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者:段静、杨杰、兮兮、毅文、珍妮佛、兰红、近夏
会后记
- 有灵性的创作者,就是能把个人际遇的乐与痛,转化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作品 ,表达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是困难且痛苦的,自由的创作者内心往往是孤独的,遵从于表达而不是掌声。
- 创作者面对质疑,完全没有必要自证清白。《杀死一只知更鸟》说的是关于偏见应该如何被颠覆的故事,作者哈泊·李只有这一部作品面世,于是人们就不免质疑小说是否真是她所写,甚至有人认为是她的好友卡波特代笔。但是哈泊李选择了默。这部曾获得普利策奖的经典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征服了4000万名读者。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论世人如何质疑,它依然是一部好的作品,公众选择的是作品,不是作者。好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好的写作者也耐得住寂寞,她不需要辩白,因为没有人再写出类似的出色作品。如果一个写作者爱惜自己的羽毛,以沉默,或是更好的作品来证明一切,方显格局。
读后感
《常识与通识》读书笔记——by appletree
- 书是还没看完,笔记是今天就要交上。就谈谈近期阅读的一些乐子吧。
- 一乐:阿城的文字。读到阿城描写“鲜”的那段,不禁乐出声。“不要即刻用眼睛觅知音,那样容易被人误以为含情脉脉,低头感激就是了。”把美味感受这么个人的感觉写得出神入化!
思乡的解释也让我释怀了,原来不是我没出息,呵。 - 二乐:爱情与化学的天马行空,终于让爱情跌下神坛。原来它是化学物质的产物,让人乐不思蜀。艺术让我心安理得的被催眠。谁说我们不是在西部世界呢……
- 三乐:魂与魄与鬼,每每让我想起小时候的鬼故事,怕得要命,却又像上瘾似的粘着奶奶听。现在想来,却是阵阵暖意…… 原来我们对鬼故事有太多的自我意识解读,其实它却表达了不得释放的潜意识……
- 四乐:原来这才是常识——攻击与人性,足球与世界大战、艺术与情商、基因带来的价值观幻灭。“不孝有三,基因不传为大。基因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好吧,我平衡了。
鳄鱼、马与爱情——by 段静
一、人脑=爬行类脑+古哺乳类脑+新哺乳类脑
- “躺在精神科沙发上的,除了病人,还有一匹马,一条鳄鱼”
二、爬行类脑
-
脑的最低层,处理生命的基本功能
-
进食中枢+拒食中枢+性行为中枢
-
“食色,性也”
-
怕蛇
三、古哺乳类脑
-
情感中枢(爬虫没有情感中枢,所谓“冷血动物”)
-
快感中枢+痛苦中枢
-
两者相邻,所谓“喜极而泣”、“乐极生悲”
-
两者叠加,所谓“享受痛苦“(如悲剧)
-
听觉(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情感中枢,而视觉是通过神经刺激情感中枢
-
电影是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刺激
-
怕老鼠
四、嗅脑
-
“嗅叶”是大脑中最古老的部分,发展成“情感中枢”中的嗅脑
-
海马回:负责客观事实
-
杏仁核:情绪记忆与意义,情绪可以独立于理性之外,所谓“冲动”
五、新哺乳类脑
-
前额叶:主司压抑,其理性作用可以调节杏仁核的“冲动”
-
语言区:接受训练,与嗅叶、海马回、杏仁核产生联系
阿城《常识与通识》读书笔记——by 月明梨花
-
阿城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和沈从文、汪曾祺一个路子下来的。最早读阿城是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说不出的古朴苍凉的感觉,语言锤炼极简。后来读他的《威尼斯日记》和关于中国文化的一系列随笔,看他讲道理的态度就比现在的论战厚道的多,批评别人也是点到为止,有理有据。《三王》写知青,没有公子落难式的呼天抢地,也不刻意夸张青春无悔式的天真。他冷眼旁观,却又事事用心,这一姿态,似远实近,看似闲云野鹤,却在出其不意处致命一击,不防,却防不胜防,这是最喜欢阿城之处。读阿城好像喝花雕,忽然就让人倒下。读阿城,常常想起张三丰,想起太极。
-
现在读《常识与通识》,感觉阿城越来越多包容的慈详感,常识与通识都是些有趣的介绍,比如人为何会怀乡,为何会恋爱,为何有的人怕蛇有的人敢玩儿蛇、催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阿城抱着好玩儿的心态认认真真地读了许多科普著作,然后把它们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他一直在做有趣的事儿,这种态度叫我无比的羡慕。
-
常识与通识里谈到的许多科学描述,我认为反倒不是阿城的目的,说到底,还是归到人性和文化上,他只不过选择了一些生物、化学或者心理学的样子,反正他又不是教授,不必从中求真,只看他的推断逻辑,我想思考应该就是这样子天马行空吧。
-
特别喜欢其中的《思乡与蛋白酶》关于鱼、羊肉鲜美味道的描写,他写道:“羊肉乃肉中之健朗君子,吐雅言,脏话里带不上羊”。以至于一读完此篇立马飞奔去买了羊肉来吃,感觉从精神到肉体都得到了升华。
-
江苏凤凰卫文艺出版社出的这套阿城全集,《常识与通识》这本没有空白框框,其他的如《文化不是味精》里面就总是要填空猜想。这种出版状态,请教了出版界的朋友,说毕竟还是有进步,否则连填空都没机会了。
阿城《常识与通识》读书笔记——by 杨杰
-
读完阿城的这本书,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独立的思考,经历集体无意识的文革对阿城这样一个独立思考者来说是影响巨大的。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见知情时代吃的鸡枞菌,在对《树王》里阿城反思知青们对生态的破坏,在一个政治狂热的年代,战在的却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感情混杂在理性里。在催眠的篇章里那个伟大领袖对群众的催眠会让人会心一笑。我读这本书还看的出《自私的基因》对阿城的影响,一是用化学反应讲爱情的非理性,二是讲人性本身对基因自私的反抗。
-
和不同领域人物的对话也十分有意思,文化人周勤如关于革命与制度的对话,对话孙晓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书法里包含对男权在传统伦理里的权威,姜文对电影人物塑造的灵感,和倪军聊犹太人聊他们因为流浪而对知识的尊重,因为一切都可以物质财富被会被抢走,唯有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拿不走的。
-
《 常识与通识》我想阿城以此为题写的其实是时代变化中很多常识和通识是会丢掉的,特别是在集体无意识的年代这些常识和通识都是被化学反应和催眠给化掉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就是散发着一种消除自我意识的特点,因为在那篇写鬼神里的文章我看到他的讽刺,文革里说打倒牛鬼蛇神,而牛鬼蛇神都是有意识的人,子不语,不语的其实是对混乱的沉默。中国人的文化里带的基因柔软细腻,从食物那篇里我看到的隐喻是中国的制度吸收不了外国的制度就会思考倒退。不过这只是我的随想。
讲常识的读书人——by 毅文
-
广泛阅读为了知识的积累,同时不因为知识而偏离常识,时间久了,能从众多的信息中找出关联,发现解决的路径,掌握知识以后太当自己是回事,就离常识越来越远。以前看过古典自由主义的书籍,书中的观点是对人类生存常识的总结,和其他各种主义的冲突几乎都是对常识的修正。
-
人往高处走,读书是正途。谋生的方式有多种,作为读过书的人,能从书中世界体会万物共生,更应该懂得尊重每个阶层不同的阅世方式,而不是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加给他人,或评价他人。
-
文学没有那么多感情,历史上多数的混乱皆因文而起。文字本无罪,经各人演绎后,可以是美酒,也可以是毒药。因此对文学没有高山景仰,凡出自人手或多或少不靠谱,我赞同冯唐说文学何必担负社会责任,能刻画人性二三分即为上品,哪怕废话。也记得龙应台亦有说,文学如白杨树在水中的倒影,此话解读起来各花入各眼罢了,我们谓之常识作为文学的分支,也应如此。
攻击热情才是艺术的起源——by 兰红
1、孔子大讲特讲“礼”,可是在本能问题上又讲“思无邪”,意思是不追“思想根源”,思可以是畜生的,说和做就不能。
2、劳伦兹提出,攻击热情才是艺术的起源,攻击是随时的潜意识和显意识,比较之下,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冲动”就不是那么随时。
3、不仅艺术,学术也是非常有“攻击热情”的。先秦的“诸子百家”,都在互相攻击。我们看现在有些学术文章、学术会议,幸亏尚有规范,一旦失范,无异热情的刀剑。
4、艺术除了性和死亡,攻击也是永恒的主题之一,流行的说法是暴力。所谓爱,如果是与死亡、暴力综合,效果就非常强烈。
5、鲁迅的小说,尤其“呐喊”系列,有着沉实的攻击热情,杂文则干脆是匕首投枪。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充满了灿烂的攻击热情,爱和死亡都是勃勃跳的。爱很危险,内含的攻击热情搞不好就导致死亡。
6、嫉妒是攻击的前导情绪,孤独呢?是既得不到释放攻击的快感,也得不到压抑攻击的快感,这种茫然就是孤独。孤独暗藏着随时会引发攻击的可能。
7、攻击热情趋使艺术家去创作艺术。还有其他各样的事情,比如探险,科学研究,经济竞争,选举,犯罪等等,凡是你能想到的创造性活动,人类不息的创造热情,是本能中的攻击热情的转化。
8、艺术与催眠。权威有催眠的功能。老中医搭过脉心中有数,常常给那些没有什么病的人开些例如甘草之类无关痛痒的药,认真嘱咐回去如何煎……吃了真就好了。西医也会同理认真开些“安慰药”。
从《常识与通识》想到僵尸生存指南——by 近夏
- 这本书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所以一开始带有“审视”的目光,觉得对长期阅读果壳网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太新鲜的。但看到最后慢慢感觉,他写的常识,并不只是纸面上的意思,不仅仅是个人独特趣味导引下的探究,大有深意。
- 正如结束篇里的那句话,“交常识的学费何须交到肉痛”,的确如此,在我们身边,交常识学费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多到我们已经麻木,见惯不怪了。现在还有太多人,违背常识,不尊重常识,还需要了解常识的人不断地强调要讲常识。例子不胜枚举。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写于九七、九八年,但现在仍然不过时。
- 当然从个人趣味上来看,中间有几篇颇合我意。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僵尸或鬼,姑且不论,我们在承认僵尸或鬼或狼人或吸血鬼等物种存在的前提下,一本正经地论述关于他们的知识,这很有趣(当然有人说其中也有深意)。比如鬼和僵尸的区别,作者就讲得比较清楚。鬼是有魂无魄,可以引起共情;僵尸则是有魄无魂,就只是the walking dead。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延伸阅读《僵尸生存指南:如何在活死人横行的疯狂世界求生》;中国的鬼怪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传说,可以看袁珂的系列专著。最近友人寄来一本《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里面有悍妇、女巫和食尸鬼,相当有趣。
好像有点跑偏了。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by lucy
-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一个人的书房”的读书会书单上看到,单看书名,感觉内容会生涩难懂,特别是第一次阅读阿城的书,难免心生畏惧,担心自己会因为难懂而中途放弃.在读书会负责人的推动下,开始每天阅读,跟随作者的思路,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 整本书是作者在某杂志的专栏汇集,每篇文字之间并无太多关联,但是细读起来,似乎彼此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第一章的”思乡与蛋白酶”,如果不曾细读这篇文章,你不知道所谓的思乡,除了是对亲人的思念,其实更多的是对故乡的人文,美食,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段往事,当你离乡多年重回故土时,一定会踏寻着儿时的足迹,去寻找那个时代留存在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个人颇有同感.离家多年,每次回去,看完父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约上儿时的好友,走街串巷的去寻找那些伴我成长的美食,如若看到老板娘依然是儿时看到的那张熟面孔,更会激动的想要多吃两碗,这大概就是作者说的蛋白酶效应.原来,我们那些浓浓的思乡之情,居然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名词在起作用,读来,确实有趣的很呢.
- 读了”爱情与化学”那篇文字之后,才知道为什么有些女孩子怕蛇,有些却不怕,原来是人脑的组织分布不同,古哺乳类脑发育强大的女孩就会天生怕蛇,而爬虫类脑发育强大的女孩就根本不会怕蛇,所以有时你会看到一些女孩子看爬虫类的生物就会吓的花容失色,而有些女孩子则淡定自若,好无惧意,她们甚至会鄙视那些大呼小叫的女孩.看了阿城的文字,你们应该知道,真的不是她们假装娇弱,而是她们真的天生怕蛇(哎呀,听到蛇就起鸡皮疙瘩)
- 因为最近工作特别忙,每天回到家都10点多了,每次翻看”魂与魄与鬼及孔子”那两章都看不下去,总觉得哪儿哪儿都有人影,哪儿哪儿都有声音,硬着头皮读下去,越读越害怕,所以这两章真的是跳着读的,文中的内容也印象不是特别深刻,因为半夜读那样的文字的确实需要勇气啊.
- 个人比较喜欢”攻击与人性”这几章,里面的一些举例让我知道为什么我的鱼经常莫名其妙的就死掉了,原来是在一个固定的水域,某些鱼类不仅攻击异类,甚至攻击同类和自己的家族,看着那些血淋淋的描述,脑海中幻化出我的孔雀妈妈吃小鱼的画面,及其悲惨,及其恐怖,我看着她生了几十条小鱼,然后一条条被她自己或同类吃掉,当时那种伤心真的难以言表,不明白鱼妈妈和她的同类为什么要吃掉小鱼,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在生物界,同样存在着弱肉强食的地域竞争,知道这些,便会知道下次要把要把刚出生的小鱼和大鱼隔开.
- 第一次粗读阿城的文字,有些段落读起来还是略显生涩,因为有一些专业术语和名词在里面,用常人的思维去理解,会有一些难度,虽然作者尽量用一些较为白话的文字去阐述那些生涩的观点,对于一些不常读这些的文字的读者来讲依然会有一些难度,薄薄的一本书,也许需要耐心的读上3—5遍,才能完全理解文中的一些观点吧.
《常识与通识》读书笔记——by珍妮佛
- 购书时,我是在文学栏目找到这本书籍的。接触书单第一时间以为这是常识与通识的辩解,或是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作以详释。
- 我平时购书习惯先看书本目录,书本目录大标题有:辑一,辑二。翻到辑二时有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女性书法家:孙晓云。所以我决定看这本书的顺序是先看对谈内容,在看前面十二篇文章。有趣的事,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是幸运的。先看书本对谈中时的内容,阿城作者的视角很独特,文笔很固执,跳跃性很强,我的理解是含糊不清的必须一字一字慢慢细读。后来,我再翻阅前面部分结合后,书本所说的“常识与通识”点亮了我心中的疑惑不解。潜移默化释放了我对传承敬畏的那股“意识”。
- 书本文段中提及美食、性爱、爱情、攻击性、甚至艺术、文化革命、音乐种种都是常识中的养料、变成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纯粹化学与生理反映,也许是就是作者言语中通识吧。让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常识,每一次在错误中修改,每一次新知识的容纳,都意味着我对常识的再次进展。
一期一会
少数人的姿态是多数人的榜样。
“一个人的书房线下读书会”珠海站2017年第一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