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个合格而又优秀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要求有扎实而完备的知识体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古诗词和文言文等我国古代文学是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沉淀下来的精华,初中学生学好古代诗文是为了打好古代文化的根基,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对于文言文教学,大家的共识是减少烦琐的讲解;注重朗读、背诵;注意字词的迁移运用;培养文言语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身发展上面,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发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然而,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详述之。
一.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及存在问题
(一)观念陈旧落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不佳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学习是功利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数的高低仍然是评定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思维习惯下,文言文和语文科目中的其他题型相比较来看,所占分值的比重比较小,通常只占几分,所以有的教师及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总认为在以现代文阅读为主的今天,文言文的阅读微不足道。另外,有些老师在给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填鸭式”的教学,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成为他们进行教学的唯一工具,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指导学生去思考,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老师教授的重点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对古文的理解也只能局限于理解词句应付考试的表面阶段,对于文言文中包含的人生思想则完全没有领悟。
(二)教学条件制约,文言文的应用范围狭窄
初中语文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所以得不到学生和老师们的重视,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应用范围过于狭窄,文言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除了在考试时会考到文言文阅读相关的知识以外,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很难运用到文言文的知识,大家在日常的交流中都基本不会用到文言文,文言文离我们确实有些遥远,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是很狭窄的,这也使文言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学生在文言文考试中的成绩也受到了影响。
(三)学生学习压力巨大
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初中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体系极其庞大且相当繁琐,不仅包括古诗词背诵,也包括古文阅读和翻译等方面,刚开始接触时,由于中学生特有的对事物新鲜感的原因,他们也许是热情高涨,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他们日渐失去新鲜感,文言文的学习学习变成一件极其痛苦和枯燥乏味的事情,上课时他们难以提起兴趣,不能跟着老师的思维前进,下课后不能顺利完成作业,或者不会做或者是不愿意做。
二.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探讨
(一)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上,老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点,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是不一样的,而且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学习《六则》时,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其中的名句,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两两结对,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六则》富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智慧,如果用《六则》中的话来回答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应该是哪一句啊?”,另一个学生肯定会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创设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们感悟到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减少疲惫感。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发表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鼓励他们相互讨论,且要多鼓励少打击。
(二)古诗文的默写做到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语文老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向热爱古诗文学习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切不可盲目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样只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可以先教导学生准确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理解每一段文章的中心句,然后把握文章结构,将文章划分为分段的部分进行理解并加以记忆。
(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习惯
随着中考试题的改革,文言文的阅读试题越来越侧重于考察学生的思考理解能力,题型设计上更加地偏重于主观试题的考察,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们要注重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做题,使学生们觉得文言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这篇文章是讲什么主题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可以划分为几段?每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例如在学习柳宗元的经典之作《小石潭记》时,老师们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们大致读懂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来分析“小石潭”名字的由来。这样,学生们便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思考,能够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四)文言文阅读要多练习,进行拓展练习
。这些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们的文言文阅读学习兴趣,还能于运用中更好的把握相关的文言文阅读知识。
总之,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从以上方法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钟先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初探才智[J],2011年33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从理论出发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也必须从其理论含义出发,用强大的理论基础为教学实践做指导。探究性阅读主要含义是说立足于阅读本身,以阅读目的作为大前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语文文章的阅读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具体信息,不断判断和筛选语言文字信息,并通过这个形式来提高自身对语言信息的认知和处理能力。推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感性思维,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这对终身学习的目标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一、创设探究性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学习
一个良好有效的阅读情境对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快速融入课文中并能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这就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先行基础部分。首先,教师在开始教学前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思想负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分析和思索文章中的每一个有用信息。接着就是课文理解,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内容面广,很多认知都超出了学生的生活范围,教师在进行该类课文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利用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环境,在这个环境因素的指引下学生能产生阅读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激发阅读兴趣,促进自身养成积极自主的阅读态度并能顺利深入探究学习。
。。
二、尊重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发表个人见解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文学作品,不同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品读,就能得到不同的阅读感受,探究性阅读更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对文章的不同感悟和理解。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直是处于一个主导者的角色,学生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连最后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都会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就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扼杀,而探究性阅读教学则是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任何合理的想法都应该被得到肯定。。
例如,在课文《背影》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通过描写车站上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来表达父爱的伟大,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车站的嘈杂、父亲憨厚的背影及艰难向上爬的样子,细细品味其中的用词,在没有教师指引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这才是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目的。
三、探究性阅读需要不断进行疑问教学,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
探究的大前提就是存在问题,读者只有当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才会有探究的动力,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疑问教学,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反复推敲和品味疑问产生的原因和经过,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精华所在。例如,在《丑小鸭》的阅读教学前,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流浪生活?有哪些不幸的遭遇?大家为什么鄙视他?丑小鸭在不幸的遭遇面前有什么态度,是如何做的?”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学习更容易进行自我探究。
综上所述,探究性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阅读环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探究,以此才能真正体现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I: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阅读教学策略指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策划与选择,它要解决的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对语文新课程影响颇大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离开个体的主动建构,学习毫无意义可言。建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旧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经验为基础建构;另一方面,新知识的摄入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是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再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达到与文本发生交流、碰撞、对话和理解,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俗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是千差万别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理念上的一大进步。
一是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在开课之初,我们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但如果我们所设的问题是预先已定结论而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最终找到答案的,那么,这样的问题设计是失败的,无比有更强。因为这样的问题设计往往把学生的思考定了向,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束缚了自己的心灵感悟,压制了自己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独到的见解。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
二是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天马行空,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还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与提升。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同时,语文作为母语的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语文新课程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善于挖掘教材。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把其变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内容。
二是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并非是对立的,课内教学资源是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课内教学资源的深化和补充,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实现阅读教学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外到课内的相互转化。
四、注重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积累与借鉴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校课堂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7-01
。现如今,随着我国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教学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文化内涵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通过构建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来实现,并且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提升。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途径多样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总体方向是朝着更加高效、多样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深化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方法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我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善,不仅对学生有利,而且对于各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往长远看,这对我国培养人才的工作意义深远。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初中语文的教学途径越来越多,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够学习到语文知识,还能够通过网络等现代化信息途径接触到更为丰富的语文知识。这一改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且对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1]。
2.教学情况改善
由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化科技为我们所带来的便利。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师缺乏教学方式的创新,但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学,丰富了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升,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下,极大的改善了语文教学“一片死寂”的现状[2]。
3.仍然存在不足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教育事业上的发展及改革都是过程是无止境的,伴随时代的发展,教育事业面临着种种新的考验,它将经历无数的挫折,不断陈旧的教学思想,革新新的教学理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扫清一切障碍。从现在初中语文教育来看,在某些具体的教育领域还有不足之处依然存在,例如,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同时也阻碍了语文教学的进步[3]。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
1.结合网络教学
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网络的应用已经非常的普遍,网络所带给我们的丰富知识,以及它简单操作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欢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减少教学中的枯燥乏味,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保证高效语文阅读教学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才能够让学生主动阅读,进而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保持学习热情。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阅读的内容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增加学习课外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在这项工作中应该起到帮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该阶段学习的读物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在课外多多阅读有利于自身学习发展的读物。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阅读方法的有效运用,做好课堂笔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巩固学习知识,增强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对于其他语文领域的学习来讲,也将会起到带动作用。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长远发展。
三、结论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要将激发学习学习兴趣作为教师的教学主要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把握教学目标的相互协调和。并且要构建三维教学体系,均衡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对其他好的方法策略不断采纳,并且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不断变换和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题地位,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雅洁.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 学周刊,2016,25:179-18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5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67-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与灵魂,它是字形、字音、词义、语法、修辞、逻辑教学的载体,也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与“活水”。无论是提高自身素质,还是为中考做准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尤为重要。
一、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理念是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所进行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并实践过的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的草创时期,无疑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新的教学现状及学生学情,要实现学生阅读教学效率的持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有必要对这一阅读理念进行改进。新课改要求初中生做到“三读”――自读、研读、扩读,三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此外,在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这一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
笔者认为,无论学哪一门学科,首先就应该认清学习的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呢?就理解方面说,学习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掌握一种技能。那么,从学习语文上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概括地说,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写作是表达的事情,是通过写作吐露自己的心声,显示自己的经验。每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清楚:掌握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就是学习语文的目的。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策略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呢?最基本的就要靠教科书。“课本是例子”,对待教科书上的例子,关键在读,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多读,读得越多越好。但如何读很重要,包括精读和泛读两种,二者中精读又是关键。
1. 精读
(1)精读的概念。何为精读?叶圣陶先生在40年前就对精读有过精辟的论述:“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于多所比较、多所归纳、多所揣摩、多所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书文的蕴蓄,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错失。”从叶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浮光掠影地读文章是不行的。
(2)精读的注意事项。首先,要在字典和辞书的帮助下把文章中生字、生词的意义弄明白,要结合句子内容,看看这个词语在句子里应当怎样解释,并弄清楚为什么用这个义项而不用另外的义项,或再进一步思考,学过的词语中有没有与这个词相同或相近的,它们具体应如何运用,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认识生字、生词时不求甚解,甚至有时望文生义,结果导致其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
其次,要精读文章的句子。精读句子首先要学习句法,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判断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就弄清其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如果是复句,则搞清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此长期坚持,就可以掌握常用的句式,并将之运用于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②要注意文章造句方面的特点。如这篇文章中长句多还是短句多,并结合文章体裁思考为什么多用长句或短句;单句多还是复句多,从文章内容思考为什么多用单句或是复句。。
再次,理清文章的结构。。②看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如何自然过渡的,有没有过渡性的句子或段落。③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采用的哪种方式。④注意文章的写作技巧,是倒叙还是插叙,是双线还是单线,是单一运用表现手法还是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情节是波澜起伏还是环环上升。只有把文章的结构研究透彻,才能“发掘书文的蕴蓄”,并逐渐养成遣字用语的好习惯。
2. 泛读
泛读是相对于“精读”而言,它主要追求阅读速度,只需对作品有大概的理解即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学生只有广泛接触各类文学作品,才能在阅读中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泛读文章的技巧。
(1)根据自身兴趣进行泛读。在紧张的初中学习、生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首先提倡他们进行个性、爱好的探究性阅读。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其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泛读作品,学生就能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进而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6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初中语文 教学 研究
一、个性化阅读的本质探析
个性化阅读是阅读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自主地对书面符号进行感性理解探究。它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区别在于强调教师个性化的教为学生个性化的读服务,在目标上强调语文素养提高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个性化阅读是读的方式与教的方式的统一体,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至今还没有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概括和总结。。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本意
。人本主义心理学论证了这种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它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学习者,尊重而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存在。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都要以能够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自己的潜能,以发挥学生的潜能为前提,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样,才是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尊重人、发展人为教学宗旨的个性化教学的本意。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给学生选择自主阅读的机会
(1)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因知识水平不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 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如《三峡》一文,当学生选择学习“山”的壮美时,提出了好多好办法,有的读文看图欣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三峡“山”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读书效率也高了。(2)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交流的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对象,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自己写读后感交流,学生在不同的交流方式中,观点相互碰撞,实现了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感受,可鼓励其选取喜欢的方式交流。如《岳阳楼记》,愿意口述的可以口述,喜欢绘画的也可,有的绘制出了晴明之景。个性化的交流方式激活了学生独具色彩的智慧,让个性尽情展现,潜能从容释放。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样,课堂上生机盎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
2、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
没有激情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而“情境”的创设则是激发兴趣的最好途径。教学情境的设置,一般有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用意境悠远的画面配合文章主旨,触发创意,促进个性化阅读,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学中可以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以文章情感为基调,进而产生和谐的教学共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随着优美的旋律,云裳羽衣飘逸着,色彩艳丽精美绝伦,同学们兴奋不已,交头接耳议论着,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构建意义的平台。
3、尊重体验,鼓励多解
尊重体验,鼓励多解,对它的探究、揣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无阻开放的过程。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感受,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反复阅读、琢磨、品味,然后让学生思考,所得到的个性化见解既忠于文本又新颖别致,富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