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来咨询问题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总会不自觉地抱怨的各种问题,甚至还想着要不要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判定孩子的问题是不是因为心理出了毛病。
但我想说,与其想破脑袋去改变,还不如花点时间去探索问题背后的原因。
因为孩子的性格或是心理的问题,基本都源于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性格还有教育的方式。
比如:勤劳的父母会经常说勤能补拙,勤劳是多好的美德,而在乎社交的父母,会告诉正在读书的孩子,一定不要只知道读书,还要多锻炼交际能力。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熏陶,会接收父母的这种脾性秉性,在心理上趋同改变自己在教育孩子,在行为上模仿。
可以说,孩子的性格,或多或少都带有父母的印记,因此孩子的问题,大部分的根源都在于我们自己。
特别是父母的一些心理情结,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深。
01
父母的自卑情结
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自卑情结,而这个自卑情结怎么对待,怎么处理,使人与人有了不同。
而这些不同往往体现在对待自己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上。
在我的家乡家庭教育改变自己在教育孩子,有个很喜欢找人聊天的大叔,而且会经常谈论谁的孩子高,谁的孩子今后长不高。
他自己个头很矮,你肯定弄不懂他为什么还这么热衷地谈论这个话题。
原因是他的儿子比他高,而且比很多同龄人都要高大,我猜可能是让他在心理上得到了弥补。
因此总急于跟其他人分享这个信息,目的就是让其他人看看,我的儿子是高个儿,你不要瞧不起我。
可是谁没事跟你比个头?只有内心在乎的,才会去不停地比比比。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父母如果自己无法超越自卑,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比如父母因为身高问题,经常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说个头矮有多不好。
这样做,没有任何的意义,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也有可能转化成自卑心理。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克服自己内心的一些焦虑和自卑情结。
因为真的会传递出来,影响到孩子。
02
父母的悲观心理
一个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悲观的父母,孩子也一定学会了悲观。
如果孩子骑自行车摔倒了,变得垂头丧气或者抱怨车子不好骑。
你走过去会怎么跟他说话?
是跟他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骑了这么久还摔倒啊!”
还是跟他说:“没事,我小时候骑车经常摔,好几次摔沟里了,但我也没放弃,越骑越好。”
我给孩子的回答,就是第二种。
每当孩子遇到挫折不想继续,或是受到了打击,我总是会带着“这结果我觉得也是不错的,你看我们得到了什么?”这种思维来跟他们说话。
比如我和小宝下楼玩,没多久就下雨了,他有时会说:“妈妈,我们真倒霉,下雨了。”
这时我不会抱怨天气,而是找点能让人开心的事,会跟他说:“其实我们坐在这亭子里感受下下雨天是什么样子,我觉得也很好啊!”
每次面对我的乐观,孩子也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趣味,从逆境中找到乐趣。
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悲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只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他们对很多东西的兴趣都会降低。
03
接纳孩子的一起,就是最好的爱
比如我们发现孩子是比较随性的,不喜欢整理东西,总是把自己收拾好的屋子弄乱。
这时候要怎么办?是狠狠地批评孩子一通吗?
不是的,不要去指责孩子“就知道破坏”“一点儿不体恤父母的辛苦”……
要知道,孩子也许是在探索,或是在玩。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盲目地去判断,而是应该多多观察孩子。
发现孩子的性格特征,掌握得越多,教养的时候越轻松。
一定要记得,我们对待孩子不是去改变,而是去发现。
有时,我们也要问问自己,能不能接纳孩子的平庸?
比如孩子学习了,去参加晋级赛。原本信心满满的你,赛后发现孩子也只是普普通通,而不是天赋异禀,你的内心能保持平和吗?
也许你会安慰自己说没关系,围棋只是兴趣班,如果这样想,说明你还是没有接纳。
接纳孩子的普通,才能真正地接纳孩子的全部。
大多数孩子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围棋如此,其他的也是如此。
一场比赛,只有一个冠军,我们不能说没得冠军的人就是失败者,就是不行,根本不配参加比赛。
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只要孩子能保持兴趣,就能从中获得自己的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我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普普通通的事,普普通通的日子组成的。
希望做了父母的你我,也能接纳自己的缺点和普通,不要自卑、不要悲观、也不要愤怒。
因为你的自卑、悲观和愤怒,都会在孩子的性格中留下痕迹。
给孩子提供一种平和、满足、安静的生活吧,这样我们幸福家庭教育改变自己在教育孩子,孩子也会幸福。
有人说“兴智教育完全没用 ”“兴智教育钱可退吗”“兴智教育怎么退款”,但其实如今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品牌,专注解决0-18岁孩子存在的各种成长问题,帮助家长成为智慧父母。
我们致力于传播更科学、更系统的家庭教育,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幸福家庭!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