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六折剪纸范例6篇

2024-09-29 来源:化拓教育网

六折剪纸范文1

健康指导是一项低收入、效果好的保健指导。随着肿瘤患者的增多,医药负担的加大,人们对化疗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如何作好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健康指导也是我们护理工作中不断探讨的课题。

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2009年7月我院共收治肿瘤患者212例,其中化疗患者136例,均行相关的健康指导,在化疗期间情绪稳定,定期化疗,患者配合治疗与护理。

2 健康指导形式

2.1 计划性指导:指针对不同化疗方案进行有计划的群体指导。

2.2 。

2.3 随机性指导: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心理状态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

3 健康指导内容

3.1 心理指导:大多数化疗患者都有焦虑、悲观情绪,加上药物的不良反应,精神负担较重,心理受到较大影响,因此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讲解相关知识,取得患者的信任,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2 饮食指导:化疗期间,应鼓励患者多食含维生素及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西红柿、胡萝卜等,以及绿、黄色蔬菜、水果。对于呕吐剧烈者, 可给予冰块或果汁冰块,慢慢嚼碎后咽下。也可给予新鲜果汁、蔬菜汁。呕吐剧烈者,建议在接受化疗前2小时内避免进食,在治疗后以少量多餐方式,提供温和无刺激的食物,避免浓烈的调味品以及煎炸、油腻的食品,避免同时摄食冷、热的食物,否则易出现刺激性呕吐。进食清淡、易消化、刺激小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3.3 预防并发症指导:①多数化疗药物有骨髓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发生感染。对此应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保持空气流通。遵医嘱正确使用升白细胞药,观察体温变化,及早发现感染症状。②化疗期间鼓励患者每天饮水量>4 000ml,尿量>3 000ml,以减轻不良反应和促进毒素的排泄。③化疗期间制订静脉使用计划,让静脉有修复时间,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1]。嘱患者输液侧的肢体不宜过多活动,以防穿刺针头移位造成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2]。

3.4 自我形象指导:化疗期间时常出现脱发,严重的影响了自我形象。尤其对女性患者,易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化疗期间戴冰帽可减少毛发的脱落,另外也可以指导患者戴一些美观大方的假发,减少自卑心理。

3.5 出院指导:为巩固治疗,促进患者进一步康复,出院后患者应保持心情愉快,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坚持适当的锻炼,但应避免过度疲乏,注意休息;保证每天睡眠时间在7h以上,最好能午睡1h;不要到密集的人群中去;预防感冒,定期复查,按时化疗。

4 小结

健康指导是一项长远而重要的护理工作,它与疾病的治疗、康复密切相关。提高化疗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对化疗的不适症状,做好健康指导,促进患者心情愉悦地度过化疗阶段。

【参考文献】

六折剪纸范文2

记得那时小学五年级时候的事,大姨把我接到了阔别十一年的故乡去度暑假,白天人们忙着上班,只有一只雪白的哈巴狗陪伴着我,使我感到些快乐。这只小狗漂亮极了,雪白的皮毛,矮矮的身材,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像一对宝石,我叫它“雪儿”。

雪儿每天与我朝夕相伴,室内、户外闪动着我们追逐的身影;田野里,小溪边,回响着我们嬉戏时的笑声。

然而一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这一切。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中午,大姨夫在客厅里和他的朋友交谈,书房中留着他那幅未修改完的《春华秋实》的画作。我感到屋里闷热,就爬到桌子上去开窗户,不料一脚踢翻了染料瓶,色彩全淌在了那幅画上,我顿时惊呆了,怎么办啊?这是大姨夫将近一年的心血呀!就这样被我毁了?大姨夫那火爆的脾气我是知道的,要是……正想着,客厅里传出大姨夫送客的声音,我更加惊恐,慌乱中,我发现了在桌子下面趴着的雪儿,有了,我把雪儿抱上桌子,让它站在翻倒的染料瓶旁。它楞楞地望着我,又低头看看那染料瓶……这时,大姨夫走了进来,看着桌子上那一塌糊涂的画,顿时气得满脸通红,不由分说,拿起一个瓶子照着雪儿砸了过去,雪儿悲哀的“汪汪”了两声,拖着受伤的腿逃也似的蹿开了,也许是对我栽赃行为的怨恨,也许是对主人的不分青红皂白做法的不满,雪儿一去不复返,是到别处去了,还是……?

我深感内疚。

我对不起雪儿,是雪儿带给我欢乐,使我摆脱了寂寞,忘却了烦恼,可我却一时性急,冤枉了这位不会说话的小伙伴,在那“汪汪”的两声哀叫中,我的心开始了严厉的自责??对自己良心的谴责。

六折剪纸范文3

【关键词】急诊;滞留时间;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04-01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救治能力和处置效率,不仅反映急诊科急救能力,也反映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而部分急诊病人在急诊科的接诊处置中滞留时间较长,不仅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机,也容易造成医疗隐患和引起医疗纠纷[1]。本文就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急诊病人中造成部分急诊患者滞留时间较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对策。

1 滞留原因

1.1 科室床位紧张

由于国内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发展滞后,参加社保后就诊方式灵活,大量患者宁愿舍近求远到技术设备先进的大城市大医院就医,因而造成少数大医院就医难和住院难。许多急诊患者因病房无床,需要科室调整,甚至需要院机关出面进行全院内调整,才能收住入院。

1.2 等检查结果及会诊

急诊患者就诊时多数病情复杂危重,需要做较多的相关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而一些检查项目如血生化、CT等需要等20分钟以上才能出结果,遇到复杂的疾病还要请多个专科医生前来会诊[2]。这些都难免使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间延长。

1.3 患者特殊情况

急诊科面对社会,常会遇到各种情况的特殊患者,因多种原因造成在急诊科滞留时间延长。如醉酒患者就诊时常情绪激动,言行失控,不配合检诊,稍有不满便打骂医护人员,毁损医疗设备;一些自杀服毒患者常不配合检查治疗,延误抢救;一些斗殴、车祸等纠纷患者到急诊科后常因双方对处理不服或支付医疗费方式不满等原因继续打闹,干扰救治,甚至威胁到医护人员的安全。

1.4 留观观察

一些就诊时看似病情“轻微”的创伤患者,又不能放走,常需要在急诊科留观观察。部分这类患者在留观中病情加重,多数需要转入专科治疗。在急诊科滞留时间较长的多为四肢神经损伤的患者,通常需要滞留24~72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确诊转科。主要由于四肢创伤特别是下肢创伤经清创缝合后敷料包扎固定,加上患肢肿痛不适等,早期不易发现和鉴别有无神经损伤的存在。

2 影响因素

2.1 收治流程方面

现今大多数医院急诊收治流程,通常采用先由急诊科检诊分诊,对诊断明确的单一创伤或单一系统疾病患者收到相应专科治疗。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患者,先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待稳定后再收入相关科室[3]。对严重创伤患者,特别是车祸伤患者按“绿色通道”先检查治疗,后收费办理手续的一路畅通方式收治。而对多发伤或多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各专科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处置能力等方面存在认识差异,常出现相互推诿、拒收、拒治等问题,使急诊科医师十分为难,有时不得不请院机关出面裁决决定收治科室。

2.2 患者需求方面

急诊就医的患者大多病情急重,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复杂性了解不够,对医护人员常规的检诊和治疗程序也不熟悉,到医院后都希望能够尽快得到快速检查和有效治疗,对医疗的心理期望值往往较高。而受医学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限制,加上医护人员工作忙碌,常忽略了及时与病人及其亲属的沟通。当等候时间过长或处置不满意时,不但得不到病人的理解,还常常容易引发医疗纠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急诊处置效率。

2.3 医疗处置方面

急诊科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医护人员编制相对不足,而急诊病人就诊具有随机性、复杂性、无规律性等特点,当大量伤病员突然涌来时(如严重车祸、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医护人员更显得严重不足[4]。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急诊处置原则,使许多病情较轻的患者往往要等候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处置。

2.4 急救水平方面

目前担任急诊工作的医生多为固定加轮转模式,轮转医生受专科知识单一限制,对跨专业疾病常无能为力,容易误诊漏诊。而固定的医生由于受现今大多数医院管理权限的限制,急诊科只是一个中转站,主要做分诊工作,急诊救治能力难以提高。这些都难免使一些疑难危重患者在急诊科滞留延长。

3 改进对策

3.1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救治水平

急诊科在大多数医院均投入不足,医疗设备落后简陋,固定的专科医生少,主要依靠轮转医生负责日常急诊工作。有时,还将一些在住院科室业务素质差、人品表现不佳的医护人员安排到急诊科工作,使急诊科的医护急救能力常落后于全院整体医疗水平。因此,医院有必要在资金、设备和人员上加大对急诊科的投入力度,改善急诊工作条件。重视和加强急诊医护人员技能培训,使急诊救护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加快诊治速度,减少误诊和缩短处置时间。

3.2 完善急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

在急诊患者就诊过程中,要经过护士分诊、医生检查、护士抽血、化验、缴费、做超声、拍X线片、查CT、MRI、会诊等多个流程环节,才能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5]。其中,患者在等候缴费、化验及放射影像学结果时费时最长。医院在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设置专门的由专人负责的急诊检查、化验和缴费专用窗口,保障急诊患者的快速检诊流程,有效缩短在一些环节中的等候时间,以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3.3 加强医患沟通改善服务质量

接诊的急诊医护人员,面对大量的急诊患者,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处置、开检查单、书写医疗文书等事务方面。无暇倾听病人的需求,也未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地交代和解释病情、检查、治疗方案等。使得一些病人和家属不理解,甚至产生不满,不仅不配合检查、治疗,还容易导致纠纷和闹事,严重干扰和拖延患者的诊治。因此,有必要定期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文明语言和沟通技巧培训,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沟通技能,才能更好的改善医护服务质量,提高诊治效率。

3.4 转变思维观念促进学科建设

由于急救医疗法规建设滞后,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中对急诊权限、就诊范围、急诊财政、急诊人力资源等问题尚无明确答案。多数医院仍然按保障院内收治,急诊以分诊为主的传统思维习惯处置急诊病人。因而急诊科医生的专业技能难以提高,急诊学科难以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也难以造就出高水平的急救专家人才和出高水平的医疗成果。因此,需要院机关的决策者转变思维,除了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外,还应该积极探索急诊发展模式,放宽急诊收治权限,如建立急诊ICU病房,创建急救创伤中心等。使急诊医生有得到专业锻炼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急诊学科建设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莹, 蒋婕, 陶然君, 等. 急诊科患者滞留现象的研究及对策[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012): 1435-1438.

[2] 杜淑华, 赵秀芹. 部分急诊患者滞留时间较长的原因与改进策略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24): 56-57.

[3] McCusker J, Tousignant P, Da Silva R B, et al. Factors predicting patient use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12, 184(6): E307-E316.

六折剪纸范文4

目前,套管针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使用套管针的护理中,其留置时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 研究对象

自2006年4月20 日至2007年4月20日,长春市中心医院干部病房收治的老年患者中,所有行套管针留置者共50例次,其中男39例次,女11例次,年龄60~78岁。

套管针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套管针(商品名为INTIMA),使用型号为22 G,穿刺方法为常规套管针穿刺。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项目 套管针留置期间,每天按如下项目观察套管针留置静脉的情况并记录。

2.1.1 局部疼痛 O级,无痛;I级,隐痛;Ⅱ级,轻微触痛;Ⅲ级,明显疼痛。

2.1.2 局部红肿 O级,无;I级,穿刺点周围红肿;Ⅱ级,穿刺静脉局部红肿;Ⅲ级,整条静脉红肿。

2.1.3 局部硬结 0级,无;I级,穿刺点周围变硬;Ⅱ级,穿刺静脉局部变硬;Ⅲ级,整个静脉条索状改变。

以上三项根据INS(Intraveous Nursing Society)有关静脉炎的分级标准制定。

2.1.4 液体外渗 局部明显肿胀“+”;无局部肿胀“-”。

2.1.5 套管堵塞 堵塞为“+”,通畅为“-”。

2.2 套管细菌培养 套管针拔除后,用无菌剪刀将其头端剪下1~2 cm,放置于无菌容器内,送细菌培养以判断是否发生细菌性静脉炎。

3 结果

3.1 套管针留置天数 在套管针留置50例次中,留置时间最长为27 d,最短2 d,平均留置天数为8~9 d,平均8.3 d。

3.2 套管细菌培养 50例次套管针留置老年患者的套管拔除后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无细菌生长)。

3.3 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 。在所观察的50例次套管针留置老年患者中,按此标准静脉炎发生者26例次,静脉炎出现的平均天数x=6.2 d,其标准差s=0.5,选择95%可信区间,x±1.96 s,则95%的老年患者在6~7 d出现静脉炎,故选择5 d作为套管针的常规留置时间,可使静脉炎的发生率理论上控制在2.5%以内。

3.4 静脉输液并发症 见表1。

4 讨论

4.1 套管针作为当今最主要的输液工具,可保持静脉的通畅,完成持续或间断给药。但如果套管针留置时间过长,可引发局部静脉炎。因此,保证套管针留置期间不发生静脉炎是套管针护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临床观察发现,根据严格的静脉炎判定标准,50例次套管针留置老年患者中,随着留置时间延长,拔管时已有26例次发生静脉炎,有些老年患者甚至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静脉炎,老年患者静脉炎普遍发生在置管后6~7 d,而5 d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0。本文研究结果表明,5 d应作为常规套管针留置时间。

4.2 除静脉炎外常见的局部输液并发症还包括液体外渗和套管堵塞,这三者的发生均与套管针的留置时间过长有关。由于套管针的刺入及在血管内的来回移动,机械损伤血管内皮及化学刺激性的药液对局部血管内皮进一步损伤,使血小板在受损部位及管尖聚集,随着留管时间的延长,血栓形成,聚集的血小板释放组织胺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局部微红及轻微疼痛,白细胞聚集释放致热原,使体温升高,发生静脉炎。同时组织胺释放又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进入组织间,套管内血栓形成及管壁周围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包裹造成套管的堵塞。

4.3 。

4.3.1 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除严格执行常规更换制度,套管针留置时间不得超过5 d之外,还应注意:①严格无菌操作,碘酒、乙醇消毒范围要大于敷料面积,并且待干后穿刺或更换,套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②减少机械刺激,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开关节,一次性穿刺成功,牢固敷料固定,操作时动作轻柔;③避免化学刺激,消毒时碘酒、酒精不宜过多,避免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的窦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刺激,以致短期内出现穿刺点周围的红肿硬结,输入血管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4.3.2 为防止套管堵塞,每次输液完毕用肝素钠生理盐水3 ml(1∶100)封管。如再次开放输液时滴速较慢则可用一次性注射器回抽出小血栓或局部注入肝素钠生理盐水(1∶625)5 ml封管30 min,以刺激血管内皮释放纤维溶解酶原活化素促进纤溶,如仍不通畅再考虑拔管。

4.3.3 为防止液体外渗的发生,应嘱患者输液肢体与心脏平齐或稍高,穿刺静脉上方衣服勿过紧,如发现老年患者输液局部肢体轻微肿胀时,要先行排除上述因素再拔管。

本文研究提出5 d作为常规留置时间,配合完善的穿刺护理常规,既可保证老年患者的安全,严格控制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套管针持续留置的优点,正如INS对输液护士所要求的那样,应使所有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在静脉输液治疗与花费上得到最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勤.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实用护理杂志.1994,10(2):41-42.

六折剪纸范文5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老年患者;护理干预

1 临床资料

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选择观察老年患者留置针静脉输液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平均住院时间为20 d,年龄65~90岁。输注甘露醇10例,脂肪乳剂20例,化疗药物4例,抗生素类药物24例。穿刺前静脉的选择、留置针型号的对应、输液器的选择、贴膜的妥善固定、留置期间的护理等对留置时间的长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以上有效措施的干预,70例老年患者留置针置管时间为2~12 d,平均时间7 d。

2 方法

21 静脉的选择 选择血管要细致、耐心,通常选择静脉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避开关节及静脉瓣进行穿刺。临床观察手背及前臂腕关节8 cm以上、肘关节5 。下肢远端静脉血流缓慢,不但影响输液效果,还因血栓形成影响留置时间[1]。能选用上肢静脉者,能下床活动患者,尽量避开下肢静脉。

22 穿刺针和输液器的选择 70例老年患者全部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静脉留置针,留置针根据颜色区分为20号~24号,合理评估患者血管条件选择不同型号穿刺针,使用前要对留置针的质量进行检查,外包装是否有破损、是否在有效期范围内,套管是否有碎裂,针头是否有弯钩等。输注甘露醇、脂肪乳剂、化疗药物者选用精密输液器。因精密输液器具有纳污能力强、过滤精度高,微粒滤出率达95%,药物吸附率低的特点,可有效地防止微粒对人体的伤害,并减少中药制剂以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提高输入液体的纯度,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血管。

23 严格操作规程,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护士要保持良好心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不要未选好合适的血管和相对应的留置针型号而急于穿刺。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穿刺时放松外套管,转动针芯使针头斜面向上,防止刺破内套管。 cm,然后左手退出针芯少许,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注意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尽量避免针头在血管内反复进退或者在同一静脉多次反复穿刺,造成穿刺失败,破坏原有条件较好的静脉,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引发患者和护士之间纠纷。

24 观察和护理 加强观察和巡视,根据药物性质、患者年龄及病情调整适宜的滴速,阻止患者随意调滴速。经留置针重新输液或给药时先检查确定留置针内无血凝块后再接液体,如有血凝块,用注射器回抽或肝素钠盐水稀释液缓慢推注,有阻力时禁止推注,以免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发生栓塞[2];出血患者慎用或禁用肝素钠盐水稀释液。观察输注化疗药物、甘露醇及脂肪乳剂对血管的刺激性。3例患者经浅静脉留置针每天2次输注甘露醇,置管2 d后,出现穿刺点周围发红,直径约2×3 cm,并有轻微触痛,即予拔掉留置针,重新穿刺。一般输注此类药物,局部即使未出现任何反应,在留置时间上也不要超过3~4 d,及时更换穿刺部位。临床观察在输注此类药物后及时正压静脉推注20 ml生理盐水,再以3~5 ml肝素钠盐水封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在留置过程中出现贴膜卷边、穿刺处漏液,及时消毒穿刺部位,待干后更换贴膜,妥善固定。时刻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

25 正确封管 通常采用正压封管,将封管液3~5 ml从肝素帽处的输液针头内先缓慢推注2~3 ml,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头,使封管液充满整个管腔。封管夹在近针柄处1~15 cm处夹闭,防止血液回流至管腔内。[3]

26 健康指导

在穿刺前,向患者和家属解释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注意事项,指导在留置过程中的妥善护理对延长留置时间的重要性。在日常洗漱等过程中避免过度用力或弄湿粘贴保护膜而无法继续留置。患者留置肢体上端袖口应宽松适宜,在输液或休息过程中输液肢体切勿长时间处于某种强迫造成肢体疲劳,发生不自主移动或躁动,导致留置针脱出;避免长时间压迫有留置针的肢体,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液凝固而阻塞。[4]如穿刺部位发痒、出现湿疹,及时给以百多邦涂擦;严重者,拔出留置针,并给以局部换药、红外线理疗。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巡视,注意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渗出,注意药物滴注速度是否相符,对昏迷、躁动、精神失常等患者给予必要的约束,在留置针部位给予弹力绷带固定,指导家属精心的看护,避免造成自行拔出或抓脱留置针。

3 讨论

针对内科老年患者发病反复、住院时间长、血管条件差等特点,在临床留置针使用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好穿刺血管、穿刺针和输液器,妥善固定贴膜,掌握好留置时间和正确的封管技术,掌握输注药物的性质和速度,减少对血管地刺激,做到勤观察,勤指导,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减少患者的疼痛。通过以上措施的干预,70例老年患者留置针置管时间为2~12 d,平均时间7 d,有效地延长了留置时间,最大限度的发挥留置针的优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 路必琼,刘德凤.老年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护理学杂志,2003,18(2):92.

[2] 李玲,冯贺.临床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案例.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7):756.

六折剪纸范文6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6-0899-02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于幽门功能不全,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胃排空延迟或胆囊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过量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造成胃黏膜损伤,可引起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糜烂、溃疡或呈萎缩样变,并与胃癌癌前病变有关[1],故采取积极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应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16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并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61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男93例,女68例;年龄20~68岁,平均44岁;病程2个月~15年;其中经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转用本法者32例,初次治疗者129例。

2.诊断依据①典型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多为烧灼样痛,多数病例伴有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呕吐物可含有胆汁,可伴有口苦口干、腹胀便秘等;②胃镜检查幽门口有胆汁反流或胃液有黄染,胃黏膜有慢性浅表性炎症改变;③排除肝、胆(胆道)、胰腺以及消化道肿瘤等疾患。

3.中医辨证分型①肝胃不和型62例:症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频繁嗳气,口苦纳少,每因情志因素诸症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②肝胃郁热型50例:症见胃脘灼热胀痛,嘈杂反酸,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③脾胃虚寒型28例:症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困倦乏力,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④胃阴不足型21例:症见胃脘隐隐灼痛,嘈杂纳少,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4.治疗方法应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基本方:旋复花15 g(布包)、代赭石20 g(先煎)、法半夏10 g、党参10 g、生姜6 g、甘草6 g、大枣4枚;肝胃不和者减党参,加柴胡、枳壳各10 g;肝胃郁热者减党参、生姜、大枣,加黄连6 g、蒲公英15 g;脾胃虚寒者加黄芪15 g、桂枝9 g、干姜6 g;胃阴不足者减党参、生姜,加石斛、白芍各10g;兼反酸者加乌贼骨15 g、象贝母12 g;糜烂出血者加三七6 g、白芨10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混匀,早晚分2次温服,4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复查胃镜。

5.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相关疗效评定标准拟定。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示胃窦、幽门口均无胆汁,黏膜像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复查示胃窦、幽门口见少许胆汁,黏膜像基本正常;③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胃镜复查示胆汁反流减少,黏膜像好转;④无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及组织学无明显改变或加重。治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94例,占58.4%;显效41例,占25.4%;好转17例,占10.6%;无效9例,占5.6%;总有效率为94.4%。讨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器质性因素(手术)和非器质性因素(神经体液肌肉等)造成的胃幽门功能失常而致胆汁入胃,损伤胃黏膜而形成的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病多以胃脘痛为主要症状,分属于中医“胃脘痛”、“反酸”、“胃胀”、“嘈杂”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烟酒过度,脾胃虚弱及手术损伤脾胃。其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病机可总结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胆邪逆胃所致,而以脾胃亏虚为本,胆邪逆胃为标[2]。《灵枢·四时气篇》曰:“喜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在治疗上应以和胃降逆为基本,佐以清热利胆、疏肝理气。

旋复代赭石汤出自《伤寒论》,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方中以旋复花下气降浊,代赭石重镇降逆,促进胃肠蠕动,使上逆之胃气下降;辅以法半夏辛开散结,苦降和胃;生姜温胃化饮,散寒止呕,《千金方》誉之为治呕吐的“圣药”;党参、大枣甘能缓中,补胃气之虚弱,扶正祛邪,使中气得以恢复。临床运用时,须辨证施治,可根据症情不同而适当加减,肝胃不和者配以柴胡疏肝解郁、枳壳行气宽中消胀,且柴胡、枳壳具有明显增强胃肠排空及小肠推动功能的作用;肝胃郁热者酌加黄连、蒲公英以清化湿热。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黄连、蒲公英对Hp有一定的抑杀作用,能减轻胃黏膜的充血糜烂;脾胃虚寒者加用黄芪补中益气,干姜、桂枝温中散寒化饮,黄芪还可增强幽门的张力,减少胆汁逆流;胃阴不足者加以石斛、白芍养阴清胃,且白芍合甘草柔肝养阴,缓急止痛,能保护胃黏膜,减轻胆汁的损害[3]。诸证见反酸者可加乌贼骨、象贝母,即为“乌贝散”,乌贼骨味咸性温,与象贝母相伍,温凉俱存,两者均有中和胃酸的作用,适应于寒证、热证;糜烂出血者酌加三七、白芨,两药均有收敛止痛、消肿生肌作用,能止血,且有保护胃肠黏膜功能;全方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既补脾胃,又调理肝胆脾胃气机,使胆汁排泄正常,脾胃升降有度,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特色。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时时顾护胃气,因为胃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机体的抗病能力[4]。

本组观察表明,应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炎症,因其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许国铭.胆汁反流相关性疾病[M].上海: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2002:165173.

[2]吴敏田.胆胃康胶囊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231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8):109110.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