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就一定要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全面落实和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
(一)能力的训练。能力的训练就是要训练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像写字和写作阅读能力等;与此同时,还要进行一般能力的训练,像观察力之类的最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要进行识记训练和读写训练,要坚持反复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其中,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最具有深刻意义的东西,只有综合运用语感功能,才能提高语文能力。识记训练可以促进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又为识记训练提供良好的契机。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多表达,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
(二)品格的锻炼。品格的锤炼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德修养的锻炼。这方面主要是对学生语言的完整性等最基本的训练,另外还要有语言构造方面的知识训练与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速度等方面的训练。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坚持语言文字品格训练的意志,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训练,比如年级的不同、班级的不同、内容的不同等。以上的这些看似不重要的训练,都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表达自我的最基本的能力。
(三)习惯的培养。语文习惯主要是写字和读书的习惯,以及阅读和识记的习惯,还有思考的习惯等。一个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他的一生都将从这些习惯中受益,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能迅速适应现在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学习,我们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四)情感的陶冶。情感陶冶就是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能够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注意渗透思想感情和审美体验等方面的教育,既要把工作做足做充分,又不能越过语文教育的本职,真正做到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小学语文的学习首先要从学习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能力入手,但贯穿始终,就是要教学生做人之道,也就是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训练和启迪。真正体现语文学科文道统一原则。首先,课本中所选文章是文道统一的。其次,语文教学过程要体现文道统一。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语言的学习和做人的学习结合起来。
。
(一)端正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小学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本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关系到其他学科的教育质量。因此,要树立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是具有很强基础性的学科,它不仅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启迪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明确教学的目标。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指向标,要坚定不移地遵照课程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每一节课都很重要,它指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等,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以生活实践为主导的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中,培养、发展和巩固其良好品德的活动过程。鉴于此,高职院校的生活实践德育必须以一定的平台为支撑,如搭建文明养成、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主题的平台,让生活体验、职场体验、社会体验为主线贯穿其中,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道德行为的乐趣、意义和价值。
(一)搭建三大德育实践平台
1.以文明养成为主题的平台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样,良好的习惯也是文明道德形成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实践工程分别从自我修养、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文明习惯四个方面组织开展针对性活动,通过开展礼貌教育、礼仪教育、守时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美的教育、爱心教育、孝道教育等,促进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如制定校园文明行为“十提倡十反对”,着力打造校园文明素养教育文化(包括楼梯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文明素养,成为言说得当、行皆中矩的人。
2.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平台
将德育实践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体通过加强专业技术社团建设,如汽车之家、机电之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所有的社团归各学院负责,由学院安排专业教师指导社团开展活动。同时,依托团学工作平台组织技能竞赛月、社团成果汇报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社团中获得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开创性、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和良好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和专业竞赛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和扶植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进行实践,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3.以社会实践为目的的平台
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绝不能仅仅依靠在学校里和书本中去感悟提高,而应该更多的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为此,学校为学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假期见习、毕业实习、“三下乡”及深入农村、城市、企业开展社会调查等。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学校相对封闭的格局,让学生有机会面对社会各种道德实践的情境和场景,德育内容也由学生单纯的道德知识的学习转化为道德知识学习、道德认识能力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统一。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督促学生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从学会奉献开始,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为宗旨,大力倡导“随手公德”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助残敬老、爱心助学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让敬老助残、爱心帮扶、关爱未成年人、文明宣传、道德实践等服务活动成为学校学生业务生活的主旋律。
(二)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三个德育实践体验阶段
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差异性,因此,对学生德育效果的提升也是一个渐进和逐步提高的过程,鉴于此,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设计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分为三个不同的体验阶段。
1.生活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从学会做人开始,根据行为规范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确定实践体验目标。围绕学生校园生活,设计出了各类德育实践活动监控办法,活动也以学生生活体验为主,如校园内公共区域的卫生打扫、协助门卫安全督查、学业上一对一辅导低年级学生、系院安排的劳动周活动等。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布置给他们的假期实践任务就是让他们每天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1个小时,开学后,学生们都表示已经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伟大和自己个人的不足。在这样的生活体验中,学生不仅学会守时、守纪、自我控制、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了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养成了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而且掌握了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本领,拥有了自律、处理应急事件等关键能力,为今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场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学生入校一年以后,我们根据“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将实践转移到职场上来,利用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既锻炼学生的岗位技能,又让学生了解职场,形成职业道德;同时,利用学校团学工作平台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校园职场招聘等活动,突破了传统就业指导模式,邀请企业专家、行业精英为学校人才培养诊断把脉、建言献策,将校园文化活动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完美融合,让学生逐步适应职场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3.社会体验阶段
这个体验主要是面向临近毕业的学生。学生之前已经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服务社会的活动,如“三下乡”、“四进”社区及其他扶贫帮困、义务劳动等体验到了服务社会的快乐,也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到了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学校将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社会体验结合在一起,紧紧围绕暑期实践、公益,让学生走进社会去实践,去体验,参与社会管理,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提升思想境界。如安排学生走进街道社区担任助理,协助社区开展各项活动等,都有助于学生通过实践提高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落实德育实践的三项举措
由于德育实践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因此活动要求以每个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规定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上既有围绕活动目标设计的个体活动,又有通过社团平台、志愿团队等开展的集体性活动。。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首先要自我记录在特定的“德育实践证”上;其次每项活动都须有相关的认定人(见证人)核实签字,认定人可以是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门卫、宿管员、保洁员、社区负责人、家长、系院部门领导、各班班长、团支书、劳动生活委员等。二是成果统计。每学期的德育实践活动的统计汇总工作,辅导员(班主任)为统计汇总的责任人。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在每周班会上询问每个学生完成的情况及体会,进行交流并提出指导意见;每月小汇总一次,在班内公布;每学期总汇总一次,上报学工处。三是考核奖励。根据要求,每学期每生需完成一小时的德育实践活动(分为四次完成,一般活动每次按十五分钟计算),完成的为合格,未按时完成的为不合格;德育实践不合格者将取消在校期间的一切评优、评奖资格,如“三好生”、“奖学金”等,对在德育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二、“生活德育”模式的几点创新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思想;应试教育
小学教育以德育教育为重点,就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各个角落中,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当德育教育步入具体实施阶段,就会发现小学教育依然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高于德育教育,从而造成了小学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出现了偏差。
一、小学教育中,导致重智育轻德育的因素
1.传统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读书是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
2.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不断地面临各种形式的考试。要使自己能够获得知识上的提升,就要提高学习成绩,以获得升学机会。那么在课程的设置上,就必然会偏重于应试科目,而忽视学生的品质培养。
3.学历是步入社会的“敲门砖”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提高生活质量。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好好读书才有出路”顺理成章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从而导致学历观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形成的恶性循环。
二、解决重智育轻德育的策略
小学生的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辅之以德育理论知识的引导,可以在小学生的意识当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从目前来看,考试依然体现为公平性,特别是在升学、就业等方面,考试就越加显得重要。力求丰富考试方式,将考试设计为考查小学生的智力,以利于在做出客观评价的同时,对于考试形式不断地完善。
人才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传统的人才观念,提高成绩是成才的标志。随着社会对于综合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在小学阶段就要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将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解决小学教育不平衡的问题上,要将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放置在教育的突出位置,以为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要使小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注重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对于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合作的发展是在校企分离、引企入校到向校企一体化迈进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然而,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偏差。受限于小集体利益,高等职业学校往往优先考虑自身利益诉求,忽略了校企合作的本质——即一切教育成果依据企业为主导。企业在合作中沦为了校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工具,企业自身利益被严重损害。尽管政府大力出台相关措施引导企业积极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但是事实存在的利益矛盾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积极性,这一问题始终未得到妥善解决。为了提升企业对于参与到校企合作工作中的积极性,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浅短的小利益团体思想,坚决摒除企业为我所用的狭隘观念,把企业需要当作教学需要,把为企业培养有效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作为教学目的,时刻以企业的眼光审视校园建设与教育方针,最终实现教育为职业服务的职业化教育最终目标。以这样的标准或态度衡量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将会为正确把握高等职业德育教育的方向打下基础。
二、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素养差、自我管理能力弱,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缺失。他们的这些缺点都需要校方加以矫正,而这样的矫正对于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这些高职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家中的掌上明珠,普遍心理脆弱依赖性强,更由于高职学子大都经历了中考,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挫群体,对学业的不自信也十分普遍,厌学情绪突出。德育教育此时扮演了可以提供心理辅导的医生角色,对于培养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见,较之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更加宽泛、更加有目的性。
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对于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作用
(一)使教育教学更加贴合实际情况、贴合本质
。校企合作是打破旧有的德育课程体系的有力工具,是实地了解企业文化并快速融入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校企合作中,职业化训练使得德育教育和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教育教学更加贴合实际情况、贴合本质。校企合作是强化高等职业德育教育的有力措施,这一举措完全符合职业化发展的需求,使高等职业德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大大增强。
(二)有利于改革高等职业德育教育,探索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开展德育教育,改变了旧有的仅仅依照课堂课本知识、空谈义理的教学方式,代之以灵活多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中增添了快乐。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进行学习和邀请校方合作企业有关专家到校开展座谈会的形式,把抽象的、费解的德育知识立体化、形象化展现出来,延拓了教育教学的渠道,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式。这样多渠道多形式地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使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走出了校园,走向了企业,更加富有社会化气息。
(三)对于高职学生主体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到企业的真实环境及文化氛围,加深理解道德修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学习注重自我探究与研习,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管理,提高自觉性,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职业化发展的能力
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使得高等职业院校有能力结合社会、企业对专业化技能人才的道德素养需要,以此为基础深化德育工作的教学创新工作,引导学生培养优秀的职业素养,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培养可适应21世纪职业发展的大趋势、适应新时代技能人才的目标。
四、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能够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不经由大量繁琐的岗前入职培训就能使得高职学生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是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都盼望的理想的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侧重于职业化技能的培养,企业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侧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德育教学正是弥补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化教育缺陷,从而达到企业目标的有力教育形式。高等职业院校应当致力于完善道德培育体系,教学部门应当将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是企业急切需要的。与此同时技能教育不能忽略,把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入日常教学中,建立目标管理体制,促进职业道德教育不断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
(一)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创新德育教学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旧有模式需要逐渐淘汰,针对其进行德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传统教学只讲空洞理论的教学缺陷,看书说教应当转变为高职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互动,把企业文化、实际生产、德育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有机实体,从而充分地调动高职学子学习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德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首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把德育课程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推动德育教学工作与校企合作教学共相发展,共同进步;其次需要依据德育教学的具体内容,牢牢把握新一代高职学生特点,把德育教学工作寓于校企合作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而新颖的实践活动,使高职学子在快乐中提升自身的素养。
(二)将优秀文化引入校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延拓德育渠道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把校企合作视为连接纽带,邀请合作企业人员进入校园开展座谈会等活动,一方面企业多了一个宣传企业文化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多了一个初步了解企业状况、文化、规范的途径。其次,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近距离感受、了解企业与企业文化。围绕企业用人标准、岗位需求等,校方借此开展创新性的德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素材,更延拓了德育教育的教学渠道,切实有效地落实了学校与企业合作协议,帮助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大就业的指导力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企业价值观
首先,明确校企合作目的。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水平,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德育教育在其中应扮演重要角色。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以职业道德规章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以教会高职学生做人道理的伦常道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就业观念等方面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成为一个道德操守优秀的社会人。其次,多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努力打造校企合作氛围。一个方面,建立模拟企业环境实训基地,使高职学生感性感受企业文化;另一个方面,组织学生实习,直接感受企业工作的压力与职责。
(四)强化实习中德育教育力度,切实提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如何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在德育课堂上要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让德育课真正“活”起来。
(一)把握教材,贴近生活,让德育课充满活力。1、以教材为基础,贴近生活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德育教材不再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三创一办”、“林城绿丝带”把每一个同学和贵阳连在了一起.......把活动引入教学,把行为规范的教学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变成真实、生动的行为要求和评价。通过课堂教学、漫画比赛、文明语言征集、晒晒身边文明事、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让同学看到、感受到德育的力量。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贴近学生生活:《职业生涯规划》课注意选择我校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创业、就业的典型事例;《职业道德与法律》侧重同学身边的违法违纪现象、未成年人犯罪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的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学会在生活学习中能辨别真善美丑,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真实体验中相信,在相信中去行动。既贯彻教材的思想又抓住学生的视线。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热情高,才会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德育课堂充满活力。2、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起点和主线,贴近专业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中职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把失败的过去画一个句号,开始自己人生的新里程。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自己人生新的起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很多同学对未来感到迷茫,没有目标,没有动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有目标、有规划、有行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所学专业,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发展方向,落实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让他们既有“跳一跳,够得着”的短期目标,又有不断积累向前的中、长期目标。让学生既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又能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大力重视职业教育,中职教育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作为中职教育“出口”的企业需要大批懂技术、操作能力强、肯吃苦、讲诚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劳动者。根据我校多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各类用工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技能方面比较满意,而对不少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态度,责任感、诚信等内在品德比较失望。现在企业明确提出:招聘员工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团队协作能力,然后才了解他的技能状态。作为德育课教师对于社会发展、企业用人的新标准这些特征要有敏感度,要及时领会新的政策实质,把握住时代脉搏,心里明白要教什么给学生,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教学就不会迷失方向。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行为是相脱节的。一方面,对学校的校规校纪清楚明白;一方面,迟到、旷课不断违纪。分析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同学和家长认为,现在还小,等到工作岗位就好了;二是学生自制力差;三是没有涉及切身利益,不关痛痒,不计较后果。在新的课改过程中,我们把企业的要求结合到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角色。把学生置于职业环境中,在不断的体验中学生进步很大,效果很好。首先:把教室的布置、黑板报的内容与专业、职业、职业态度等结合起来,把具有职业特点的标语引入教室。例如“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今天的学习方式,明天的工作方式”“把最容易的事做好,就不容易,把最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等等。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增强隐性教育能力。时刻对学生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其次:我们把经常和我校合作的大企业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工作规范要求引进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对比试验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在体验中不断成长。有同学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旷课。我们通过诚信银行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分析。探究别人升职、加薪的原因;自己停步不前、降薪甚至下岗的原因。通过这类活动收到很好效果。班级迟到、旷课现象明显减少;回答问题的同学增加,见面时互相问候和向老师问候的同学明显增加。让他们明白:人是社会的人,要承担责任、要不断进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二)探究学习,贴近岗位,让德育课充满真实。在以往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认为德育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假、大、空。隔自己太远,与自己无关。在近几年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老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课堂优势,把德育课堂变成“和谐、紧张、活泼”,以学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平台上帮助学生获得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行。1、减少纯理论教学,把理论带到职业情境中、日常生活中;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领悟能力不强。理论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即枯燥又乏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变成他们能理解又能接受的生活工作情境,并把他们带入其中,我们的德育课教学才能收到效果。首先:精讲、少讲理论。把理论融入到案例、情境中去,升华、提高;其次:变被动为主动,在参与中获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提高理论水平;变老师“一言堂”为大家讲;变点名回答为主动回答、互助回答等等。再次:创新学生的作业设计。。面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精心设计每门课的作业:既要巩固知识又要提高认识,并把一些道德要求渗透其中。既有看书、听课就可以做的作业,也有要查资料,认真分析才能完成的作业;有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也有必须分工合作的作业。每学期作业的次数,这是基本态度。完成即可得到基本分;然后是作业质量:有自己思想或创新的,评价上一档次。优秀作业定期展出,学生看到自己的作业被展出,积极性特别高。多样的作业形式、不同的检查方式、不同的目的要求,把以前学生讨厌的作业,变成他们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创新学生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强化他们学习德育课的兴趣。2、采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把理论融入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行动“告诉我,我忘记了;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做,我才懂得。”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活动化教学模式。一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活动主题;二是选择恰当的方式,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等,;三是提出明确的目的;四是精心组织好活动课的过程;五是课后一定要做好小结,每次课都要有所收获。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师生互动,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同学创设不同活动,达到不同的目标。大家共同进步。例如:针对迟到旷课现象的“规范意识”训练、养蛋宝宝的感恩活动、“讲文明、除陋习、建设和谐校园”的漫画比赛、“我为林城添光彩”的志愿者活动、数控专业、机电专业的“安全知识大比拼”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学生提高认识,净化思想,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采用讨论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途径、解决问题。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又树立了自信,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文明风采大赛”,提高学生素养;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开设特色写字课,组织学生演讲、辩论、讨论,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引导学生“三读”:读国学经典,读名人传记,读做人与处世杂志,做到“要成才、先做人”。。增强法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社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既开拓眼界,又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以至用型评价方式,是德育课创新效果的检测和保证
关键词:中职教育 文学教育 学生就业 素质培育 能力培育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比之以往空前发展,同时,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必备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比之以往也显得更为突出与紧迫。
2009年1月6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最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其开篇处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恰恰有很强的独特的培育作用:
第一,文学的认识培育作用
;同时,可以通过提供人间万象的直观“图景”令读者悟解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这显然可以弥补职业学校学生在这一方面知识和阅历的不足。
举一个例子。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在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帮助下,学生们可以认识到沙皇统治下的那个蛮荒社会的残酷状况,从而感受到生活在今天的时代的确是应该加倍珍惜而大有作为的。还可以认识到作品主人公阿廖沙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心灵的挣扎和不屈的奋斗,从而反观自身在优越学习和生活条件下的种种短缺(诸如责任心、敢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独立担当工作、独立撑起生活等等的素质的不足),羞愧之余努力进行自我改造。
第二,文学的审美培育作用。
文学的审美,是指文学通过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景及作家渗透于其中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显示出来的是非爱憎倾向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行为取向等所产生的影响。
从古至今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富有多方面的强烈的审美作用。例如我国的《庖丁解牛》、《张衡传》、《都江堰》、《蓝领之星――解读罗东元人生密码》(报告文学)等,以优美的语言塑造了一大批具有卓越智慧的能工巧匠的感人形象并且叙述描绘了他们的非凡创举。他们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有很强的美感,都可以成为将来工作与生产在第一线岗位、主要以动手制造与创造为己任的职校生最适宜的审美对象,从而激发他们在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行为取向等方面都积极向上努力,激励他们在第一线岗位的工作与生产中主动追求产品的制造之美和创造之美。
第三,文学的情感培育作用。
。情感缺失已成为我国当代青少年的共性问题。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能够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从而实现丰富情感、感染情绪、同化情感、正确表达情感等培育目的。
在我国文学珍品中,《可爱的中国》、《我爱这土地》、《雷锋之歌》、《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优美散文和诗歌,以其真挚炽烈的情感歌咏祖国、歌咏英雄,其实质是歌咏伟大的精神和崇高的素质。这些篇章都以情感取胜,可以感染学生对于祖国、对于英雄的热爱与崇敬之情,从而使自身的情感修养得到潜滋暗长的提升。
第四,文学的情商培育作用。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情商包含了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
被誉为“情商之父”的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接受了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P.Salovery)的观点,认为情商包含五个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能够察觉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监视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它是情商的核心;
2.自我管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
3.自我激励,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
4.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
5.处理人际关系,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1]
“情商”的实质,应该是一个人立于世上生存与成就事业和良好人生的极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职业学校的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所需要的“情商”,应该是上文指出的“较强的毅力、抗压力,恒心、耐心、平常心,和甘于牺牲、甘于淡泊的精神等对应的素质;较强的协作意识、合作能力、大局意识、团结能力”。这是一些职校生突出缺乏的素质与能力,特别需要利用优秀文学作品给予精心培育。
1.注重绿化面积忽视人文关怀
由于受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不同植物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城市和不同的区域有其不同的文化含义,它们构成了植物潜在的特征。植物利用自身特有的形态、花色、果实给人类带来愉悦的心情和无限的遐想。植物不仅是各类造园要素中最具生命力的因素,也是体现大自然风景的基本元素,更是文人墨客叙事、抒情、表达情感和表述哲理的对象。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指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平衡,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
当今,多数的住宅区环境设计忽略人的需求,绿地被理解为一大片草坪,中间随意栽上一些乔灌木树木,周边用灌木围挡起来。设计缺乏人性化,景观和植物配置不能以人为轴心,不能提升人的价值、不能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随着汽车越来越多,绿地改造停车场随处可见,但有些停车位周边栽植了女贞、合欢、栾树等乔木,其果实、花絮、分泌物却经常污染汽车和环境,缺乏人文关怀。
2.注重景观营销忽视植物多样性
植物是城市住宅小区景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绿色的、有生命的、它通过光和作用为大气层输送氧气,它能够净化被人类日益污染的环境,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防止风沙灾害,它能够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美国设计师Druse指出,植物的选择应该是以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让其生长环境尽量符合其野生条件的要求。喜荫植物的种植环境就该适度遮光、喜湿植物的种植环境就应该水分充足,这样才能展现他们在自然中最美丽的一面。然而,不少城市住宅区植物配置未按因地制宜、疏密有致、虚实对比、内外结合的原则设计,不注重植物多样性和季节性,大量引入外来树种既不利于本地植物群落的维持,又造成经济浪费。具统计,西安外来植物占到了一半以上,而本土植物的比例相对很小,主要集中应用少数种类,如白皮松、杨树、山桃、侧柏等。
二、城市住宅区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存在问题的对策
1.尽早介入设计,同步进行植物配置
当代城市住宅区景观的好坏差别很大,一些国外公司和国内的大型地产公司的设计思路和步骤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开发初期方案策划阶段极为严谨和规范,楼盘的定位、建筑主体的风格以及园林景观、配套设施的设计几乎同步开始,这样以来各部门的设计人员才得以充分沟通、及时调整,直观的理解各方设计的理念,完善的表达出该住宅区所要需要的最终的意境。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方案要在楼盘早期及时对基地现场进行踏勘,收集资料,在全面认识整个基地现场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发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各种因素,遵循整体性原则,形成整体统一的设计理念。
2.因地制宜选择植物,突出本地植物景观特色
在住宅区景观设计形成后,进行植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个性特征和周边的环境因素,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把各种植物的优势展现出来。我国幅员辽阔,植物种类繁多,每种植物都有各自适宜生长的条件,倘若为了寻找创新点和新鲜感,创造有异域风情的住宅区,非将异地树种强栽于本地,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植物水土不服最后死亡,另一个结果就是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养护一些效果不怎么好的景观树。
因此,我们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首先要立足于所处环境的立地条件,认真分析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点和其对环境的要求,做到种植的植物不仅能达到即时效果,更能长期适应,保持良好的姿态改善环境。西安地区住宅区植物景观应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突出本地景观特色,应以乔木为主,适当提高常绿树数量,以丰富季相景观。行道树应改变过于单一和雷同的现象,适当白蜡、七叶树柏类等乡土树种。此外,还应多利用一些抗性强和观赏性高的乡土植物,如蔷薇科的桃类、樱类、黄护、丁香等,以更好的体现地域性特色。
3.利用生物多样性原则,丰富植物群落
春风轻拂,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植物物种多样性是住宅区景观具有服务功能的重要前提。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类型方面,都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现代植物造景已经由传统的以视觉为主要创作目的的造景模式,转而为注重生态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群落构成原则及绿地功能原则营建的景观结构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占有重要位置。
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花卉、藤本、草本地被等各种植物,包括对原有的自然植被以及单株或组合植物进行整理或修饰,充分发挥其自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出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俱佳的植物景观。通过应用不同的植物群落来体现垂直和水平结构及季相景观尽量丰富群落植物种类,同时要体现季相变化,春季百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落叶归根,冬季枝条优美,使人们感受到植物的四季变化,创造出三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象。
4.遵循人性化原则,体现植物文化内涵
在日本樱花被视为吉祥之物。福州的小叶榕象征希望,象征旺盛的生命力,象征不屈不饶、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气质。桃花、李花的繁华使人们赋予其“桃李满天下”。因梧桐树干通直高大、树冠繁茂、叶缺如花、皮青如翠,才有“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等赞美。观竹能使人自持“有节”、“不屈”、“常青”、“虚心”高洁的气节(金荷仙,1998)。植物之所以能构成植物潜在的特征,这是因为人们对植物形状、颜色、姿态不同的感知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我们设计构思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熟悉并掌握植物的文化寓意,才能更好的对植物加以利用,从而进行人性化设计,方便人们的生活起居。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数学语言是利用一些数学的名词术语、关系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结论或说明解题思路的语言。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而且要求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也能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例如,把算式(65+35)÷(40-35)读作“65与35的和除以40与35的差,求商是多少”。这样,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语言修养是与思想修养分不开的,每一个教师都要下功夫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2.板书。板书是小学教师的第二基本功。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概念、系统掌握知识有极大的影响,并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应规范、有条理、重点突出、简练明确、布局合理。板书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纲式,有的边讲边板书,也有的在新课结束时系统板书。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一节好课的板书,在教学时犹如一幅具有整体结构的蓝图,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鲜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学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学具也成为小学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例如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低年级可多用大小、颜色不同的纸或其他材料剪几何图形;中年级可多用钉子板;高年级可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使用时要注意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直观的目的。教师还要具有操作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如收发作业本、使用学具、订正作业等都应有统一的常规,反映在教师敏锐的视察力、说话的感召力和行动的感染力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言语、气氛上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话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以教师自己谦虚好学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动来有效地组织学习。
5.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来单一的学科课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学校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的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素质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体现素质教育。
所谓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几种,它应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而不同。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总之,无论那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论文摘 。
体育教学人文化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大力提倡体育教学人文化,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但是,其中更多的是形式方面的调整,内在的、实质的改革却不多。现代体育教学改革要侧重于体育教学的人文化,体育教学的人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要在物质设施与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进行理论上的更新和制度的改革,最终确立人文在体育教学中的应有地位。惟有如此,体育教学才能真正走上人文化之路。
1.体育课教学人文化符合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教育内涵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加快了高职院校改革步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所说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点已经写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其中集体主义精神及顽强意志的培养,现代体育理念的形成,良好身体素质的奠定,现代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无不与体育教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人文化
2.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观的人文化
现代体育教学观的人文内涵就是要求我们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体育教学的真正含义,“人”永远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应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化的取向。体育教学,健康第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身和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体育教学人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高职院校几十年的体育教学,所走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在教学实践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学生个性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无人”现象,意味着体育教学人文化的迷失。
2.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人文化
人文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趣味性、情景性相结合,变“厌学”为“乐学”。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求“授之有趣”。综合运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方法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的能力。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人文因素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学目标单一化;运动异化为动作技能的不断重复和强化,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演化为枯燥呆板的身体练习。
第二,教学组织方式、方法简单化;长期以来,强调严密组织、严格纪律,重视教师主导者的地位与作用。教学中缺乏真正的互动、交往,教学过程极少涉及探究性的活动。
第三,教学内容教条化;突出地表现在教学中唯大纲、唯教材至上。体育教学大纲中部分项目与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差异较大,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四,教学评价机械化。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中心进行考核,以运动技术技评与达标为主,以运动素质代替身心素质,基本上脱离了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人文化
3.1积极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为了尊重学生的生存权、生命权、发展权,“健康第一”作为教育指导思想理应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彻底地贯彻。为使“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学校和体育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对健康各方面的需要,尊重学生有关健康方面的合理要求。
3.2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的制定,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课堂结构的安排都必须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虽然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常常是矛盾的,但人文教育思想通过满足个人需要来满足社会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在体育教学中,从“让我学”、“让我练”转变成“我要学”、“我要练”正是人文教育思想贯彻的具体表现。
3.3加强探究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发挥人的潜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体育教师应制定探究的步骤、创设探究的环境,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的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
3.4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加强各种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机会,会大大加强自我的理解,使个体更真实、更独立,以及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3.5加强体育课程内容结构中人文性的渗透
人文性不仅只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内容结构上也渗透着人文性。这就要求课程结构的安排除了考虑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外,还要更多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结构要求。把学生看成是有主动性的人、有创造力的人,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距离就会缩小,体育课程内容结构的人文性就会体现出来。
4.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人文目标的弱化
4.1唯科学主义思想在教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教育把科学放在最重要地位上的同时,严重忽视、淡化了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由于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主流,致使教育教学中重物不重人,把学生变成掌握科学知识的“工具人”,认为科学素质、知识水平是衡量学生主要的唯一的标准。为此,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理论被教育领域广泛接纳,课程内容关心知识的代表性和逻辑性,课程结构强调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很少注重课程内容的娱乐性、创新性、实用性、普及性。教育过程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尊重和学生的价值,其结果是书越来越厚,分越来越高,而学生却成了书呆子,其人文精神越来越匮乏。
4.2认知论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主要理论论据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确定体育教学内容,还是选择教学方法、手段都主要以认知理论为依据就可见一斑。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认知理论已经成为体育教育过程的决定理论。学生似乎生来就是认知的工具或机器,别无选择。如: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水平、体育教学科学化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为提高教学传授知识、掌握技能的效率和提高学生认知、运动能力而进行的,而对现代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的追求自我实现、完善人性、培养创造性等的理论研究还不多。
4.3我国传统体育教育观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增强体质、传授“三基”成了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于是以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论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质的强弱成为评价学生身体状态的主要标准。如果为了掌握“三基”,学生选择权被剥夺,自主积极性被压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挥,那么,学生厌倦、逃避体育课也就不足为奇了,并且此现象将会愈演愈烈。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师 素质 教学效率
1.人格与效率。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进入天人境界的更少。合格的语文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试想一下,一个语文教师思想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么?语文教师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率从何谈起?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有了“人格效应”,教学效率肯定会提高。
教师的人格美还表现在教师的服饰穿戴一举一动上,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的生活观、审美能力人格化的体现。不修边幅,拖沓粗俗,或摆阔显富,珠光宝气,都不能让学生赏心悦目,自然影响教学效率。
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的?它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可见,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一招。
2.思想与效率。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些性质与特征,便“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思想敏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邃的哲理。当一名教师摆脱了“匠人”的呆气,愿意向学生说心里话,愿意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由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吸引学生,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有些小说,为什么学生课下初读时兴味盎然,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讲解后反而兴味索然呢?除了与教师陈旧的教学模式有关外,还有一点,就是某些教师的思想观点过于保守,照搬教学参考书,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教师缺乏思想的深度,唯上唯书,怎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提高教学效率呢?
再者,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受到猛烈的冲击,社会变革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若思想僵化,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3.技艺与效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语文教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