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误读引发的求真话题”文题导引
王浴海 编写
0作文成功聚焦点演练0
写,只有伴随着读,才能越写越深入,越开阔,所谓"思之,思之",也才能“思接千载”“精骛八极”。
当然,也才能越写越兴致勃勃,欲罢不能。那么,怎么读才能迅速入情入境如火之燃呢?从激疑释疑开始,不失为“举一隅而三隅返”的佳径。本期即为此类练习。
[文 题]
阅读下面资料,以“误读与求真”为话题自选题作文,或叙或议不限。
[资料一:曾经的误读知多少]
千年误解的“床前明月光”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直以来,把“床”误解为“寝床”。如延边出版社2010年9月《智慧背囊:千家诗》解析道:“诗人在床上歇息,无意中见到床前月色是那样明亮,以致产生了秋霜遍地的错觉。”其实,这里的“床”,指井上围栏。这是《辞海》里的明确注释。佐证也很多,如《古乐府 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李商隐《富平侯》:”不惜金蝉飞林外,更筑银床在井头。”杜甫亦有句:“露井冻银床”。等等。
唐时,墙上有直棂窗,高出设瓮窗,坐寝床上是看不到院子里的“地上霜”的。如果把古人的“床”一律解释为寝床的话,就难免出笑话。如李白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小朋友会骑着竹马绕着寝床而玩吗?又如清末青藤有句:“流水细分床畔响”,寝床之畔怎么可能有水流呢?
(王新运据《辞海》《智慧背囊:千家诗》《历史不忍细看》《历史真相全知道》等编写)
“屋漏”其实是屋陋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末断绝”里的“屋漏”,历来被解释为屋里漏雨,系误读。这里的“屋漏”应为屋内的西北角,名词非动词。《尔雅 释宫》说:西南隅谓之奥,东南隅谓之窔(YAO),东北隅谓之宦,西北隅谓之屋漏。《辞海》解释“屋漏”的第一义项是:古代室内西北隅设小帐的地方。如《诗 大雅 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古人设床在屋的西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故称屋漏。
落霞并飞彩霞,竟是小小飞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的千古名句。这里的“落霞”并非晚霞之霞,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对此,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 辨霞鹜》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而是散落、零散的意思。落霞对应孤鹜,与孤鹜齐飞,接连起来就是一幅“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零散的飞蛾”的画面,从而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绝唱。
(以上两则,王新运根据《历史不忍细看》编写)
[资料二:曾经的历史之谜知多少]
杨贵妃生死之谜
史载,杨贵妃死于“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路上的马嵬坡。随行的将士突然哗变,逼迫玄宗勒死爱妃杨玉环和其兄杨国忠。关于杨贵妃的死,说法很多。有的说,她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载:“遂死于佛室。”《唐国史补》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也有的说,她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有杜甫诗为证:“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有血污,显然不是缢死。
一年后,唐玄宗派宦官改葬贵妃,结果,去的人只带回了她生前携带的香囊,没有遗骸。自此,传出杨贵妃没死的惊天奇闻。杨贵妃自缢,是其侍女代替。今日马嵬坡重建的贵妃墓馆只是衣冠冢;四川天国山脚下的红梅村有座千年古墓,纷传是贵妃墓,经过挖掘,并非如此。杨贵妃的生死,于是成了千古之谜。
杨贵妃东渡去了日本被传得沸沸扬扬:被一位禁军将领护送南逃,行至现在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的油谷町久津,在日本终其天年。日本也有类似传说。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是杨贵妃的后人。
2002年,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竟然声称她是杨贵妃的后裔。
(王新运根据《历史不忍细看》编写)
陈世美的不白之冤
由于戏剧《铡美案》的家喻户晓,陈世美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但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却完全不是这样。《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生于仕宦之家。”据《均州志 进士篇》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后来,升为陕西学道,为官清廉,屡有建树,被康熙提拔为贵州按察使,兼任布政司参政,官居三品。根据当地居民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发现的有关碑文记载,他是一位清廉正直体察民情的清官。但是,因为一再婉辞亲朋的谋私投靠,而得罪于人,遂蒙此冤。
他有两位同窗胡梦蝶和仇梦麟,前来求官,婉拒,于是顿生报复之心。二人回家后,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其意愿,把剧目《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原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世美,女主人公则换成了秦香莲,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
陈世美是清朝人,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给铡了呢?
据传,清代某元宵节,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观众特别多,嫌戏文太短,唱不到半天,不肯散。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加演《陈州放粮》。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琪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戏到此结速了。看戏的不肯走,齐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打来。班主急得团团转,溜到后台,看到唱〈〈陈州放粮〉〉的“包公”,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他说:“快,快上场接着唱!”“包公”说:“急糊涂了?包公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怎么唱?”班主说:“事到如今,别管那么多了。陈世美是驸马谁敢杀?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铡他!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
包公只好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上场,唱到他将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从此,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了大戏《铡美案》了。
(王新运据《历史不忍细看》摘写)
[资料三:以讹传讹何其多]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古代指副将,原指三个副将的智慧顶一个诸葛亮。皮匠的智慧与诸葛亮的智慧,没有半毛钱关系。
五毒不丈夫
原句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度”改为“毒”则语义相反,远离原义十万八千里。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倒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那岂不毫无人性了吗?
无奸不商
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每次都把升或斗堆得尖尖的,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作生意的,就没有一个好人了。
(以上,王新运摘自《品读》)
过度使用手机致癌?
流言:当人们持续讲电话半小时,脑部细胞就有部分被破坏,就像鸡蛋被煮熟了一样烫;长期使用手机,比一般人患癌的机率高出百分之三十,尤其在睡眠时。人体处于无保护状态,辐射会提高100倍!而手机只剩一格电时,打电话同样会使辐射无限放大。
勘误:丹麦癌症流行病学研究所的最近研究表明,这是谬传。在调查了35万名手机使用者18年的数据后,研究人员认为,并不能证明手机用户更容易比普通人患上脑癌。
(王新运摘自)2013.11《东南西北》)
鼠疫结束得晚一点,
吴三桂没准是大功臣
明末李自成围攻京师的时,北京正闹鼠疫。在历史记载里,原本拱卫首都的15万精锐,灾后能守城的只剩下五、六万老弱病残。多次被蒙古、后金围攻但从没失守的北京城,仅仅三天就向李自成敞开了城门。
在这个背景下,吴三桂的故事也有了合理的解释。农民起义军进驻北京以后,也受到了鼠疫的困扰。引清兵入关驱赶李自成,再利用满人染病机会消灭满清,在吴三桂心中或许是更绝妙的计划。
让吴三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满人入关后,鼠疫疫情已经过了高峰期,而满汉分治的政策又阻断了疫情的蔓延。整个中国王朝就这样在一场疫病的来去间变了两次模样。
(王新运摘自2014,18期《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