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有妹纸在抱怨:
清明节还被爸妈逼着出来相亲,这个节气还能落什么好!奇葩的是又又又遇到一个妈宝男!还是他妈带他来相亲的……
不由大笑!想想当初我和妻子第一次见面,似乎也是相亲认识的,于是为这位妹纸默默点了个赞。
说起来,似乎不仅仅是中国,日本、韩国的电视剧里面也经常遇到相亲的段子。很多人因为相亲遇到了可以携手一生的人,他们说:
现在大家都那么忙,社交圈这么窄,不去相亲,哪里遇得上合适的异性啊!
也有人认为相亲极其不靠谱,在知乎、糗百或者其他网站上,经常见到相亲者吐糟对方奇葩的段子。我的一位同事是个条件不错的大龄青年,身高一米八三,身体健硕,相貌堂堂,又是高学历。上班第一天就有N多同事大姐给他介绍对象,他欣然答应。总是遇不到合适的,半年后哭丧着脸对我说:
这一年一分钱都没存下,全花在相亲见姑娘上了。开始还好,大多安排在咖啡馆、日料什么的见面,后来实在撑不住了,只敢在肯德基麦当劳见面,搞的现在一见汉堡就想吐……
著名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老师撰写了一本新书叫做《中国式的情与爱》,强调“中国式”的独特性,认为“中国式相亲”不仅同西方大不相同,和印度等盛行相亲的国家内在逻辑也截然不同,他坚持认为:相亲是表象,本质上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情爱价值观,是对爱情信心的具体体现。于是,在这本书的一开头,他就强调:
一个人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中国式的婚姻与爱情
读完整本书,尽管不太喜欢作者动则加上“中国式”的这种词,但对我们文化中的婚姻爱情观点比较认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中国古代很多歌颂爱情的诗歌,从诗三百到唐诗宋词,都是如此。但是,很多人没注意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中,几乎没有歌颂妻子的,尤其是正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在追姑娘。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姑娘走了没追上。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是赤果果的撩妹。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是唐明皇在哄二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难舍难分夜总会的小姐。
“今宵剩把银烛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是小姐出台了 ……
非得要有关于妻子的作品,多半妻子已经死了进行追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思念亡妻。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这是贺铸在思念亡妻。
如今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这是元稹给亡妻扫墓……
只有陆游写给妻子唐婉的词,妻子还没死:
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
——只可惜,写的时候已经和妻子离婚了。
武志红老师在这本《中国式情与爱》中,专门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情的观点:
如果整个民族都相信爱情是凄美的,其实是因为我们认为“爱情是不可能的”。
记得之前有专家讨论房价的时候,得出一个“上海市丈母娘拉升了上海房价”的结论,其实也是基于这个观点——没有所谓的爱情,这是靠不住的,因此,关于婚姻,我只看重物质。
武志红老师把这种婚姻和爱情分开的现象,和我们传统文化,以及现有经济情况、社会财富积累程度关联起来。认为只有增加财富积累、调整家庭观念,逐步培养人格独立、心智健全的人以后,才能慢慢转变这种观点。
这个观点看起来有大量的现实依据来支撑,不管是婆媳难处的话题,还是中国式丈母娘的话题,在当今自媒体上,谈论的已经太多。
“巨婴”理论的延续
在武志红的这本《中国式的情与爱》中,对两性心理背景和处事逻辑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可以称得上一针见血。尤其是对中国女性性格的形成,面对爱情、婚姻、子女以及与上一代人相处等方面,更是分析的淋漓尽致。为什么说尤其是女性呢?因为这本书上举了很多例子,都是关于妻子、妈妈的。
比如他书中举了一个火车上遇到的例子,是一个女士在火车上抱着孩子在高铁一等座撒尿,别人说几句,两口子一起暴跳如雷,跟人家吵。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火车上引发热议的吃泡面被骂事件来。当事人一方也是一个妈妈,因为嫌对方高铁上吃泡面味道影响孩子,沟通无果后破口大骂。
用武志红这本《中国式的情与爱》的观点来分析,妈妈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实特别有正义感,特别的愤怒。他们感觉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在保护孩子,为孩子做牺牲,特别的伟大。但其实,是对母亲这个身份的过度骄傲。这些妈妈打着“保护孩子”的旗号,反映的是自己想为所欲为的心理欲求。
尽管这种极端的例子并不是特别常见,但并非这种“过度骄傲”是极为少数人才有的现象,有人说微信朋友圈最常见的是:微商、鸡汤和晒娃。如果一个妈妈晒娃到“丧心病狂”的地步,往往是没有自己真正人生,可能把自己欲求全部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记得马伯庸在网上有篇聊斋志异题材的文章,名为“晒娃魔”,把喜欢晒娃的父母调侃了“中了邪”,武志红继续延续“巨婴”理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内心住着一个我想为所欲为的内在婴儿”。这种情况实际上男女都普遍存在,只是妈妈因为生下孩子体现比较明显。武志红比喻说:
怀孕的时候孩子寄生在妈妈的肚子里,孩子出生后妈妈就寄生在孩子的人生里。
从中国式离婚看中国式情与爱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遇到涉及离婚的话题。有个不太精确,但很有意思的发现——但凡女方想开了,执意要离婚。基本上不需要上法院诉讼,直接在民政局就办了。但如果是男方单方面想要离婚,往往诉讼也得“天长地久”。
一方面,是我国婚姻法保护女性和孩子的条款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有一些女性即便是感情已经破裂,也往往拖着不放手。
武志红在这本《中国式的情与爱》中,解释这种不放手的原因在于,她觉得如果婚姻破裂,整个人也会四分五裂。为了维系这种“完整”的安全感,很多人,尤其女人,往往不仅仅把自己的一辈子搭了进去,甚至还把孩子的幸福童年,乃至幸福人生也搭了进去。
这本书说了很多女性巨婴心态,但并不仅仅说夫妻关系中的妻子一方存在问题,男人同样充斥巨婴的心态,同样在“中国式的情与爱”中遇到难以解开的结。作者观察到一个现象:
一个男人和妻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如果孩子是男孩,比较容易离婚,如果是女儿,男人会非常纠结,非常焦虑。
为此,武志红专门用“爸爸,放过你的女儿”作为这部分的标题。不过内容一点儿也不“禽兽”,反倒是呼吁,不管爸爸还是妈妈,对孩子健康的爱,应该指向的是分离。
放手,才是真正的爱。
当“公主病”遇上“妈宝男”
这本《中国式的情与爱》,说了很多中国社会上普遍存在,人们对此感到困惑、焦虑、苦恼的问题,用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武志红自己之前坚持的“巨婴论”观点去解释。
不管遇到的“妈宝男”,自己禁不住晒娃。
不管女友得了“公主病”,还是爸妈催婚。
似乎一切都可以用“中国人的心态一直在六个月大婴儿”这个结论可以解释。
如果仅仅是勉强自圆其说的解释,这本书我会毫不犹豫的打上低分,因为那样只是设定了一个大筐,把一切社会问题都堆放在里面,再贴上一个“中国式”的,或者“巨婴心态”,似乎就可以心安理得,不再是自己的责任。
幸运的是,这本书针对各种国人婚姻、家庭关系中发生的问题,除了用自己的理论解释,而且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从理论到具体实践,都有清晰脉络。
比如面对家里人催婚。这个似乎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以往的观点,要么怼回去,让老人生气,家庭不和;要么顺从父母,牺牲自己的幸福。
武志红给出了三个应对方法。
- 主动突击:不回避问题,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倾听家人的焦虑。
- 充分准备:在态度和方法上做足功课。
- 从小事开始:不要一开始从婚姻大事上忤逆,而是从小事上开始展现自己的独立。让父母渐渐接受你是独立的人,有决定和谁结婚的能力和权力。
这些好用的方法和“套路”,让这本《中国式的情与爱》由一本评价国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吐槽,变成诚意满满的干货成长书。
那么,你有过什么样的相亲经历,你有没有被家人逼过婚,你又是如何应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