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窟开凿于五代,元代重修。窟形为覆斗顶殿堂式洞窟。
东壁门南—曹氏家族的女供养人窟内南壁第三身供养人像存有题记:“施主敕授浔阳郡夫人翟氏一心供养”,同时参考其他资料,学者们推知第61窟是五代晚期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及夫人开凿的功德窟。按照常理,供养人像是按辈分高低来排列的,可是本窟却把窟主曹元忠的生母宋氏放在第四位,而辈分低的皇后,于阗皇后排在前面。这四位供养人的排列,体现了曹氏政权的和睦四邻的一贯政策。如果不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按常理,广平宋氏应排在第一位,因为宋氏是曹议金的原配夫人,又是窟主曹元忠的生母,对“甘州圣天可汗天公主”和于阗皇后来说,广平宋氏既使不是生母,也是母亲一辈的长者,可是排在第四位,站在女儿辈之后,这说明此时曹家在对待甘州回鹘、于阗回鹘采取的联姻、礼让、尊重的态度,即使在修建洞窟时也不例外。
东壁门北—于阗公主供养像东壁北侧第七身女供养人身份最为显贵,头戴高耸的凤冠饰步摇、贴花钿、衣饰豪华,形象突出,绘制时间在北宋时期。榜题为:“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授太传曹延禄姬供养”,也许为了祝贺曹延禄新娶于阗国公主李氏;或者是于阗国公主李氏为庆祝其夫曹延禄被北宋王朝新授职位,这些都是反映了曹氏家族与于阗国的友好往来。
主室-中心佛坛和背屏十六国至隋代、供养人像身躯较小,五代宋初供养人像地位显赫,数量大增,好象列序家谱,把自己的姻亲眷属都画在窟内几乎都与真人相等,主要人物还超过真人大小的高度,这样与其说修建洞窟是虔诚奉佛应心,不如说是借神灵以树自己的业绩,为自己的家族树碑立传。
东壁门南—女供养人像供养人的面部有贴花,面部贴花是当时贵族妇女的一种时尚。梅花妆(唐为贴花):据史书记载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到公主额上,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三日洗之乃落,宫人看后奇异,都效之,也就是梅花妆。
洞窟西壁—五台山全图此窟又称 “文殊堂”,主要是供奉文殊菩萨而修的,文殊菩萨在佛国世界是无穷的智慧,传说他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五台山自北魏起深为佛教徒所信仰。随着文殊的著名,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也随之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深受佛教徒的信仰,文殊是佛教知识分子的代表,唐代又是一个崇尚文化的盛世,所以文殊在唐代达到极盛时期,五台山也就成了中国最大的一处道场,不断有印度、西域、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僧侣前来朝拜文殊圣地。据记载,长庆四年(824年)吐蕃赞普使者向唐王朝求五台山画样,开成五年(840年)日本僧人圆仁朝拜巡礼五台山,同时的汾州和尚议圆巡礼完之后,请画博士画五台山化现图一幅赠给圆仁,让他带回国供养,于是五台山图便东传日本,西入吐蕃,实际上西传的地方并不仅在吐蕃,还传到了河西及中亚一带,五台山便成为佛教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莫高窟是丝路上的佛教胜地,东来西往的僧侣必然会来此停留巡礼,他们所带的五台山图必然留在此处,地处敦煌的佛教徒怀着向往崇敬中原佛教胜地的心情,也绘制了五台山图,现存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与五台山有关的画卷,而且大部分都是五代曹氏家族统治时期所写。
西壁—五台山图之大清凉寺与河东道山门西南据考古家宿白先生和其他专家考证,此图是根据唐代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所绘制,全图长13.4米。高3.4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整幅画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山川景色以及风土人情,图中的大小城廓,寺院,塔,草庵,建筑,共一百多处,榜题195条,其间又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以及各种灵异观象,其中一些寺院,如:大佛光寺、大法化寺等,在史籍中都有记载,有的佛寺至今尚存。
西壁—五台山图之佛头现此图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各种菩萨化现景象,位临五台山上空赴会;中部是描绘的五台山五个主要山峰以及大寺院情况,又有各种灵异画面穿插于五峰;下部则表现通往五台山的道路,包括从山西太原到河北镇州沿途的地理情况,充满日常生活气息。
西壁—五台山图之大福圣之寺全图采用鸟瞰式透视法,描绘了五台耸峙,萦回千里的境界及五台山周围数百里的山川景色,如:朝拜中台文殊大殿的两条大道,途中山峦起伏,道路纵横,众多高僧说法,信徒巡礼,天使送供、香客朝拜,以及道路途中百姓割草、饮蓄、推磨、舂米、开设客舍及店铺等现实生活情景,用写实的手法让人物在图中三五成群,结队而行,经山城,拜寺塔,到处都有人物的活动,把艺术的想象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把宗教神灵和世俗人物绘于一壁,远观神圣庄严的气势,近看是真实生活的情景,故这福图不仅是内容丰富的佛教史迹画,一幅气势壮观的山水人物画,而且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地图、丰富的古代建筑图样、包罗万象的社会风情图,对研究唐代的佛教史、社会史、交通史、地理史和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极其丰富珍贵的形象资料。
西壁—五台山图之官人骑马登山如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但在会昌灭佛时被毁。唐大中十年(857年)重建,现在的佛光寺,还保存有北魏的祖师塔,唐代大殿一所。1937年,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等到五台山实地做考察,在佛光寺现存的大殿中发现了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的题记,殿内还有重建的壁画、塑像等。图中展示了一千多年前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形象,包括城垣、寺院、草庵、佛塔、桥梁,由于现存唐、五代的建筑实物极为稀少,这些建筑形象显的非常珍贵。
西壁—五台山图之大佛光之寺《五台山图》不同于其它经变画,它描绘的是当时五台山一带的社会生活场面,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也使我们看到了古代现实生活的一个方面,如推磨、舂米、拜佛者、送供者、牵驼者等,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民俗等方面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图中描绘僧人、达官贵族、平民百姓、商人、樵夫、服刑者和衙吏等不同身份的世俗人物达一百人。这些人物穿着不同的服装,是研究中国服饰的重要资料。
甬道南壁—二十八宿及十二宫—元代甬道经西夏重修,并在两壁绘制了炽盛光佛图,两壁的内容和画法大体相同,炽盛光佛坐于车上,车后插龙旗,周围有九曜星神簇拥,画面上部彩云中画出二十八宿神像并穿插画出黄道十二宫,这一内容在莫高窟是独特的,此画布局得当,画工精细。根据佛经,消灾避祸是供奉炽盛光佛的主要目的。同时炽盛光佛和诸星与文殊菩萨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佛经中明言该经是佛向文殊菩萨和各天众宣讲的,文殊菩萨也具有统御九执十二宫、二十八宿的职能,那么这个窟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画炽盛光佛图,是有一定的内在关系的。
甬道南壁—二十八宿及十二宫(局部)(来源: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