么写这些赏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如果我们细细翻看一本经典绘本的话,不难发现,好多绘本的阅读年龄标注的是0-99岁,那说明绘本是属于老少通吃的书籍,果真如此吗?
我从公众号开号以来,所写的绘本赏析除了个别作为课程设计外,似乎更多的是我从绘本中得到的领悟,所以,可以说,只要你愿意用心,成人看绘本收获也同样满满。
毋庸置疑,这些东西如果讲给孩子听,估计会沉重地让孩子的读书变得不再轻松而索然无味。所以陪伴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时候,如果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仅仅一起开心地读图读故事就足矣。
那,写绘本的赏析意义何在呢?
此时,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前些天,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图书的照片(关于心理类的书籍),朋友留言“看不进书去,如何破?”
我和朋友探讨,如果静不下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小说入手呢?
朋友答曰:这几年都看了小说了……
当然,我们的聊天中不是说小说不好,经典的小说带给人的思考和成长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聊天更针对于一些打发时光的小说,说到打发时光,我觉得英语中的“kill time”更能形象的说明问题一些。
我也偶尔会发狂一样看看打发时光的书,前几天刚刚因为踩了一个公众号的推荐,看了个网络小说的开头而入魔,于是“杀死了”四五天的时间(二胎妈妈一拖二的时间只能靠挤占挪用)终于把那本小说追完,并最终删书以示我的回归。
看书那几天,公众号不更新,打卡的书不看,陪伴孩子的时候偶尔都会心不在蔫。至于最后收获,就是好像惰性中的一些“让对方背负自己行走”的心理在故事中主人公那儿很过瘾地实现;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我忍不住忽略了小说极多的错别字和语句的不通,一直看到了最后……
看完书以后,似乎那种被勾起的惰性(男主对女主的呵护有加,女主对男主的各种奇葩依赖)还惯性了几乎一两天,隐隐地蹦出来鄙视一下我那一地鸡毛的生活,让我的心里更加充斥着肆无忌惮的鸡毛影子,抱着几天前坚持打卡的书,却总是难以静心。
至于其他收获,就是这种小说的跌宕起伏需要大开的脑洞,这样才能成功地“杀死”看客的时间。
于是,放下那本前几天还能看的津津有味的《童话心理学》,随手翻起绘本,终于慢慢地放下了浮躁。
我想,或许绘本赏析的第一重意义应该在次吧。让人放下浮躁,从简单有趣着手,走进书的世界。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绘本赏析是让人能够沉静下来。
经典的绘本通常会将某一主题的各个面向展现给读者,一般最多三十几个页面和少许文字,和盘托出一个故事,这其中有大量的留白,每一个留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留给了读者一个看问题的面向,因个人成长和经历不同,每个人的补白也会有所不同。
绘本赏析,也就会带着个人成长的深深烙印与感兴趣的其他读者(偶尔可能会有与作者)进行一次深入的文字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对经典的更好把握。
在写绘本赏析的时候,我个人感觉,需要很好的整理语言,磨砺思想。在这样的整理和磨砺过程中,不知不觉,一些生活中不曾去想,不愿意去认真看待的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会逐渐清晰,看清的过程,也就成了自我成长的过程。有时候,动手写的时候,脑子里面只是一个方向,朦朦胧胧看不清楚,但在写的过程中,人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成长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累积了起来。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母爱如同做一道适合孩子胃口和年龄的餐点,在孩子尚未到年龄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让孩子吃到搭配的营养全面、身体又需要的均衡膳食。
只有到了合适的年龄,我们才会一步一步让他们知道营养是什么,色香味如何品判,继而再有必要的话,教会他们该如何去用同样的食材,做出一顿可口的美餐。
而绘本赏析,更像是写给有爱的家长们的,从配菜到烹饪的一道我所知道的菜谱。如果可以,翻看菜谱的人,也可以分享不一样的做法和不一样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