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例6篇

2024-09-29 来源:化拓教育网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1.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1.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2.2.1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8.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2.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2.2.3  频繁呕吐的预防及护理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总结29例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经验。结果:29例患儿均治愈。结论:及早准确使用破伤风抗毒素血清(TAT),交替使用安定和氯丙嗪等药物控制抽搐,严密观察病情和精心护理是该病治愈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护理

Nursing29casesNeonatalTetanus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nursingcharacteristicsofneonataltetanus.Method:Retrospectiveanalysiswasusedtoanalyzenursingin29caseswithneonataltetanus.Result:29caseswereallcured.Conclusion:Earlyusingpropertetanusantitoxin,replaceusingvaliumandwinterminandsoonmedicinestocontrolconvulsions,carefulobservationandcarefulnursingarecriticaltocureneonataltetanus.

Keywords:Newborns;Neonataltetanus;Tetanusantitoxin;Nursing

新生儿破伤风是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其外毒素与神经组织结合导致牙关紧闭,全身强直性痉挛的一种严重感染疾病。常在出生后7d左右发病,故有“七日风”“脐风”“锁喉风”之称[1]。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该病仍较常见。临床表现为早期仅有吮乳困难,用棉签轻压舌部即引起牙关紧闭,随后苦笑面容,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早期诊断、及早用药和精心护理尤为重要。我院从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患儿29例,均治愈出院。。

1临床资料

本组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3~8d,符合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大多为4~8d(2~21)d[1]。本组患儿自找私人诊所接生,有接生消毒不严23例,自用剪刀剪断脐带5例,牙齿咬断脐带1例。患儿均有拒乳、苦笑面容、角弓反张,其中5例呼吸困难,唇周、四肢紫绀,抽搐频繁。经及早诊断,合理用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最后均治愈出院,治愈率100%。

2讨论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明确,多为接生时断脐、结扎包裹脐端消毒不严,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坏死的残留脐带及其覆盖物可使该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有利于该菌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1]。;积极而正确的护理措施,更是治愈该病的关键。

2.1护理措施

2.1.1脐部护理:①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脐部,再涂2%茂康碘,每天1次直至脐部伤口愈合为止。不用纱布敷盖以改变局部无氧环境,不利于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②早期(于发病12h内)使用TAT,用上述方法清洗消毒后予5000国际单位作脐周放射状封闭,另25000国际单位作静脉点滴1次。

2.1.2管道护理:新生儿破伤风患儿一般采用胃管、静脉留置针管、氧管等,故应施予适当护理,保证措施落实。①胃管护理:新生儿破伤风患儿由于病情重,吸吮功能消失、吞咽困难,不能经口摄入母乳或牛奶,为了保证供给患儿足够营养,给予口饲流质。每次注入前应轻抽吸,证实在胃内并了解奶液残留情况,如残留太多应隔时间稍长。一般2~3h口饲1次,宜少量多次缓慢注入,每次10~30ml,时间不少于5~10min。每次注奶前后用少许温开水冲洗胃管,以免阻塞。如因患儿牙关紧闭,亦可用鼻饲流质,但喂奶后要将患儿头肩部垫高,取斜坡卧位或右侧坡卧位,借重力和坡度防止奶液反流[2]。一旦出现反流,应及时用吸球吸净防止窒息发生。一般不用吸痰机,以免诱发抽搐发生。②静脉留置针护理:为减少患儿痛苦,保护患儿血管、减少刺激,以免诱发抽搐发生,本组29例均采用美国BD头皮留置针及肝素帽注射,以保证随时使用药物,以预防和控制抽搐。注射完毕以100单位/ml的肝素盐水2~3ml封管,封管必须采用正压封管方法,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封管液余0.5~1ml时,边退针边推药液,保证导管内充满封管液。每4~7d更换留置针1次,拔针后须用2%茂康碘消毒注射部位,以防感染。

2.1.3加强患儿基础护理:①注意消毒隔离:患儿应放在新生儿破伤风专用房间,室内光线宜稍暗,避免刺激,医护人员、家属说话要轻,每天各项护理工作均应在使用镇静剂后集中一次做完,以减少抽搐的发作。②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0.9%生理盐水棉签清洗口腔二次,用10%洁尔阴液药浴1次,保证皮肤干爽,面部用清水抹洗。每2h更换尿布1次,如患儿哭闹不安,抽搐频繁,应随时检查尿布干湿情况,及时更换,以减少抽搐发作。尿布采用一次性优质尿布,换后用专用塑料袋封闭送垃圾处理站焚烧。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视抽搐程度正确使用安定和氯丙嗪药物,每4~6h交替静推1次,剂量为氯丙嗪0.5~1mg/kg,安定0.1~0.3mg/kg。④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准备好氧气,吸痰器和抢救药物。及时用吸球吸出口腔、鼻腔分泌物。如呼吸困难,唇周、四肢紫钳,给予低流量吸氧。本组29例患儿均无发生窒息。

2.1.4出院指导:为了减少患儿出院后家庭护理问题,出院前须做好本疾病知识宣教,纠正不良卫生习惯。通过讲解、示教方法,让家属掌握育儿的护理操作技巧和相关知识。如每天须淋浴1次,在喂奶过程中可能出现发绀的处理,保暖的注意事项等。同时指导复诊时间。

参考文献: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7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35-02

高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儿童期患病率3%~4%,首次发作年龄多于生后6 个月至3 岁间,平均18~22 个月。男孩稍多于女孩。绝大多数5 岁后不再发作。患儿常有热性惊厥家族史,临床表现:热性惊厥发生在热性疾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大多39℃)时,70%以上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其他伴发于出疹性疾病、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但绝不包括颅内感染和各种颅脑病变引起的急性惊厥 [1]。高热惊厥患儿需积极抢救并加强护理,现将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4例高热惊厥患儿急救与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男61例,女23例;年龄7个月至6岁。体温39.1~41.5℃,病因中上呼吸道感染71例,占84.52%,肺炎9例,占10.71%,菌痢4例, 占4.76%。病程中只惊厥一次的有76例,占90.47%,惊厥两次的有8例,占9.52%。临床主要表现:高热、意识障碍、面部及四肢肌肉抽搐,全身强制性或阵发性痉挛,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持续时间几分钟至数十分钟。

2 急救与治疗

2.1 通畅呼吸道:惊厥发作时应迅速解松衣领口,头后仰、偏向一侧,放入牙垫,防止咬伤舌头。立即给于低流量持续氧气吸人。准备气管插管和吸痰物品。

2.2 控制惊厥:惊厥持续时间长易致缺氧性脑损伤,故应尽快控制发作,需应用止惊药物或穴位刺激治疗[2]。(1)安定:0.3~0.5mg/kg/次,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15min后重复,也可保留灌肠。(2)10%水合氯醛;0.5ml/kg/次,1次最大量不超过10mL,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作用快,疗效好。必要时30~60min后重复。(3)苯巴比妥:10~15mg/kg/次,30min重复1次,肌内注射。(4)穴位刺激:可针刺或按压人中穴、合谷穴。

2.3 降低体温:及时松解患儿的衣被,降低环境温度,立即使用退热剂,常用精氨酸阿司匹林,按20mg/kg计算,进行肌内注射或口服泰诺林等,同时予以物理降温。控制体温是防止反复抽搐及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2.4 降低颅内压:少数高热惊厥病例发展为惊厥持续状态,若惊厥持续30min以上或反复发作,在间歇期仍有意识不清时,应给予降低颅内压,静脉注射甘露醇0.5~1g/kg/次及地塞米松,本组研究资料发生惊厥持续状态3例均立即应用以上药物后惊厥停止。

2.5病因治疗:高热惊厥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宜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2.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抽搐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发作类型;观察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3 护理对策

3.1加强基础护理 (1)保持病室内安静、整洁,避免不必要的刺激。(2)饮食:抽搐发作时应禁食水,缓解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对神志不清者,可给予鼻饲。(3)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口腔护理1~2次/d。(4)心理护理:关爱患儿,操作准确熟练,消除患儿恐惧,做好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使家长能够配合治疗[3]。

3.2出院指导: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家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应积极地对患儿家长做好宣教工作。发生过高热惊厥的患儿.非常容易在下次高热时再度发生。家长一旦发现患儿发热,用退热药后不出汗,患儿寒战,体温持续在39℃以上时,应立即给予患儿物理降温,并立即去医院就医。患儿精神不振.会说话的患儿语占突然减少、哭闹、烦躁等表现常是惊厥发生的前驱症状,

4 结果

84例患儿紧急处理后抽搐停止而继续在门诊治疗而治愈的患儿有73例;紧急处理后抽搐停止转儿科住院部治疗并治愈的有11例。

5 讨论

高热惊厥可以造成小儿患者还没有发育完成的大脑皮层产生剧烈的兴奋灶,使患者的神经细胞出现异常、反复放电,伤害患者的皮质功能,由此可以导致患者智力障碍,为家庭和社会带来非常大的负担[4]。及时有效的急救和有效的护理服务能够降低患者惊厥现象的发作,使患者安全稳定的度过惊厥容易发作的年龄段。通过对本组患者资料的观察研究发现,及时的救治和有效的护理84例患儿紧急处理后抽搐停止而继续在门诊治疗而治愈的患儿有73例;紧急处理后抽搐停止转儿科住院部治疗并治愈的有11例。高热惊厥患儿急救重点是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止惊、尽快降温并且吸氧、提高护理服务,使用科学有效的家庭护理方式能够避免患者再次出现高热惊厥的现象,使患儿能够平稳安全的渡过高热惊厥容易发生的年龄段,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儿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1-357.

[2] 吕春.小儿高热惊厥168例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30.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小儿热性惊厥;中医护理;要点;临床效果

小儿热性惊厥也可称之为高热惊厥,该疾病多发于6个月至6岁的幼儿,是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本文通过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就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中医护理要点及护理效果展开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①年龄多为6个月~3岁的患儿;②出现突然发作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与阵挛性抽搐;③有的患儿出现意识模糊,持续时间较短,发作后在较短时间内清醒;④患儿发热38℃以上,惊厥多发于发热24h内;⑤伴有呼吸、消化系统急性感染。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患儿16例,女患儿24例,患儿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4.69±1.08)岁;观察组男患儿17例,女患儿23例,患儿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为(4.68±1.08)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的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对患儿进行最基础的护理,主要包括这几项内容:①降温护理措施:采用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的方法,或者采用退热贴,使患儿的体温得到降低[2]。②静脉通道建立:为了缓解患儿的不良症状,应当快速对患儿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患儿药物治疗;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穿刺部位有效护理,以防止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外渗、穿刺部位红肿等现象[3]。③呼吸护理:为了防止治疗过程中患儿的呼吸受到不良影响,护理人员应当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并将患儿口腔的分泌物清除,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患儿口腔分泌物导致患儿误吸。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当为患儿家属讲解相关的知识,并安抚家属情绪,使患儿家属更好的配合治疗,为提高患儿护理质量奠定良好基础。④饮食护理:在患儿清醒时,护理人员应当为患儿补充营养,可以给予患儿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并保障患儿室内环境的洁净,使室内温度与湿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定期更换床单及患儿的衣服,对婴幼儿进行定期更换尿布[4]。⑤出院指导:患儿出院时,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告知患儿家属:如果患儿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当对患儿体温进行测量,并做好降温措施;如果患儿出现惊厥时,应当让家属掐患儿的人中穴与合谷穴,同时将患儿的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口腔分泌物的误吸。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针刺护理:如果患儿出现惊厥,对患儿进行穴位的刺激,穴位取“人中”、“合谷”、“内关”及“涌泉”穴;并对患儿这几个穴位按摩,以此达到降低患儿体温目的[5]。对于体温下降不明显的患儿,可以取患儿的“十宣”及“大椎”穴继续针刺,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血泻热毒的治疗目的。②刮痧:采用刮痧的方式促进患儿热毒的排出,主要取患儿肘、腘窝等部位进行刮痧,应遵循自上而下的方式,为达到热毒更好的排出奠定基础。③中药护理:这种护理方式是应用柴胡、银花、大青叶等药材,发挥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对降低患儿的体温具有良好的效果。④年龄较小患儿的护理:首先了解患儿的病情状况,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比如,对于外感惊风而引发的小儿热性惊厥,可对患儿采用金胆片退热;对于高热而表邪未解的患儿,可对其采用温水擦浴降温。患儿在惊厥发作时,可采取指压人中穴,不能对患儿进行摇晃或大声喊叫,以防止加大对其机体的损伤。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x±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抽搐停止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对照组患儿家属有15例非常满意,20例满意,5例不满意,满意度为87.5%;观察组患儿家属有20例非常满意,18例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5%。因此,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有2例患儿智力障碍,1例患儿癫痫,1例患儿脑性瘫痪,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有1例患儿智力障碍,1例患儿癫痫,并发症发生率为5%。因此,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小儿高热惊厥从中医角度来看属于“急惊风”范畴,其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中医护理主要是在患儿惊厥发作时,采用穴位的刺针、刮痧及服用中药的方式来控制抽搐。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症状为:患儿精神紧张,且极度烦躁;呼吸突然不规律、急促;同时体温骤然升高,面色较差;瞳孔出现大小不等不良症状。小儿高热惊厥多发于3个月至6岁的患儿,一般惊厥发作类型为全身性。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方法治疗,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6]。

3.2中医护理干预的应用

中医护理干预是一种医辩证方法,其具有的驱邪扶正的功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能够将患儿体内的邪气祛除,并通过补充营养,加强锻炼,增强患儿体内的正气,以此达到祛邪扶正的治疗效果,为提高患儿疾病的治疗效果奠定良好基础[7]。在应用中医护理干预时,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实施,比如,对于感染性疾病所引发的惊厥,可以增加中药治疗,将钩藤、地龙、生牡蛎等药材熬制汤水服用,发挥药物的清热解毒功效、阴阳平衡功效,防止患儿惊厥的再次发生,以此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奠定良好基础。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5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毒性脑炎患儿106例,其中男75例,女31例;5个月。14岁,平均6.6岁,其中5个月~1岁3例,1~3岁12例,3~7岁25例,7―14岁66例;就诊时间为起病后1~5天;住院时间1~30天,平均11天。

临床表现:本组患儿患病前及发病同时伴有上呼吸道症状96例,腹泻3例,腮腺炎3例,麻疹1例,无明显诱因3例,临床以急性起病,有发热伴头痛83例,呕吐者64例,惊厥者87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78例,脑膜刺激症状81例,有病理反射89例。

发热的护理:高热导致患者惊厥、抽搐,造成脑缺血、缺氧以致脑水肿,对此护理应做到注意体温,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患儿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发热时氧的消耗,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严格观察体温的变化,病毒性脑炎患者高热是持续的,用一般退热药物不易退热,或体温下降后很快回升。。

惊厥时的观察及护理:要严密观察,具有超前意识,早期发现惊厥的微小征象,及时控制,有利于患儿的预后。注意有无抽搐,如因高热引起抽搐者则以物理降温为主,予鲁米那[5~8mg/(kg・次)]或安定[0.3―0.5mg/(kg・次)]镇静,如抽搐频繁,可每隔6~8小时肌注鲁米那。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可表现为癫病抽搐或阵发性上肢内旋,下肢强硬,下肢强直,呈现“去大脑强直状态”。护理人员必须注意到摸清楚患者脉博的快慢强弱、节律等。在针对惊厥选用镇静剂时,如出现不良反应须作相应处理,因脑水肿而致惊厥者,应以脱水、给氧为主,因呼吸道阻塞,换气不足而致脑细胞缺氧者,应解除阻塞并给氧气吸入,必要时则气管切开,护理人员在抗惊厥治疗中应迅速准确执行医嘱,动作反应敏捷,忙而不乱。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高热卧床患者分泌物多,咳痰困难,为防止分泌物吸入气管引进呼吸道梗阻及肺部感染,从而导致呼吸衰竭。惊厥、抽搐、危重的患儿置于平卧头侧位,松解衣扣,及时吸出口、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对牙关紧闭的患儿,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于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叩打患者的背部,自下而上,先胸后背,反复数次,使支气管内的分泌物震动而排出,将床尾抬高15。左右,让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去枕侧卧,以利于分泌物引流。如果分泌物多且黏稠,可用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引起呼吸道不畅者,可用电动吸引器吸痰。如果痰量多而黏稠,且位置较深不易吸出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应用上述方法无效者,应及早进行气管切开手术。

呕吐时的护理:患儿取侧卧位,呕吐后及时清理干净口腔及其周围,更换衣物,避免呕吐物残留引起的不良刺激导致再次呕吐,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血压、脉搏、呼吸可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变化。呼吸衰竭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要及时观察,观察瞳孔变化,如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呕吐及瞳孔变化,若一侧瞳孔散大提示脑疝形成,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抢救;观察面色、口唇、四肢末梢有无紫绀情况,以查明原因,对症治疗。如由于痰阻塞引起呼吸道不畅而缺氧,应尽快消除呼吸道分泌物,紫绀是由于心衰、循环衰竭引起,可遵医嘱给强心剂;观察呼吸深浅、强弱、节律,注意有无异常呼吸。如颅内压增高时,呼吸可变得深而慢,或节律不整,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等,如发现呼吸衰竭情况,应及时抢救:观察意识及昏迷深度,如婴儿前囟门饱满提示颅内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观察有无抽搐,查明抽搐原因给予恰当处理,减少对患者刺激。

应用脱水剂的护理:如因脑水肿及脑疝而致呼吸衰竭,应及早使用脱水剂。如因脑水肿引进抽搐者则给予脱水降颅内压处理。脱水治疗不仅能直接去除或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改变,而且可切断脑水肿造成的脑疝,这对于抗惊厥以及生命体征的改善有直接治疗作用。准确测量24小时出入量并做好护理记录,在脑水肿控制之前,液体量应维持平衡,24小时补液量应少于尿量的500ml左右,深度昏迷应留置导尿管减少膀胱过度充盈而引起烦躁,留置导尿管动作应轻柔,尽量减少刺激,避免抽搐发生;密切观察病情,如发现脉博细弱、血压偏低、心律失常、意识改变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处理。如抽血送检或急查心电图、补充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要掌握脱水剂应用时间,血压偏低,循环不足者脱水剂应适时延缓使用。甘露醇为高渗脱水剂,一旦漏出血管外,如不及时处理,即可导致周围组织坏死。因此在使用甘露醇时,应守护在床旁,随时观察局部有无肿胀,不得离开。

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每日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次,防止细菌在口腔繁殖发生口腔感染。此外,应及时更换内衣裤,保持床单清洁,无皱褶,随脏随更换,做到勤翻身,排背,多饮水,并按摩骨突处,促进血液循环,防褥疮发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饮食护理:因高热病人的消化功能降低,而机体分解代谢增加,糖、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加之病人不适,往往食欲欠佳,此时要鼓励患儿进食清谈富含营养的食物,应给予可口的饭菜,少食多餐,切无暴饮暴食,以免胃肠道负担过重,机体抵抗力下降,外感风寒,引起疾病。保证患儿每天膳食的质和量。

心理护理:患儿病情都较重,家长会产生急躁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应以亲切、温和、诚恳的语言与家长交谈倾心交流、安慰、关心和爱护患儿,增强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

健康教育:向患儿及家属介绍病情、日常生活护理知识、治疗用药,有癫痫者要遵医服药,出院患儿定期随访并做好出院指导。

结果

本组患儿均采用抗感染、抗病毒、降颅内压、营养脑神经细胞等方法治疗,一般疗程2―4周。本组106例病例中,痊愈83例,好转18例,放弃治疗1例,未愈1例,3例因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死亡,出现有明显后遗症者10例,其中脑萎缩4例,继发性癫痫6例。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小儿;乙型脑炎;观察;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临床上简称为乙脑,该疾病具有传染性,致病原因是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一种名为乙型脑炎病毒的感染和侵害,临床上患儿主要表现的症状为脑部发生炎症,这种流行性传染病主要的发病对象为儿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的甚至导致患儿致残。据统计,这类疾病的死亡率为25%,而造成患儿身体残疾的概率则高达40%~60%,给国家和社会都造成了多方面的压力和负担[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38例,均为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小儿乙型脑炎患儿,其中男孩23例,女孩15例;年龄1.1~12岁,平均年龄(5.2±2.3)岁;此次研究的所有患儿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热和意识问题,少数患儿有抽搐现象,还有部分患儿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障碍等现象。所有患儿家属在术前都签订了书面知情协议,且此次研究得到了院相关部门的批准。

1.2诊断标准 此次研究的所有患儿的病症都达到了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的标准,即患儿体内流行性乙脑炎血清和/或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呈现阳性,其他各项指标数据记录完整[2]。

1.3方法 此次研究的患儿,都接受了脱水、降温、抗病毒的治疗,同时也进行了抗感染方面的治疗。对于出现抽搐现象的患儿,我院采用了安定和苯巴比妥钠的治疗方法。对于体温过高的患儿,采用了物理降温与药物协助治疗的方法。对于出现意识混乱的患儿,采用了供氧、吸痰、抗感染等治疗方法。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儿,采取了气管切开和呼吸兴奋剂等方法处理。

2 结果

38例患儿经过严密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后,治愈32例,好转6例,治愈率达84.21%。

3 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

3.1一般护理 患儿的病房应保持安静且通风性良好,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尽量保持在30℃以内,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护理,以便医生掌握实时的病情状况。病房内要备好相应的抢救设施和药品。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进食困难,应及时采取下胃管、导尿等措施,以保证患者可以顺利进食和服用药物。注意定期清洁患儿五官处的皮肤,尤其是口腔的清洁工作。至少进行2次/d口腔护理,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选择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等清洁剂进行护理。如果患儿出现眼睛无法闭合的情况时,应采用凡士林纱布来遮盖患儿的眼睛。最后,医护人员应定时帮助患儿翻身,以保持患儿皮肤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出现褥疮。

3.2高热的观察及护理 乙脑患者有三种主要的病症,分别是体温过高、惊厥和呼吸困难,这三种症状还会互相影响,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出现高热现象的患儿,一定要注意观察并及时处理。此类患儿的体温通常会保持在40℃以上,且持续周期长,降温效果差,即使体温出现下降,也只是暂时性的。长时间的高热可能会引发患儿出现抽搐或脑部缺氧等现象,所以,一旦发生此类问题,一定要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方法,及时对患儿进行降温,避免病情恶化。

3.3呼吸衰竭的观察及护理 据统计,呼吸衰竭是此类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责任护士应加强对患儿的观察,观察患儿有无痰鸣音,检测并记录患儿的体温和脉搏情况,另外还应注意患儿有无异常表现。另外,医护人员应注意清理患儿呼吸道中的杂物,以免影响患儿呼吸[3]。如果情况严重,可以借助吸痰管进行吸痰,在进行此操作时一定要格外注意,避免造成患儿的口腔黏膜感染。对于出现呼吸肌痉挛或停止呼吸的患儿,一定要及时进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处理,避免患儿因缺氧死亡。

3.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通常,感染流行性乙型脑膜炎的患儿都会出现一定的意识问题。如果患儿不能自行活动,护理人员应每隔2h帮助患儿翻一次身,以免患儿出现褥疮。对于出现高热现象的患儿,应进行2次/d口腔的护理工作。如果患儿长期处于昏迷状态,应把口腔护理次数增加到3~4次,以免出现感染。对于这类患儿,护士应使用生理盐水纱布遮盖患儿眼睛,以免患儿出现干眼症。

3.5康复期的观察及护理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还可能会引发一些其他的身体功能问题,比如肢体无法正常活动等问题。如果出现此类问题,责任护士一定要做好患儿家属的沟通工作,让家长了解如何协助做好患儿护理工作。对于有肢体障碍的患儿,一定要定期运动,以保持患儿肢体的灵活性。

总而言之,要让患儿及家属了解正确的护理方法,并给与他们足够的信心,使得患儿的康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赵川,向光明,余光开.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11(12):1119-1121.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