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投资技巧范文1
关键词: 持有至到期投资 摊余成本 公式法 账户余额法
一、新准则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内容
在新会计准则中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溢折价采用实际利率法予以摊销。实际利率法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内容主要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实际利率的确定、摊余成本的计算、持有期间的溢折价的摊销和收益的确认及其处置时损溢的处理。
在整个核算中最复杂的核算内容就是持有期间的溢折价的摊销和收益的确认,由于每期收益是根据持有至到期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计算确定的,因此在实际利率确定的前提下,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关键在于其摊余成本的计算。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常见的计算方法――“公式法”
持有至到期投资根据付息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和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两种类型。目前在实际利率法下对这两种类型的摊余成本的计算绝大多数的做法是利用“公式法”进行计算,再进行业务核算,即:
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扣除已偿还本金±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将该资产持有期间的各期的期初和期末的摊余成本一一列示出来,最后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再对其持有期间的溢折价的摊销和收益的确认进行会计处理。
(一)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
例1:2000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万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250万元,票面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59万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合同约定,该债券的发行方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提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甲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要求编制甲公司购入该债券及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其折价并确认收益的会计分录。(以“万元”为单位)
其中摊余成本常见的计算方法是:
1.用插值法求出实际利率为10%(计算过程略)。
2.利用计算公式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各期的期初和期末的摊余成本,计算结果如下表1:
(二)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
假定上例中甲公司购买的债券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且利息不以复利计算(例2)。
可以先求出实际利率为9.05%(计算过程略),然后同样利用“公式法”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各期的期初和期末的摊余成本,计算结果如下表2:
上述这种“公式法”用表格的形式列示计算结果固然条理清楚,但是从表格中也可以看出要计算的数字较多,很容易让人产生烦躁的感觉,其实摊余成本的计算不一定要利用公式做。因为计算摊余成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其持有期间的溢折价进行摊销和收益进行确认并进行账务处理,所以本人认为如果摊余成本可以从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得来,就更符合会计实务操作的特色。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计算――“账户余额法”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析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每期末摊余成本与该账户每期末余额之间的关系,归纳出了在核算中用账户的“期末账面余额”,简称“账户余额法”来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计算技巧,即“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每期末的“账面余额”就是其期末的摊余成本。
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中由于取得投资和到期时的核算比较简单,因此其核算重点是持有期间的溢折价摊销和收益确认的核算,每次摊销溢折价、确认收益时可以先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每期末的“账面余额”,这就是其期末的摊余成本,接着就只需按一定的顺序依次确定核算分录中涉及的三个账户的金额,做到摊余成本的计算和相关核算同时进行。
(一)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
依上例1(在实际利率确定为10%的前提下):每年末的应收利息可以最先确定(即“应收利息”账户的金额:面值乘以票面利率):1000×4.72%=59(万元)。
1.根据2008年1月1日,甲公司购入债券时作账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贷:银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得到:2000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1250-250=1000(万元)。
2.计算2000年末的实际利息收入(即“投资收益”的金额: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乘以实际利率):1000×10%=100(万元)。
3.最后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的金额:100-59=41(万元)。
4.核算:
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
贷:投资收益100
依此类推,可以计算出:
2001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1250-250+41=1041(万元)。
“投资收益”账户金额:1041×10%=104(万元),“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的金额:104-59=45(万元)。
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5
贷:投资收益104
2002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1250-250+41+45=1086(万元)。
“投资收益”账户金额:1086×10%=109(万元),“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的金额:109-59=50(万元)。
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0
贷:投资收益109
2003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1250-250+41+45+50=1136(万元)。
“投资收益”账户金额:1136×10%=113(万元),“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的金额:113-59=54(万元)。
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4
贷:投资收益113
2004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1250-250+41+45+50+54=1190(万元)。
“投资收益”账户金额:1190×10%=119(万元),“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的金额:119-59=60(万元)。
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60
贷:投资收益119
运用账户余额法在具体计算时可以借助于“T”账来一步步反映“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的期末余额(即摊余成本)的计算过程,如下图:
(二)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
依上例2(在实际利率确定为9.05%的前提下),方法也是一样,先确定每年末计息时,“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的金额(面值乘以票面利率);然后计算每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确定“投资收益”金额(账面余额乘以实际利率);最后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的金额。
1.计算2000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1250-250=1000(万元)。
2.计算2000年末的实际利息收入(即“投资收益”的金额: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乘以实际利率):1000×9.05%=90.5(万元)。
3.最后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的金额:90.5-59=31.5(万元)。
2000年12月3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9
―利息调整31.5
贷:投资收益90.5
同理可以进行以后各年末计提利息、摊销折价、确认投资收益的核算,方法与分期付息一样。
当然若债券是溢价购入时,每年末计提利息、摊销溢价、确认投资收益的会计分录应该为:
借:应收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投资收益
这时会计分录中“投资收益”各账户金额的确定“账户余额法”仍然适用,“应收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仍然是面值与票面利率的乘积,这两个账户的金额差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金额。
比较“公式法”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利用“账户余额法”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两者的结果一致,但是本人认为后者不仅可以使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计算更具有技巧性,而且可以使整个核算更加简单、更容易让人掌握,最主要的是这种做法更适合会计实务操作,同时能大大简化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中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2.
债券投资技巧范文2
关键词: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及金融的发展,我国债券发行变革得到推进,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也受到企业的欢迎。债券融资不仅能够使企业筹款成本下降,优化资本配置,还能转移和分散投资风险。债券融资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平台。但这种投资平台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要求投资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及管理能力。本文从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入手,对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企业债券融资现状
债券融资能够为企业筹资提供良好的途径,有利于企业优化融资结构和资本配置,有利于降低企业金融风险。随着金融业及债券融资的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量大幅上升,债券品种及发行方式也大幅增加,债券存量及发行规模等也有极大提升。同时,债券融资市场得到完善和不断变革,且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尽管如此,我国债券融资仍处在发展初期,在规避风险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市场作用尚未能充分发挥。当前,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只要符合债券发行条件均能发行债券,使债券发行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企业可以以短期债券、集合债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还能够按照债务偿还及融资计划来发行长期、短期及中期等形式的债券。债券发行是可以采用抵押、担保、无担保、经营权、使用权抵押等形式。尽管企业债券融资取得极大成就,但其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不能满足现行市场及企业发展需要。尤其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其交易机制及市场紧密度、参与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债券市场运行效率还相对较低。这表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变革,以适应经济及企业融资需求。
二、企业债券投资存在的风险
(一)收益风险
高收益是企业投资债券的主要目的,通常情况下,企业 债券收益明显高于银行存款收益,且相对较为稳定。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多为平台债和产业债,这类债券的融资具有一定公益性,偿债能力存在不足的风险。而此类债券占企业债券存量的90%以上。若从政府融资平台偿还能力上看,该平台的偿还能力非常有限。相关调查显示,将近四成的企业认为企业融资项目收益难以偿还融资债券应付的本息,企业资产报酬率低于债券发行平台的票息率,有些企业的回报率甚至更低。由此可见,企业债券投资的收益也是不稳定的,有时甚至要远低于银行存款利息。作为企业债券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这点。
(二)政策性风险
以前,平台债券融资中,地方政府成为债券发行企业的担保者,对该企业的偿债可以兜底。国务院在2014年下发文件要求地方政府不再行兜底性担保,要逐渐消化和置换掉平台类企业债券,并极快其转型发展,以增强债券融资的市场化功能。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债券存续期间的监管风险和债券发行中介机构的信用风险。企业债券的发行期限通常时间较长,如果出现信息不对等,披露不规范或不及时,就不能有效地保护债券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导致债券偿还风险的增加。这主要是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甚至缺失,进而导致企业债券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导致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加大。此外,债券发行中介机构未能尽职尽责,信用等级不高,存在弄虚作假等现象。这里的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企业信用评级及债券承销商等机构。有调查显示将近两成的债券承销商不定期回访债券企业,对融资项目进展情况、企业偿还能力等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在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由于债券发行企业要向信用评级单位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给信用评级留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极易出现虚假评级及恶性竞争等现象。
三、应对企业债券投资风险的相应措施
(一)推进企业债券改革,鼓励境外融资
稳定企业债券投资收益就必须不断改革企业债券融资模式,使企业债券融资平台多元化,融资期限多样化。鼓励企业融资走向国际化,并以此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和推进企业发行企业境外债券。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发行审批手续,为企业境外发行债券提供服务。同时,对政府平台企业融资要防范其潜在风险,并构建风险管理及评估的机制,为企业债券投资降低风险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强化金融市场分析,防范债券投资风险
。利用组合投资等投资的多样化来降低和弱化风险。同时应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投资,做好投资规划,实行短期、长期等不同期限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来分散和规避债券投资风险。
(三)构建信用环境,强化融资监管
企业债券投资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信用方面造成的。因此,应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并以此来强化企业债券融资监管,建立信用服务平台和公示、查询债券发行企业及其相关中介机构的专栏,对相关信息实行透明化管理,及时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及中介机构的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对于无信、失信的企业及中介机构应拉入黑名单,并依法惩处其涉事人员的法律责任。企业债券存续期间应完善监管体系,及时规范披露发行债券企业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对筹资的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等信息进行定期披露,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专人来接受企业债券投资人对第三方机构、发行债券企业的咨询及相关投诉,并及时会同有关部门查实处理。
总之,企业债券发行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风险。。同时,政府也应不断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债券融资的市场功能发挥,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和诚信体系,以规避债券发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为企业融资及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俊.企业债券投资风险控制技巧[J].中国农村金融,2014,17:65-66.
[2]洪艳蓉.公司的信用与评价以公司债券发行限额的存废为例[J].中外法学,2015,01:113-129.
[3]张明哲.透视民营企业债券违约风险[J].中国邮政,2016,06:36-37.
债券投资技巧范文3
关键词:利率风险 存续期 免疫
一、提出的背景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原有的固定利率制度已受到冲击。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扩大了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幅度。。
另外,的债券市场呈现出两个特点:首先,中长期国债的发行量越来越多,10年、20年、30年期的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券已经出现,这些固定低利率长期债券的未来利率风险是任何一家持有机构所不容忽视的,因为谁也不能确定今后30年、20年甚至10年内的形势与利率走向。其次,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不断增加,他们交易债券的数额都比较大,利率调整引起的债券价格的变化对这些机构投资者来说更不容忽视。由此可见利率风险是债券投资管理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
债券是一种典型的利率产品,可以说利率是债券的灵魂。债券价格对利率的变化很敏感,利率变化越大,债券投资者潜在的损失或收益也越大。当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债券价格便会下跌或上涨。洛伦兹·格利茨曾指出:“风险是指结果的任何变化。”
利率变动对投资收益的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价格效应(价格风险)和再投资效应(再投资风险)。购买零息债券没有再投资风险。
1.价格效应分析。债券的价格就是所有现金流的现值。债券现金流的构成由直至到期日为止的息票利息的支付再加面值的最终支付,即债券价格=息票利息值的现值+票面值的现值。债券的价格的变化方向与收益率的变化方向相反。收益率越高,现值越小,即债券价格越低。
当预期收益率(市场利率)调整时,债券价格会对利率波动作出反映。因为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中,提供给投资者的所有证券的收益率应该是相当的。这就是说当债券的预期收益率等于其息票率时,投资者资金的时间价值通过利息收入得到补偿。而当债券的预期收益率低于其息票率时,利息支付不足以补偿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者就需从债券价格的升值中获得资本收益。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在流通中会被市场力量不断修正。
对一个计划持有某种债券直至到期的投资者来说,到期前那种债券价格的变化与否没有多大关系;然而,对一个在期前不得不出售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在购买债券后利率的上升,将意味着遭遇一次资本损失。这种现象被称为价格效应。目前,我国债券二级市场的参与者已从单一的居民转向居民与机构投资者共存的局面。。。
2.再投资效应分析。通常情况下,债券的本金是到期一次性偿还的,但利息一般是按年支付的。债券投资者收到利息后存在着再投资的可能,否则债券投资者最终获得的实际收益率将小于预期收益率。
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的中是假定所收到的现金流要进行再投资的,再投资获得的收益也被称为利息的利息,即利滚利。这一收益取决于再投资时的利率水平和再投资策略。因市场利率变化而引起给定投资策略下再投资率的不确定性就是再投资风险。这就是说,分期收到的利息作再投资时的利率下降了。债券的持有期越长,再投资风险越大;高息票利率债券, 由于其现金流量大,再投资的风险也较大。
三、构建免疫资产,规避利率风险
以上的分析表明: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债券的价格将下降,而债券的再投资收益则将上升;相反,市场利率下降将造成债券价格上升而再投资收益下降。总之,价格效应和再投资效应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运用这种此消彼长的效果所制定的投资策略被称为免疫策略,这种策略的核心就是构建免疫资产。也就是说,若我们能找到这样一种债券或债券组合,无论市场利率如何变化,它的价格变动幅度与再投资收益变动幅度恰好抵消,这样就规避了利率风险,保证了投资的安全性。
存续期就是使利率风险的价格效应和再投资效应达到平衡时的持有期。所谓存续期,就是按照现值计算,债券投资者能够收回本金的平均时间。它是债券期限的加权平均数,权重等于各期现金流的现值占债券总现金流现值的比例。
一般情况下,债券的到期期限总是大于它的存续期,只有零息债券的到期期限和其存续期相等,因为零息债券只有到期时的一次现金流,即归还本金。
当投资者持有多种债券即所谓债券组合时,该组合的存续期就等于各债券的存续期的加权平均数,其权数就是每种债券的价值在组合价值中所占的比重。
免疫资产可以用这样的简单来构造:先确定事先承诺的现金流的存续期,然后投资于一个债券资产组合,使得该组合的存续期和承诺的现金流的存续期相等。下面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例如某保险公司向公众发行了10000元的零息票债券,到期收益率是8%,期限是5年,那么5年后该公司要支付10000×1.085=14693.28元。为了未来的支付,保险公司可用10000元购买偿还期限是6年,息票率是8%,每年支付一次利息的债券。若到期收益率也是8%,可出该债券的存续期约是5年。
现考虑两种可能的利率变动情况:利率或者降到7%,或者升到9%.在每种情况下,均设第一次利息支付之前利率发生了变化,所有债券利息以新的利率再投资,并在第五年出售债券以满足免疫条件。当利率降至7%时,5年后的总收益是14694.05元;当利率升至9%时,5年后的总收益是14696.02元。由此可以知道,只要选择债券的投资期和它的存续期相等,就能保证最后的累计投资收益价值比较稳定,从而达到预期的支付目标。
四、结束语
;收益率曲线是水平的,曲线的移动也是水平的,并且移动只发生在获得所购买的债券规定的任何支付之前;没有交易成本和税收。这几个假设与现实都是不完全相符的。使用免疫资产还要注意的一个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收益率的变化,所持有债券的持续期和约定现金流出的平均期限会按不同的速度改变。如在上例中,一年之后,剩余的投资期为4年,因此债券组合就应该调整,这意味着债券组合需要时常地再平衡。
债券利率风险的规避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还不存在可以完全免除利率风险的投资手段,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构建免疫资产进行投资决策,规避利率风险的效果必然优于仅依照到期期限进行投资。我国的债券市场还不发达,债券品种较少、债券的投资组合相当有限,这些都限制了利率风险规避的技术操作。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债券市场的快速,我们应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通过推出新的市场品种,构造新型债券市场,积极探索各种规避利率风险的方法,保证我国的债券市场乃至体系的稳健运行。
:
1.[美]弗兰克·J·法博兹著。袁东译。债券市场和策略[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2.[美]汉姆列维著。任淮秀等译。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美]威廉·F·夏普。戈顿·J·亚历山大。杰弗里·V·贝利著。赵锡军等译。投资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美]滋维·博迪等著。朱宝宪等译。投资学[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2
5.邓维。中国债券市场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债券投资技巧范文4
2001年4月28日《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及其三个配套文件正式出台,标志着可转换公司债券将成为我国一种常规的融资品种,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热情高涨。从2002年到2004年10月共有阳光转债、万科转债、丝绸转债、燕京转债、民生转债、雅戈尔转债等近30只可转债通过境内股票市场相继发行上市。另外,不少符合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也纷纷准备通过可转债市场进行融资,如招商银行、钢联股份等等。由此可见。可转债已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
一、可转换债券的优势
(一)从融资者角度分析
相对于配股、增发等融资方式,可转债是延期渐次转入总股本,因而可转债可认为是一种“推迟的股本融资”,对上市公司来说,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优点十分明显:
1、融资成本较低
按照规定转债的票面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若未被转换,则相当于发行了低利率的长期债券。从实际操作的几个案例中看,债券利率则往往只有1%上下,近期拟发行的可转债最高票面利率为2%.
2、融资规模大
由于可转换债券的转股价格一般高于发行前一段时期的股票平均价格,如果可转换债券被转换了,相当于发行了比市价高的股票,在同等股本扩张条件下,与增发和配股相比,可为发行人筹得更多的资金。
3、业绩压力较轻
一个投资项目的周期往往需要3—5年,短期内效益可能很小甚至没有,如果采用增发或配股融资,当时全额计入总股本、募集资金全部计入净资产,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这两项关键指标当即被摊薄,公司将面临很大的业绩压力。发行可转债则不同,可转债至少半年之后方可转为股票,因此股本的增加至少有半年的缓冲期。即使进入可转换期后,为避免股权稀释得过快,上市公司还可以在发行公告中,安排转股的频率。股权扩张可以随着项目收益的逐渐体现而进行,不会很快摊薄股本,因而避免了公司股本在短期内的急剧扩张,并且随着投资者的债转股,企業还债压力也会逐渐下降,因而比增发和配股更具技巧性和灵活性。
(二)从投资者角度分析
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投资品种,可转债已经越来越受到稳健型投资者的青睐。
1、收益保障性
可转换债券的吸引力在于可以充分利用该债券的特殊性,取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只要持有人持有该债券,就可以获得固定收益;如果该公司业绩增长良好,持有人可以将其转换成股票从公司业绩增长中获利;如果股票价格上升致使转债价格相应上升,转债持有人也可以通过直接卖出转债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如果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转债价格只会跌到具有相应利息的普通债券的价格水平。转债价格没有上限,但下跌风险却被限制在普通债券的价值上。其次,由于企业支付利息优先于派发红利,因此转债的收益比股票更有保障。另外,在企业破产清算时,相对于普通股,转债也具有一定的优先权。
2、可转债的条款设计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目前大部分可转债都设计了回售保护条款,进一步保证了本金和利息的安全。而且,有的可转债还规定持有到期进行一定的利息补偿,以提高投资者持有转债到期的积极性。
此外,可转债还设计了转股价格修正条款,规定当股票价格跌到转股价的80%—95%时,公司必须或者有权修正转股价格,以此来保证可转债投资者的利益。可转债这些条款的设计使得其是“上不封顶,下却保底”、不可多得的投资品种,这非常适合坚持本金安全、长期投资理念的资金进行投资。
3、规避一些政策限制
由于转债一般来说仍归类为债券,因此对于股票投资比例有所限制的机构投资者,通过投资转债扩展其投资组合范围,不失为一种间接扩大股票投资比例的良策。
二、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缺陷
1、发行公司数量少,整体规模偏小
到为止,我国的可转债市场不论从绝对规模或者说相对规模都比较小,据2003年3月7日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深沪两市共有A股上市公司1208家,市场总值为41531.24亿元人民币。而上市可转债仅十几只,市价总值仅为100多亿元人民币。如果将可转债市价总值与A股市价总值的比例作为相对规模的衡量标准,我国的这一比例为0.24%,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15%,日本为8.15%,印尼为2.59%.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周边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的可转债市场规模都较小。
2、发行可转换债券受到严格限制,制约市场规模的扩大
根据《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相关的配套文件的规定,我国企业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原则上以上市公司为主,并且要求发行企业“最近三年连续赢利,三年净资产利润率平均达到10%(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7%)等。这些要求表明,国家只鼓励优秀企业发可转换债券,对于非上市或非赢利企业则进行了限制。其实,很多企业只有在陷入困境时才急需要资金,而投资者也正是在寄希望于企业恢复成长、同时进行风险回避时才会购买可转换债券。我国对可转换债券发行企业过于严格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和交易规模的扩大。
3、过多倾向融资者利益
从国内部分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的试点来看,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在发行条款的设计上,更多的偏向了融资者的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票面利率极低,如南化转债和丝绸转债的息票利率均只有1%,比当期同质的企业债券要低3-4个百分点,而国外一般仅低1-2个百分点,企业几乎是无成本融资;二是回售条件苛刻,除了后来的机场转债外,其它的转债均需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回售给公司,否则就只有转股的选择,从而减小了发行企业现金还本付息的压力。这些发行条件的设置在帮助国有企业融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投资者的利益却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侵害。
4.套期保值功能尚无法实现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实行的是一种单向做多的运行机制,不允许进行买空和卖空的行为,这就使得可转换债券虽然包含了一个看涨的期权,却无法实现套期保值的功能,空有一身本领而无施展的余地。我国A股市场上第一只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宝安转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明知转股已无利可图,却又无法在股票市场上做空,最后余下的转债悉数偿本付息,不仅投资者在转债的投资上损失惨重,发行企业在资金的周转上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危机。缺乏套期保值功能的可转换债券使投资和融资的双方都咽下了苦果。
三、构建和完善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的若干建议
1、增加可转换证券的投资品种,促进可转换债券市场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在海外,可转换债券市场是一个多种可转换证券类产品共同交易的市场。培育中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应进一步鼓励融资企业开发一些新的可转换证券类金融产品(如可转换优先股、零息可转换债券等),以丰富市场的交易品种,完善可转换证券的产品体系。
2、放宽可转换债券发行条件,丰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主体。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出于市场保护和风险防范的考虑,对可转换债券融资企业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核是可以理解的。今后,随着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监管部门可以适当放宽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条件,不仅上市公司可以发,非上市公司只要有较好的担保条件,也应积极鼓励。不仅国有企业可以发,民营企业也应该享受同等待遇,特别是一些高风险产业的民营企业,可转换债券市场更应积极支持。国有企业如果要实现国有资本的部分或全部退出,也可以在可转换债券市场上进行创新和试点。
3、培育和发展可转换债券投资基金,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可转换债券市场。
债券投资技巧范文5
思路之一:动态配置
投资理念并不空洞,它可归结为对两个问题的回答:(1)成功的市场择时是否可能?(2)在某一类资产类别中选择优质证券是否可能?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投资理念。
持这种投资理念的投资者,其基金组合策略是把资产配置的权利交给基金管理人,他们只需要选择一只或者几只不同风格的灵活配置型基金进行组合就可以了。例如,可以只配置一只股票仓位灵活的混合基金,或者构建一个包括了大盘风格和中小盘风格的灵活配置基金的组合。投资者要做的是去找到那些既有择时能力又有选择优质证券能力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国内进行广泛择时和选股的混合基金不少,那些仓位非常灵活的混合基金基本上属于这个范畴。这些基金的管理人相信自己能够通过主动的资产配置来进行市场择时,也能够在一类资产中选择到最好的证券。
这类基金采取动态配置策略,在不违反契约的规定下主动追求收益最大化。基金管理人相信,通过成功的市场择时能够回避市场的下滑,不需要担心组合的损失。因此,基金管理人把主要的资产集中在那些他们判断会获得最高回报的资产类别上,并在获得最高的回报时卖掉,转换到下一类能盈利的资产类别,如此反复操作。
但实际上,进行动态资产配置的基金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因为大部分基金管理人因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完全改变了他们的资产组合,所以动态资产配置被认为是一种失败的方法。我们认为,动态资产配置虽然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业绩,但要做到准确的择时和准确的选证,对基金管理人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基金的历史业绩和操作状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在国内市场上,确实也有部分基金在选股和择时上做得不错。对持这种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构建基金组合时,挑选基金的能力最为关键。
思路之二:分散组合
。
。例如,他们会长期持有一个包括股票类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甚至QDII的分散化组合,同时在每类基金中选择表现良好、具有选证能力的基金。
思路之三:择时交易
持这种理念的投资者相信市场择时,不相信优选证券,其基金组合策略是在不同的资产类别间转换,并使用对应于各类资产的指数化工具来构建基金组合。
这类投资者认为不同资产类别的短期业绩是可预测的,但是要挑选出优质的证券是困难的。他们在不同的资产类别间转换,期望把握住不同资产类别的机会。同时,因为不相信证券优选,他们会使用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或ETF来实施其策略,构建组合。例如,如果他们预测股票市场将走好,就会投资指数基金或者跟踪不同指数的ETF;如果他们认为债券市场将走好,就会考虑债券指数基金或者债券类ETF。使用指数基金,投资者降低了在主动管理中不可避免地选择证券的成本,减少了表现弱于其投资的某类资产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指数基金、ETF产品越来越丰富,基本上覆盖了不同的资产类别,这些基金跟踪某一资产类别,而不试图通过优选证券去战胜市场。
思路之四:静态配置
持这种理念的投资者相信市场是有效的,认为在市场择时和优选证券上都没有预测能力,其基金组合策略采纳多资产类别的基金进行广泛分散化投资,并使用被动管理的基金来构建组合。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资产配置方法不是简单的“买入并持有”策略。随着市场的变化,组合中的资产会偏离目标配置比重,需要通过再平衡来使其恢复到长期的目标配置比重上。
这四种投资理念以及其基金组合的构建策略,并没有好坏之分,投资者只要选择一种,并长期一致性地坚持,遵守操作纪律,都会有一定的成效。有观点认为,就算是某一投资理念在一开始就存在根本性的缺陷,但是如果你坚定地相信该理念,并且具有实施基于这一理念的策略方法,那么,即便是错了很多次后,你仍会成功,会做得比那些没有投资理念的人好。
债券投资技巧范文6
理财目标:保值为主,增值为辅
许多人退休后,都攒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对于老年人来说,理财的目标不应该是如何获取更高的收益,而是考虑如何让手中的钱保值,为自己养老所用。
。。
许多老年人很信赖银行,总觉得通过银行买的理财产品,是不担风险的,又能获取较高收益。必须看清的是,高收益往往对应着高风险,老年人理财时,应该摆正心态,理财目标应是保值为主。
因此,“80后”帮父母理财时,首先需要帮助他们摆正心态,确立以“保值为主,增值为辅”的理财目标,不盲目追求收益,从而避免陷入理财误区。
理财技巧一:选择合同明确收益的理财方式
理财经理吹嘘时,经常说某一款产品过去收益多么多么好,对背后的风险或者其他因素却往往有意无意的忽略。其实,老人应该尽量避免选择股票、股票型基金、高风险理财产品及保险产品,因为这些产品的收益浮动、风险较高。保险产品虽然风险看似不高,但是往往时间期限很长,遇到急用钱时取出来,还可能损失本金,并不适合所有老年人。
在理财方式上,“80后”可以尽量帮父母选择一些固定期限、固定收益的低风险产品。因为这类产品都比较简单,老年人都能看明白,比如定期存款、国债、收益明确的银行理财产品等。
另外,也可以买一些货币基金或者债券基金,因为它们也很安全。目前,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4%-6%之间,固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大抵也是这样的水平。
对于愿意承担一点点风险的老人,则可以帮他们买点债券基金,预期年收益在5%-10%之间。它们的收益略高一些,不过遇到不好的年份,也可能亏损。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更好,也可以尝试买点混合型基金。
此外,专家建议老年人在选择理财方式的时候,应问明该产品是银行发行,还是银行代销。一般来说,银行发行的产品风险相对较低,更适合老年理财群体。再者,应问明产品的收益是否确定,尽量选择收益确定的理财产品。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8%-12%收益率让人眼馋的信托,并不是百分百安全的理财产品。虽然目前出问题的信托都由信托公司“兜底”赔偿了,但是保不准哪天信托公司就不赔了。原来从没出现过的债券违约,现在已经出现问题,信托不会一直安全下去,出事只是时间和运气问题。因此,老人如果只是用部分资金去买信托,问题不大,毕竟出事概率很小;如果是拿所有资金和身家性命去买信托,切记这是一场赌博,并不是百分百安全的。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投资种类不宜太多,期限以长短搭配为宜,操作要方便省心。在理财的同时,别忘保留一笔足够的备用金,确保这部分资金的流动性,以防不时之需。
理财技巧二:“懒人”最好选择单一理财方式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高手经常提及的理财经验。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一套并不适用。
理财专家建议,老年人理财可尽量选择单一的理财方式。原因有两个:一是老年人的精力有限,多种理财方式容易分散精力,反而会因疏于管理而受到损失;第二个原因,老年人应选择低风险的理财方式,而同为低风险理财方式,各类理财方法的收益差异并不大,也不存在分散风险的必要。
因此,对于一些懒得理财的父母,“80后”子女可以在定期存款之后,帮他们选择单一投资的方式,或者只买货币基金,或者只买期限比较长的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更加省心。
理财技巧三:激进老人“80法则”建合理投资组合
有些父母本身就有一定的理财意识,并且很有兴趣理财,喜欢在退休之后炒炒股票,或者买买基金。作为子女的“80后”,又该如何帮他们理财呢?
其实,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投资股票等高风险资产该占个人资产比重多少,有一个“80法则”,只要遵循这个法则,投资者承受的风险将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