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公主奥黛丽·赫本就是高尚,优雅,礼仪的代表……上帝吻了她的脸颊,她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比利·怀尔德
大部分人也许是通过《罗马假日》了解到奥黛丽·赫本。
女爵的女儿,受过欧洲礼仪的良好教育及芭蕾的训练,即使在战火下依旧努力向学。
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安妮公主这一角色而准备的。使得即使多年后的现在,《罗马假日》依旧魅力不减,保有含蓄的情愫和慧黠的机锋,童话般的故事混合了经典脱线喜剧的元素。公主在雍容华贵中并不快乐,想要享受人生就要回到平民的生活。但是我们必须牺牲自己的幸福完成属于自己的职责。又苦又咸的滋味,贯穿整个逆转的童话故事。
但是我不是来和你说罗马假日的。
1、童年缺爱,导致不安全感
带着调皮赫本的父亲罗斯顿是一个空有其表的男人,游手好闲但是热衷于政治。赫本想要得到父亲的爱,但是始终得不到他的认可和关注。
母亲埃拉是一位女爵,传统贵族的修养从不会肆意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她始终提醒着赫本克制和女子无才的观念。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赫本贯穿一生的自卑感,但是也带来了正面的效应:不断的努力,谦虚,感恩。
早年父亲抛弃家庭,母亲的失败婚姻,使得年幼的赫本渐渐相信:
爱不可能会永远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她的岁数和《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一样,这是她一直会看的书。
在战争中差点死于饥饿,为生死担惊受怕,神经衰弱,最终烟不离手,徘徊在抑郁的边缘。
不安全感严重,会偏爱年长的男性:荷顿,汉森,梅尔
汉森,卡车业巨子继承人,汉森高姿态的做法,专断的行为和不间断的绯闻,使未婚妻离开了他:婚礼举办的当口,汉森对赫本拍摄《罗马假日》的干预,奥黛丽宣布终止与汉森的婚约。
赫本其实更多的考量来自于其母亲埃拉,埃拉两次选错丈夫,都以离婚收场,她的女儿不愿意重蹈覆辙。换句话说,赫本不希望子女经历她童年时的困惑和不快乐。
荷顿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目标,但是因为其不能生育,最终分道扬镳。
因为童年缺爱,赫本希望能够有较多的子女,来弥补自己儿时所受的亏欠。或者说是因为缺爱,所以儿时的赫本会将爱倾注在小动物身上。
梅尔,遇见赫本时还是一个有妇之夫,但是为了赫本选择了离婚。两人终究是在了一起,却因为拍摄工作常常两地分居,生儿育女的计划也受到影响。
也许是老天爷嫉妒赫本此刻的一帆风顺,第一次怀孕流产,赫本差点抑郁致死,茶饭不思体重仅剩一副骨架的重量。第二次怀胎结果却是死胎,坚强的意志支撑着她继续活下去。
到第三次怀孕,肖恩才出生。
若你等待多年,美梦才成真,那种喜悦简直难以形容。
2、事业第二
奥黛丽永远把事业摆在第二位。她从来不像其他演员一样,想永远当红,而以追求个人幸福,平静,爱,子女,她爱且爱她的伴侣为重。
但是婚后梅尔一再的干涉赫本的工作,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导致赫本与其经纪人合约解除,因为梅尔通过罗杰斯(赫本经纪人)向纪梵希(赫本好友)索取费用!这让赫本感觉自己是对朋友的出卖!
友情不允许用金钱来玷污
为了肖恩,维系着名存实亡的婚姻,虽然最后还是以离婚告终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每一个角色都是认真选择
促使赫本在演艺圈的理由很简单:赚钱。
早期默默无闻的时候,赫本拍过很多龙套,当过平面模特。在底层品尝着生活的艰辛,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活下去。
在成名之时,早年的贵族教导,使得她有教养但充满自卑。自卑带来的不断努力和谦虚。
因为自卑,所以认为自己配不上自己所拥有的,所以努力的进步,并且感恩于自己所获得的一切。
她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有多漂亮,但是一直会努力的做自己。每件衣服都要经过自己的删选才会穿着,包括戏服。
她是那么的特立独行。
3、慈善大使
最后也许是《修女传》带给她新的方向
修女传我对这个世界的期待是,能把我的生命奉献给某个人或某件事。完完全全的奉献
赫本所理解的神圣的使命:施与就是生活,如果你不再施与,就没有生活的目标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也许她终于在她一生中,找出自己是谁,希望自己有什么样的人生时刻。
奥黛丽·赫本: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还精彩。我也曾遇到困境,但在隧道的那一头,总有一盏灯。
赫本的出现是一股清流,出现在好莱坞。
她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穿着,自己的人生重心又是何方。
若奥黛丽在1946年没有受忧郁之苦,才叫人心惊;如果我们说,她可以勇敢经历所有风暴,永远沉着镇定地抵达成年的彼岸,那才叫人胆寒。
要是经历一个又一个创痛,却未能把这些负面经验融入她日后的生活,那么她所受的创伤可能会持续下去、无法自复原。若非此刻她罹患忧郁症,创造接下来破茧而出的力量,她可能变成丧失健全心理的冷酷女人,更不可能成为具有内在深度的女演员。
所有的苦痛,在一颗善意的心下,都会转为坚强的力量。
奥黛丽赫本热爱读书的医学生,如果喜欢,请点个心,欢迎交流^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