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有位小伙伴跟我说:自己做手帐很久,每个月也做了很多事情,阅读十几本书、学好几个课程和打卡营、还有英语、小语种、写作等。
但是却依然很焦虑,觉得自己没有进步。
这种现象不是个别,我在几个打卡群。群里很多人都很好学,每天做很多事情,战斗力满满,但是1个月、3个月、6个月过去了,却依然感觉没有收获。
很多人一开始做手帐,大概率是受到手帐达人的影响。觉得做手帐能改变自己,走上人生巅峰。
01
使人成功的不是工具 而是做的事情和方法
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本质的问题,手帐只是工具,是管理安排的工具。
就像烤箱,它是一个烘焙的工具,有人用烤箱能做出漂亮的曲奇,有人用烤箱却什么都做不成。
出来的结果跟烤箱有关系吗?没有,跟使用的人有关系。
懂烘焙的,不用烤箱,用其他的工具也能做出美味,不懂的,就算给他最好的烤箱,他也做不出面包。
看到那些用手帐改变的人,你要去分析他做了哪些事情;他自身已有的条件怎么样。
比如有人写手帐,3个月成为手帐大神。是因为她本身就是插画师,有绘画美学基础,换做一般人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有人写手帐,学习提高了,排名向前。是因为他认真学习了,认真做题了,而不是写手帐这个动作。
所以看问题,不要光停留在表面,单单看到对方运用的工具,更要深度去观察思考改变的本质。
02
做多比不做好 接受自己偶尔的失败感
既然进步,好像跟手帐没有很大的关系,那我们还要做手帐吗?
在你没有其他工具替代手帐管理作用时,当然要做。
人是非常有惰性的动物,你不做规划和时间管理的话,就容易变懒。
相比较懒不愿意行动,做得太多太乱而影响进步就容易修正多了。
如果你做手帐,很长一段时间,却感觉自己没有改变。
那么先接受它,就像我,虽然写作这么久,但有时候,依旧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是垃圾。
一开始我觉得只有我有这种感觉,后来发现很多写作者都有这种感觉,包括一些已经写了10年多年的大号博主,也会觉得自己写得东西很烂。
既然挫败感,是大部分人都有的,那么就先接受它,再调整自己的策略。
04
想清楚想明白 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比如我开头提到的那位小伙伴,她的问题,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勤快,太贪心,想做的事情太多。
没有聚焦,没突出项,便觉得自己没有收获。
她需要做得是聚焦,把准备做得事情,做一个主次之分。
采铜在《精进》一书中说,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取决于木桶最低的那块,而是取决于木桶最高的那一块。
最高的一块木板,就是你的突出优势或者技能。
你会画画,会写作,会游泳,但是都不精通,便没有个人特色。
但是如果你会画画,会写作,会游泳。
其中游泳得过大奖,那么你在很多人心中就是游泳大神。优势,是不是就变得很明显了?
写手帐时,先分清主次,在自己众多爱好或想做的事情当中,抓重点。非重点,不要过分去关注。
如果你的重点是成为游泳大神,那么你需要做得事情,是永远把游泳放在第一位,让游泳成为你的硬本领。
每天先练习游泳,其他的事情,可以适当放松一点,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
03
做精比做多好 想清楚再学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自己需要学什么。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请停止无效努力》中,说一个人价值的由知识、技能、天赋这3个方面决定。
最值钱的是天赋。但是很多人一生都发现不了自己的天赋,当然也包括我。
但是一旦发现,并且加以练习运用,容易变得耀眼,比如周迅的演技天赋,王菲的音乐天赋等。
其次是知识,这里说的知识,不是指我们懂多少,而是运用知识的思维。
普通的知识,上网查一下就能查到了,所以不太值钱。
但调用知识的思维,却是百度不到的。如演讲思维、销售思维、管理思维、运营思维等,也叫通用性才能。
之所以排在第二,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不变性。
很多行业可能会没落,但是通用性才能,可以一直运用,如管理型人才,A行业不行,可以换B行业。
第三才是技能,技能虽然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变动难。
现在热门的程序员,如果10年之后,不需要程序员,他们又没有其他才能,便很容易失业。
所以技能型人才,需更用心去观察行业的趋势,感觉行业不行时,便要学习其他替代的才能或技能。
不知道自己现在要学什么的,可以先找找自己的天赋。找不到就从思维方面入手,再搭配一个技能。
这样分清主次,既减轻自己的负担,同时更容易脱颖而出。
一天24小时,除去8小时睡觉,2小时吃饭,8小时上班/上课,只剩下6小时。
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挑重点聚焦是最好的方式。
作者介绍:Vase,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普通女孩,3个月,减肥30斤;实习7个月,加薪3次;25岁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销售总监;现新媒体文案一枚,多次负责百万级项目文案。
公举号:手帐版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