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好焦虑

2024-12-15 来源:化拓教育网
1

再细数一百天,2016年便过完了。这一年,我过得十分焦虑。印象里,大多人也这样。从奔四的,到奔三奔二的,还有那个把岁的,都有这毛病。

据《中国公众出现焦虑情绪的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基本不存在焦虑和很少出现焦虑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3%和1.7%。经常出现和严重焦虑的比例分别占46.3%和34.2%,剩余16.4%的人数则偶尔出现。

先从奔四的说起吧。男,将近四十,投行精英,在工作上算前辈。我早年读过些与华尔街相关的作品,有次和他无意聊起黑石,凯雷,KKR里面的故事和人物,十分投机,后来他也会介绍一些好的作品给我。

有一次,他顺道拷了部《大空头》(The Big Short)给我,见他愁云惨淡,面如土色,我随口问了句,才知道他们基金最近投了个项目,A轮一千万,由他负责,压力山大。

他擅长前沿的科技投资,科技领域是投资界的造富神话,也往往伴随巨大的风险。内容创新,流量为王,烧钱神速,依赖供血。若是短期内没有引爆效应,很容易在BAT三大巨头的垄断下,因规模效应和资金问题而销声匿迹。

市场运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需要极好的心态去应对。马云说起自己的商业哲学: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其残酷滋味,非能想象。

这位前辈后来说起,当时为了缓解情绪,特地到清迈度假,才慢慢好转。而项目也渐渐走上正轨,按当时的估值,最初投入的资本足足赚了六十倍。而这却不是一个关于投资的故事,今天我们只谈焦虑。


第二个朋友,是BBC的一位部门负责人,年近三十。我们认识的时候,她正筹划着辞职。年薪七位数的职务,显然无法让她安于现状。我一边听说她忙碌的本职工作,一边听她介绍自己创办的两家公司广阔的市场前景。

有次她约了饭局,邀我一道,我乐呵呵跟着蹭饭。同桌有一位一线演员,另一位是传媒老板。饭后她在洗手间问我:刚才你对面的男明星奇怪了,为什么你见到他既不合照,也不要签名,要是换作别的小姑娘,可不像这么平静。我嘿嘿一笑:牛排太好吃,忘了这茬儿。

这位演员我倒是看过他的作品,但实在没有合影索签的习惯,饭局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耳朵和嘴巴上了。他们聊着各自行业的趣事,同时也在寻求合作的可能。

话题是丰富而有趣的。尤其是,他们聊起新的项目前景时,我感觉,她又要创办第三家公司了。有一次和她出去喝茶,给她带了些行业研究报告,又聊起上次饭局上的朋友,她开始说起第三家公司的项目。

我问她:你的工作光鲜亮丽,收入不菲,还要再创办这么多公司,忙得团团转,那得多幸苦。有想过自己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吗?她说:我努力,只是想有底气地嫁个好男人。我不想过穷日子,也不想因为钱和别人在一起。

我清楚记得,那是一个冬天,我们喝茶的酒店雅致清新,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她脸上,洒在我透明玻璃杯上,浅浅的小彩虹顺势落在我草绿色的桌垫上。窗外喷泉边,有金发碧眼的小朋友,穿着软软糯糯的羽绒服,一圈又一圈地跑着。

没过多久,经常听她说起通宵改策划,改文案,剪视频,再然后就是经常感冒,后来她没有辞职,手里的三家公司也退出了两家,生活依旧忙碌充实,但在可控范围,还能应对。而这并不是一个关于努力的故事,我要谈的还是焦虑。


前阵王宝强和马蓉的离婚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网友们纷纷表示同情和谴责。当然也不乏吃瓜群众的调侃,说马蓉要是像他们一样,整天在家照顾孩子,张罗各种培训班辅导班,保证没时间干别的。

这个段子最初由一位网友发出,最后被全国各处网友整成地方版,传遍朋友圈。有网友跳出来评论:一个离婚事件,把全国群众教育孩子的方式搬舞台上彼此响应,未必是件好事。

前两天,新闻报道有一位湖北武汉的妈妈,给九岁的女儿一口气报了六个培训班,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平时放学和周末,小朋友要到处奔走,一会儿钢琴,一会儿画画,还有各种学科强化班。

小朋友每天生活在繁重的课业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她开始无意识地拔睫毛眉毛和头发,一根,两根,这渐渐变成她排遣痛苦的方式。长此以往,她拔光了眉毛和睫毛,头上也秃掉了好几块。

到了医院,家人才知道,原来这些都是她自己拔掉的,每次面对学习和作业心理难受,只有这样能缓解压力。

无独有偶,每年开学季,心理疏导医生都要接待一批“内心还无法开学”的孩子们,为他们疏导情绪,缓解压力。这不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我想说的,还是焦虑。


卡伦·霍尼在《我们时代的精神症人》中指出:对不确定未来的合理畏惧称为恐惧,不合理的畏惧称为焦虑。

焦虑是个跨学科概念,在行为经济学中焦虑(anxiety)是一种我们甘愿为了提前知道结果而付费的动机。

它是一种复合状态,不针对某种单一的行为,而是一种综合情绪。它的反义词savoring翻译为:尽情享受,仔细品味。

我理解的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非常态表现。这种表现不仅展现为某种情绪,甚至会外化为某种不好的行为。

投行朋友不知项目结果,因过度厌恶风险而情绪焦虑,寝食难安;传媒姑娘,不确定将拥有怎样的另一半,害怕没有更多选择权,她过度劳碌,身体透支;九岁的小朋友,在学习面前失去自信,她害怕面对这些题目,只能转移注意力。

这些都是焦虑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

一、焦虑会降低人们的耐心,使人更看重现在,因短视而遭受损失。

二、焦虑会让人更加厌恶不确定性。越焦虑的人越悲观,它会使人选择使用悲观的方式解读信息。

而短视和悲观的结合,会令一个人诚惶诚恐,经不起等待,经不起诱惑,经不起信任,经不起考验,经不起挫折……一个人的行为偏离度,与焦虑程度成正比。

轻度焦虑(或正向焦虑)会引起紧张,担忧,谨慎,小心,勤勉,细心,会让我们更好地未雨绸缪,保持上进心,激发人的潜力。

重度焦虑(或负面焦虑)会让我们敏感,易怒,多疑,烦躁,不安,焦急,会使人心烦意乱,无法自如应对生活的重重挑战,可能会诱发强迫症、妄想症、人格分裂和认知障碍。


我的焦虑真正算起来,要从参加工作开始。念书时,所有视野聚焦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除了和同学之间谈谈理想聊聊八卦,剩余时间便是学习和考试。参加工作以来,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忽然发现,不知哪来这么多大神。

有月入百万的网红,出了好几本畅销书的作家,升职加薪的职场潜力股,奖拿到手软的演员,拿了好几轮风投就快上市的创业者。他们大多与我年纪相仿,只是人生际遇,让我们如此不同。

有次和一个学姐聊天,她说你知道吗,前阵子刚被阿里收购,估值好几十亿美金的外卖平台,就是咱们对面学校一哥们儿做起来的,上学那会,他在咱们后门贴广告招代理我都没去,早知道就加盟了,现在我至少得几百万身价了吧。

出名要趁早,趁年轻,趁时机好。

这句话让我不胜唏嘘,常常倍感压力,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我会害怕年轻时不够勇敢去追逐梦想,担心有一天会像现在一样懊恼。

学习时,不再开始一页一页慢慢看,书要一摞一摞的买;吃饭时,不再细嚼慢咽,囫囵吞枣匆匆了事;走路时,耳机里还要听着学习材料,不肯浪费一分一秒。不再聚众八卦,不爱无效社交,不想无事生非。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我们所期待的,远超出我们祖先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我的确焦虑,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不得不开始探索,如何在焦虑路上适度前行。我们需要时常提醒:一面是事物本身,另一面是我自己。

我们在行走过程中,可以适度保持焦虑,也需要随时提醒幸福:

一、明白为什么焦虑,时刻保持理性头脑;

二、学会事件应对策略和自我调节;

三、学会幽默,降低过高心理期望;

四、及时自我疏导,自我刺激,自我放松;

五、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自我充电;

六、品尝美食,讲究睡眠,热爱自然。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完】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