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词|学习笔记之二十一-绝句的“转”

2024-12-17 来源:化拓教育网

——————————

古人写诗讲究章法,把律诗、绝句的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份。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加以总结:“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他认为,起承转合之间有着辩证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和“转”皆兼顾“起”与“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因此,这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

诗词|学习笔记之二十一-绝句的“转”

——————————

绝句的“转”

所谓的“转”,即“转折”。

“转”能使诗歌“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进入新的境界。在律诗或绝句中,“转”是诗歌结构上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因此,“转”是关键所在。如果“转”得巧妙,给人以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使诗歌出现高潮。

转句是全诗的最着力之处,转得好,就能翻出新意,诗的神韵自出。

元杨载说:“绝句大抵起承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

可见转在整个绝句中,起到了至于重要的作用。

如:《蚕妇》诗: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第三句开始转,不写作者自己的情况了,开始写看到的事,这个转自然而有力,看到了什么呢?“遍身罗绮者”,其实看到这些人也不足为奇,怎么就会“泪满巾”了呢?为合做好了准备,使“合”来得非常必然,因为他们“不是养蚕人”,真正养蚕的人穿不到罗绮,他们的苦谁了解啊?主题很自然地就表现出来了,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又如岳飞《题青泥市壁》: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贞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本诗是言志诗,起承是开门见山,真抒胸臆,显示其气冲霄汉的豪迈。而第三句点出了一个武将最想说的话:“斩除顽恶”,同时迎两天子驾还国。如果说前两句表达的是一种精神的话,那么第三句则直面现实,不谈精神了,谈实际行动,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抗金斗争中显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的大丈夫行为。

转一般有四种方法:

1、顺转

即按前两句的意思,继续发展、深化,顺势而下,做到合的时候,是水到渠成。

如:花溪钓客的七绝《练笔》:
风云一页写春秋,不计功名不载愁。
把酒闲抛尘俗事,三山五岳任其游。

第三句“把酒闲抛尘俗事”,是顺着“不计功名不载愁”的意思一直写下去的。

2、反转

就是相对于前面两句反其意而写,使得全诗平直之中起波澜,转就显得更加有力。

如:水虎英雄的七绝《写真》:
女郎湖上写风流,泄尽春光不自羞。
莫怪旁观人掩面,满堤绿柳亦垂头。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拍写真的女郎们在拍写真时的状况,第三句“莫怪旁观人掩面”,通过观众们的动作“掩面”转入对她们的批判。

3、由景转情

诗中这样的转法最为常见,即前两句写景,由此景而生情,于是从第三句开始转而写情。

如:上官云儿《七绝》:
月光如水照村烟,远岸横舟人不眠。
客里难书身外事,一眸秋意倩谁传?

前两句写眼中之景,引而由第三句转而写情,此情在此景中生,“远岸横舟”是为何?由第三句开始交待“客里”里的情思无法表达的无奈。

4、由情转景

即前两句写情,再从第三句转而写景,以景衬托、深化、具体化情感,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显得深刻、升华,意境殊美,余味无穷。

如:戴叔伦《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为吊屈原而作。首二句是说屈原一生忠愤,却因受谗被谤,含恨投江。三、四句是由情转景,秋风日暮,枫林萧萧,似乎连枫树林也在为其黯然。

另外,绝句的转常常会用关联词来表达开合、反正、递增、因果、呼应、反诘等诗意的发展和变化。

如: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李贺)

“孰知不问边庭苦,纵死犹问侠骨香”(王维)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