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程;选课机制
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状况来看,各地在选修课程实践中先后取得了不少经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曾出现过学生过早偏科、走班制度不适和跨级选课不当等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理念出发,进一步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和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从而促进高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
从高中课程结构来看,课程的多维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在制度上,作为必修课程,规定了必修的学习领域,保证学生对每个领域的相关科目都有所了解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避免学生过早的偏科;作为选修课程,兼顾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及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学习兴趣。在高中新课程选课机制实施的具体环节上,有些省份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学生有时对基础性学科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偏低,致使他们所选的课程随意性偏大、所获得的学分分配过于平均;学生有时选课只考虑眼前某一方面的兴趣或需要,使得他们所选的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学习模块与自己的预期发展方向缺少相关性。究其原因,一方面,选课指导缺位,师生均注重学生在校的近期需要,忽视学生离校的长远发展,从而出现了学生能力的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选课操作不当,师生均重视选修课程的数量,轻视选修课程的质量,进而造成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偏差。基于此,形成地方、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动态化的选课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地方层面上,教育管理部门应完善动态化的管理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督导和管理,加强高中选修课程师资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学生选修课程研修计划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帮助学校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为高中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效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需要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为尽可能地减少学生选修课程的随意性,学校应该积极地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在具体实施中,需要进一步强调课程设置说明的科学化和增强选课指导手册的灵活性。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应不断调整班主任制度、导师制度和辅导员制度,逐渐改进学生咨询制度和学生互助制度,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保障。
在教师层面上,教师需要实施动态化的选课指导。。在理论上,选修制和学分制以促进学生个性学习为根本旨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作出选择,这是选修制度的基本准则;在实践中,选修制和学分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取向,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基础和发展潜能进行选择,这是选修课程的终极目标。教师实施动态化的选课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在保证必修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在保证能够修完必修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应力所能及地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高中新课程选课机制实施中,笔者了解到,无论在地方层面,还是在学校层面,在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地方层面,在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山东省在总结第一轮新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义》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了课程规划审查、备案与公示以及网上选课管理等多项制度。江苏省作为第二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该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情况,提出了选修模块课程开设指导意见,列出了不同类型学校全面开设选修课程的时间表。在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福建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推进状况,要求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模块开设选修课程。
在学校层面,在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海南省海南中学开设了所有的学习领域14个科目的必修课、选修课和100余门校本选修课。在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天津市新华中学为尽可能地减少学生选修课程的随意性,他们积极地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建立了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二、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
从高中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的多元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宽泛的领域。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高中一年级后期到高中二年级,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不同科目、不同模块的课程。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走班制度的建立是必然的。就高中新课程走班制度实施的具体环节来看,在普通高中已经或正在实行的类似于读大学的走班制度曾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存在着如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问题;在教师层面上,存在着如专业背景、学术水准、授课科目、课程衔接、时间安排等问题;在学生层面上,存在着如学习科目、学习模块、学习基础、学习用具、学习精力、学习衔接等问题。这些都是在新课程实施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其原因,可能会涉及众多方面,不过,从笔者掌握的情况看,行政班管理与教学班管理或两者的结合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为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强化行政班的塑性管理、强调教学班的弹性管理、加强塑性管理与弹性管理的协作、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行政班管理方面,学校应强化其塑性管理,保证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相对稳定性,其中实行班主任制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许多学校的做法是,高中一年级必修课的学习、学生的自习课、班会等基本上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活动。进入高中二年级,因学生的学科选择有所侧重,故行政班需进行适度调整。。
在高中新课程走班制度实施中,笔者了解到,无论是在行政班管理方面。教学班管理方面,还是在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或班主任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方面,各地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在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山东省实验中学实行了班主任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该校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工作,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等。导师主要承担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部分责任,其中包括教学指导和班级管理。又如,在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省杭州二中建立了临时学科班的管理方式,任课教师同时作为该班班主任负责管理工作。浙江省湖州市练市中学为学生创设了“全选全走”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新模式。该校还引入了由班主任、负责心理咨询和共青团工作的教师组成的导师工作制度。导师制的引入,使学生人生规划的目的性和独立性明显增强。
三、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
从高中课程内容来看,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高中二年级后期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可能会依据自身的发展和需求选择不同领域、不同时段的课程。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型的跨级选课的实施是不可避免的。就高中新课程跨级选课实施的具体环节来看,目前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不能合理衔接,模块学习与模块学习之间不能实现有效互补,毕业学分与可选择学分之间不能形成和谐关系等,从而出现了学生的跨级选课不当以及他们的选课初衷与学习实效形成较大落差,进而导致了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结构性破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课程标准、学科教材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师生有时缺乏对自身发展的正确判断,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发展潜能等估计不足。由此可见,为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是不可或缺的。
在地方层面,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督导,加强选修课程规划及实施的调控,特别是针对高中生在选课过程中所遇到的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困惑,提供必要的调控。教研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加强选修课程教材实施的调控,真正为高中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效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措施保障。
在学校层面,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选修课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在学生选课方面,学校应该对他们进行详细、具体的选课指导,必要时面对面地解答学生关于选修课程的疑问和困惑。同时,建议学校发挥家长联席会的作用,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精神,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他们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规划,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
在教师层面,教师需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实施动态开放的选课指导,及时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在指导学生选课过程中,教师应将二者相互搭配,使学生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协调进行。在新课程实施初期,笔者不主张在一定时间段内让学生集中学习必修课程,而另一时间段内让学生集中学习选修课程。经验表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协调进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不至于在必修课程的压力下产生厌学的情绪或偏科的现象。:
选修课论文范文2
音乐选修课根据教师专业方向而定,学校确定教师具备开设资格后,在选修系统中予以确定,学生自主选报,教师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开展选修课的教学。音乐选修课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运用多媒体资源,结合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以各种教学方式完成选修课基本框架的教学目标。
2高职院校音乐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2.1音乐选修课选修基数庞大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基本面向非音乐专业的全体学生开放,选修人数过多,造成课程数量不足,拥堵严重。选修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往往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受选区间,确保教师与学生交流顺畅,沟通及时[2]。现阶段音乐选修课程数量有限,致使课堂容纳人数与实际可承载人数无法匹配。以阶梯式大教堂教学为主的形式,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制约了音乐选修课功能的充分发挥。
2.2音乐选修课专业细化程度弱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具体设置,教师专业分布决定了选修课基本结构的组建,研究领域的不同决定了选修课专业方向的划分。现阶段高职音乐选修课基本限定在几个特定方面(音乐鉴赏,名曲赏析等),难以做到基于学生音乐基础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专业细分,从而抑制了学生参与热情,很多学生只是为选修而选修,自然也就无益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2.3音乐选修课教学模式固定化
音乐选修课课程教学模式依然传统僵化,缺少创新变通。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仍然大行其道,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选修课重在选择的自主,自由,因为与自身兴趣爱好吻合,学习中便具备了爱思考,喜研究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阻隔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造成学生积极性减弱,偏离了选修目的。
2.4音乐选修课内容框架不清晰
选修课与专业课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学生缺少系统学习的基础,通过选修而又想直接触摸领略音乐专业的核心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上构建出一个清晰化的教学框架。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出,知识讲授系统连贯。现阶段的音乐选修课,往往走在过于专业和极度浅显的两端,使得学生要么疑问重重,要么索然无味,音乐选修课变得有名无实[3]。
3改善高职音乐选修课效果的对策
3.1增加音乐选修课开设数量
学校应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调查学生选修课需求,增加音乐选修课数量,解决因为选修基数大导致的选修难现象。出现教师资源匮乏时,可以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资源流通保证选修课的教学实施。合理选择教学地点,对需要精讲细讲的课程保证教室设施的合理有效。
3.2细化音乐选修课分类标准
提倡教师在完成本专业的教学任务下,申报增设本专业方向的音乐选修课程。对选修课程分类细化提出有效建议的,适当提高相应课程的学分标准,在设置音乐选修课程内容上,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需求,通过教师与学生两方联动,推动音乐选修课深入开展。
3.3改变音乐选修课教学思路
。此外,加强课堂教学互动交流,通过组织活动,举办音乐聚会等样式,拓宽学生学习交流渠道,使音乐选修课真正起到应有作用。
3.4做好音乐选修课规划衔接
不同的音乐选修课方向有着各自的课程目标,学校要统筹兼顾不同方向音乐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做好课程间的有机衔接[4]。可以组织教师参加课程研讨会,对各自负责的选修课内容进行交流沟通,以避免彼此间的内容重复。教师也要相应做好选修课内容框架的整理工作,对重点内容着重突出,使得学生选修过程不觉突兀,学习热情饱满高涨。
4结语
选修课论文范文3
1.内容与方法
(1)基线调查。首次上课前,用食品安全问卷进行调查。
(2)教育活动开展。。
(3)教育评价。结束后用相同问卷再次调查,观察学生食品安全知识与行为的变化。
(4)评价指标。
①食品安全认识:食品安全存在问题、消费环境安全、油炸食品安全等。
②食品消费行为:消费食品环境选择、食用油炸食品频率、食品放置时间等。
2.质量控制
对调查员和调查对象培训后,填写调查问卷,上交问卷时当场核对;回收调查表后,进一步核对准确无误后,进行计算分析。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双录入法进行录入,用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二、结果
1.调查对象构成情况
教育组男13人、女93人;对照组男22人、女124人,两组男女构成无显著差异(2=0.854,P>0.05),年级构成也无显著差异(2=6.011,P>0.05)。
2.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教育前两组学生对食品安全认识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对食品安全存在有问题、油炸食品不安全等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对校外早餐不安全、超市食品安全的认知无显著差异。
3.食品消费行为改变
教育前两组学生消费食品的行为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学生每周食用3次以上油炸食品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学校用早餐、食品放置≤3天等比例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与行为存在相关性,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行为是知识掌握应用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能力强,能注意用知识指导行动,因此,加强大学生食品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应能取得理想效果。
1.选修课教育切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教育前学生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足,部分饮食消费不安全。教育后,教育组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也大为增多。因为选修课具有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的双重特点。选修课具有一定的教学体系,还需要进行考核,故与健康教育讲座相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知识传授有一定的体系,教学内容较丰富,授课形像生动,利于学生接受。。
2.选修课教学促进学生知行的改变
选修课论文范文4
摘 要: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四个问题:课程理念理想,现实操作困难;必修课基础旁落,选修课意义架空;选修课无特色,加剧异类倾向;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忽视学生内部评价。
关键词:语文选修课;新课标;问题
选修课是语文课改的亮点和突破点,在理念上大力提倡平等和谐的对话理论,着眼于知识的拓展、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需求,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开拓视野、自由阅读、多元创生,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和意义生成。现代化的构想却在实际运用中遭遇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理念理想,现实操作困难
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学习由义理本位、被动接受、灌输记忆向主体建构、主动探索、发现参与的学习理念转变。首次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体系,为学校结合实际参与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但实际中,学校的课程实践易受原有管理体制的挑战和制约,即上级教育部门考核与评比的影响。这样独具特色的选修课就成了上级意志的“代言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一是教育传统的影响。我国现行教育行政体制一直是高度集中的,国家上层建筑确立了对教育的绝对领导,地方和学校服从于国家的教育安排。直到新课改以后,国家教育部门才下方了领导权限,给予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逐渐拓展了地方和学校自由发展的空间。由于三级课程体系是新生事物,至今还没有形成太多具有可操作、可借鉴的本国成熟案例,再加上地方和学校一贯的思维惰性,习惯于等待着上级的指示和安排,选修课“名存实亡”,也就不属于校本课程体系,实质上仍然属于国家课程体系。
二是选修课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否承载开设选修课的重任,取决于教师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课程理念是否熟稔,教学目标是否清晰,选修内容是否恰当,学情分析是否掌控,策略方法是得当,调控能力是否充分,评价手段是否合理等等相互影响和叠加的要素。再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二元对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配置参差不齐。
三是选修教材内在结构的缺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根据这五个系列,五家出版单位一共设计了71种选修教材。这71种教材,并没有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反而是大同小异,缺少精品,“如几乎各家出版社都编制了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唐宋家、传记选读、新闻读写、现当代各体文学选读类的选修课教材,从设计思路、文章选编到编写体例,并不给人百花争艳互竞春色的感觉”。[1]而且“所设置的语文选修科目与所编制的教材显然过于倾向于升学者”,但“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工的社会,教育面临着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使命”,[2]再加上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高中学生有自主选择就业与深造的权利和自由,因此选修课不仅要满足升学者的兴趣和爱好,还应兼顾和重视未来社会合格劳动者的需求和品味。
四是“走班制”带来的弊端。走班制是高中课改推行的新型授课模式,与传统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互为补充。“走班制”在理念上有助于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扩大交际范围,增进学生友谊,提振自信心;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计划不详细,方案不明确,容易造成学生忽略兴趣爱好,无视选课初衷,抱团选课;容易放大学生绝对自由,疏于学习,放任自流;容易造成教学混乱,加重教师管控负担;容易疏离师生情谊,降低班级凝聚力和亲和力;再加上,很多学校并不具实施走班制的现实条件,走班制大多适用于优质学校和实验学校。
(二)必修课基础旁落,选修课意义架空
语文必修课5个模块,5本教材,1.25学年课时量,10个学分,占高中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语文选修课5个系列,16本教材(以人教版为例),1.75学年课时量,8或14个学分,占高中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这样的分配比例势必造成两个问题:
一是必须课的基础地位被削弱,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基不牢。必修课规定了每位学生必须达成的基本要求、学习任务、课程目标,承载了传授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使命,是学生基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渠道,体现了新程基本理念的共同性与基础性原则。必须课的基础,必将因为课时的减少,内容的压缩而受到动摇,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降低了基本学力,弱化了必修课的基础性。
二是选修课目的和意义架空,失去服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选择性发展需求的本原意义。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拓展和深化学科知识,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和特长,激发特质和潜能,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对人才的多种需要。但实际上,学生应考科目众多,课业负担承重,闲暇时间有限,精力和注意力分散不集中,自我认知和反思不足,易受集体、同伴、老师的影响,很难给自我清晰的价值定位,自主选择的机会大打折扣
(三)选修课无特色,加剧异类倾向
“目前选修课一般有三种开法:要么通学通选,要么指定选修课或公选必修课,要么变成‘放羊课’‘自读课’而缺乏有效指导。”[3]这实际暴露出了选修课现实存在的不良倾向:
一是选修课程必修化。对大部分学校来说,开设符合课标要求且有成效的选修课过于苛刻,也不现实。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往往会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直接将必须课的教学方法、设计流程、评价标准嫁接到选修课的教学中,完全无视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和教学内容等核心要素,造成了选修课特色魅力的遗失。
二是选修课程大学专业化。。
(四)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过程评价和学生内部评价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试题测验、量化分数、评定等级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成的果转化,注重外显的学生行为,而无法考察学生内部的心智活动和过程的参与意识。
一是试题编制袭用现行高中试卷的结构,强化学生的答题能力和应试技巧,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统一学生的思维方式,压抑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批判能力,使学生丧失对选修课的兴趣和动机,沦为应答机器,压缩了理解、体验和感悟的个人成长空间。
二是量化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把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包括课堂内外的活动简单的用分数加以量化,用科学精确的手段加以概括,缺少了相应描述性内容的陈述。学生内部的情感变化,心理活动,学习动机,只有本人知道。没有学生自我内心的真诚流露,真情表达,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是将评价方式机械化操作,琐碎执行,增添了教师的额外负担。如有的学校规定教师下课后,需立即将学生课堂表现输入电脑。而有的学校则实行学生进校门刷卡、食堂吃饭刷卡、图书馆借书刷卡等,将这些数据作为学生日常表现的记录。
参考文献
[1] 温立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问题[J].语文建设.2006(11):14.
选修课论文范文5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经过了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2011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了绿色文科、绿色学报的办刊理念,期刊定位更加清晰,学报定位为“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国内高端学术平台,广受学界尊敬的新锐文科学报”。。。三是特色栏目“资源环境研究”荣膺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栏目。
。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刊发的全部论文(共计119篇)。
二、评选数量
共评选10篇优秀论文。
三、评选标准
1.论文选题探讨的是本学科的前沿、难点问题,或在研究方法上有新颖独到之处。
2.有较高的影响因子。
。
4.适当考虑是否为重要基金项目。
四、评选方式
1.初选阶段。;。自荐或推荐截止日期:2012年3月31日。
2.专家评议阶段。成立由校内外知名教授组成的评审专家小组。。
3.省略.
我校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召开
选修课论文范文6
卢毅(1991-),男,辽宁沈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谢海江(1992-),男,江西抚州人,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物理教育方向。
郑姗姗(1992-),女,河北邯郸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任伟(1991-),男,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摘要:公共选修课为社会培养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文理工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指出师范类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为师范类高校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师范高校;问题;对策
一、公共选修课概述
“选课制始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倡导“学习自由”、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1872年,艾略特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后,在其“智力上适者生存”的理论支持下,选课制从哈佛大学开始并相继在美国广泛流传,也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1]我国大学选修课的开设也是历史悠久,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成立时就有选修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全国一大批著名高校的大力倡导下,公共选修课应运而生。
公共选修课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非本专业必修的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文理工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它承担着使高等教育向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化、素质化方向发展的重任。教育部2007 年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为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学校选修课课程的平台等,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些年研究研究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的文章不少,大体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设置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成果颇丰。但是,这些文章都没有结合师范类类院校进行分析。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2]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承担着培养教师职责的师范类高校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本文是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指出师范类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为师范类高校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公共选修课的问题及现状
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公共选修课占有不小的比例,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情况去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提高,也使其作用不能够很好的发挥,甚至背离了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初衷。
(一)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1.课程开设过于随意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一般是由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师自主申报,经过一定的考核而开设。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开设的课程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随意性很大。由于某个教师擅长某个领域,就可能开设一门课程,没有科学性,更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另外,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资格考核也不是很严格。有的教师甚至将某专业的必修课改头换面,成为了选修课。这导致专业性太强,学生听不懂,影响教学的效果。
2.课程整体设置不够合理
以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秋季选课为例,公共选修课共开设了四大类,分别为:人文社科、美育健康、科学技术、教师教育。一共开设了120门课程。其中人文社科类占44.2%,科学技术占29.2%,美育健康占15.8%,教师教育占10.8%。四大类课程的比例相差悬殊。作为以师范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高校,公共选修课中教师教育所占的比例过低。并且,教师教育类所开设的课程理论性过强,如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中国教育史、考试统计与测量等,缺乏教育实践性的课程。在其他三类公共选修课中也同样存在理论性课程过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关心的论文书写、面试礼仪、自主创业等都没有提及。
3.课程开设的容量、课时不够合理
课程容量缺乏规划。有些课程受学生的欢迎,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导致选课的时候选不上。反之,有的课程选的人少,却占用了大教室,浪费了资源。
课时规定的太死。不管什么课程,只能一学期或者半学期上完,导致很多课程只能虎头蛇尾。
4.设置的课程缺乏相关的介绍
对于设置的课程介绍缺乏,造成许多学生“望课生义”,降低了教学效果。在对公共选修课的介绍满意程度的调查中,600人中竟有421人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介绍不满意。选课伊始,面对众多选修课程,学生是眼花缭乱,系统中关于课程介绍也十分简单,不少人望文生义,随波逐流,而开课后才知道选非所愿,备感失望,于是激情随之低落,逃课的次数也随之增多,一学期下来,教师的模样都十分模糊 。
(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远远低于必修课。个别教师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上不够认真,主要体现在:第一,虽然主讲一门公共选修课,但备课不认真,准备不足,有的干脆就没有讲义和教学计划,与学生“侃大山”;第二,个别教师上公共选修课就是念书或是念PPT,讲解敷衍,学生昏昏欲睡。第三,个别教师为了增加选课的人数,常以播放电影为上课内容或者是承诺期末考试同学全部通过,导致学生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第四,个别公共选修课教师教授多门选修课,但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变换课程名称,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五,个别教师随意调换公共选修课的时间,提前下课或者没有任何理由下缺课,大多数老师从来不补上由于自己原因造成的缺课。
(三)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不足
1.旷课现象严重
高校课程设置中虽然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都有相应的学分,但在实施过程中,必修课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公共选修课,这就使得公共选修课的处境越来越边缘化。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600位学生,在回答“您公选课的出勤情况”时,只有26.7%的人选择了“从不缺勤”,这也就是说其余的人或多或少都会逃公选课。在随机抽查的走进二十间公共选修课的教室中,出勤率在50%以上的只有六间。
2.听课质量太差
许多学生上公共选修课只是“选而不修,应付考试”。即使是人来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少有认真听讲,做笔记的同学。一般教室的前三排都空着。听歌、看书、玩手机、上网更是家常便饭。在不少学生的观念中,公共选修课就是用来逃的,或者是用来睡觉的,他们来上选修课的目的就是混学分。
3.考核质量低下
公共选修课教师偶尔地布置一些专题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下,以备课堂讨论。但学生常常是充耳不闻。很多人把公共选修课当成是可上可不上,一种消遣课程来看待。公共选修课的期末考试多是考核,形式有上交笔记、论文或开卷考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大多是找个人借笔记,突击抄写;;。
三、解决对策
(一)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设置,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1.科学统一规划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要制定合理科学的公共选修课体系,不能够由教师自由申报,要有统一规划。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力开展通识教育。对于本校没有能力开设有十分有必要开设的课程可以考虑招聘校外老师或者网络远程教学。重复开设或者意义不大的课程及时停止。
2.充分运用网络,为选课工作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
第一,要争取早日将选课服务器放到INTERNET公网、减少访问端IP限制,以充分利用家庭、网吧等网络环境减轻选课登录压力,应当考虑分专业、分时段选课。第二,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的硬件水平和宽带资源,满足选课工作需求。。第四,开发新的选课软件,实现网络自动安排上课时间和教室,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3.突出师范特色,丰富所选内容
由于师范类高校以师范专业为主,所以培养教师是首要的任务。这一点在公共选修课上更要予以体现。首先,要加大教师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比重,充分挖掘师资力量,满足需求。其次,要多开设一些教师工作中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比如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与家长的沟通技巧等。再次,开设一些关于当今教育发展前言的课程,比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最后,邀请一些一线的基础教育教学名师来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直接指导学生的在校学习,更有利于教师素养的提高。
(二)加强对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监控
1.重视选修课的课程建设
对待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标准要一致。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公共选修课调研监察小组,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听课,评课,审核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讲义以及教学课件。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但是绝不能浑水摸鱼,放任自流。教务处应当及时抽查学生的考试试卷,杜绝教师随意改卷。
2.对于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资格和课程要严格审查
要制定一套完备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够及时清理不受欢迎的课程,是公共选修课真正做到使学生学到知识。
3.应该激励优秀的教师
教师除了要负责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教学,还要承担起科研任务,任务十分繁重,在此情况下,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多加体谅和支持。如每学期评选“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教师”,并对获奖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的鼓励和嘉奖。这样更加促进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三)强化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和管理
学校要加大对公共选修课的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学校对每学期即将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要加大宣传力度,应对选修课的内容、目的、作用等进行详细的介绍,指导学生选修理想的课程;公共选修课与必修课应该同样管理,建立起公共选修课和必修课同样的出勤上报制度与考试制度;加大学校对公共选修课课堂秩序的检查等。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子项目,项目名称:关于师范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以部属六所师范院校为例,项目编号:CX1213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