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双十一,你为电商贡献了多少销售额?

2024-12-19 来源:化拓教育网

昨天,你为电商贡献了多少销售额?

忘记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里关于11月11日的讨论话题,大家关注的热点从“今天谁脱单了?到底如何脱单?”变成了“你买了多少?哪个色系好看?哪里的土最好吃?”。

提到双十一,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中学的时候,正是荷尔蒙刚刚开始苏醒的年纪,有最懵懂的心动和无处倾诉的小心思。大多人就借着这个所谓的“光棍节”做由头,在社交软件上里更新着一行行伤春悲秋的动态,例如:今天谁跟我表白,我都会答应。

胆战心惊地点发送键,把手机扔到床上,长舒一口气。

而后又满怀期待地等着手机屏幕发亮,期盼着自己心仪的小男生能给自己发过来一句话:嘿,要不今天咱俩就凑合着过吧。

可是并没有。

后来,就渐渐地不再期待了,如果一个人真的对我有心思,那每一天都可以是表白的日子,如果不喜欢,即使我再主动,即使黄历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今日宜嫁娶”,那他也不会跟我多说一句话。

我想明白了,“光棍节脱单”不过是单身人士的一场意淫,就如同在愚人节鼓足勇气表白遭拒后调皮地说一句愚人节快乐一样。

那之后,我还是会和同学吐槽自己的单身状态。在那个早恋盛行的年纪,我还是没能逃过这个属于单身贵族的节日。不过,我再也不会做脱单的美梦了。

上大学之前,我已经隐约了解到了双十一的另一重含义--购物狂欢节,但由于无经济自主权,这个节日离我很远。可它事实上,ta已经存在很久了。

它诞生于2009年。

图片来自网络

往后每一年的这一天,各大电商、品牌都会给予消费者巨大的折扣和福利。而每一年的11月12日,都会爆出各大平台的销售额,它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年增长。

全国人民的购买力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大众的消费兴趣在“低价、折扣”的引导下愈发高涨。

双十一历年销售数据汇总

我们把双十一看作了一场“熬夜买买买的狂欢”。这场狂欢,可能从十月底就已经开始。

各大电商平台在诸多APP上投广告、抢流量,提前一个月就在为这场狂欢造势。红包雨、开团、各种购物津贴、PK人气集能量、清空购物车,各种各样的活动层出不穷。

也难怪很多网友戏称:每年双十一的套路,都让我觉得我学的数学已经不够用了,永远算不过这些电商,永远走在别人的套路里。今年是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存在的第十个年头。

这个盛大节日背后隐藏的是“贝勃定律”,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

折扣可谓是现代零售业中的伟大发明,通过按原价给予买方一定比例的退让,即在价格上给予适当的优惠,从而诱使消费者再次消费。

尽管消费者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他们依然对各类打折用品趋之若鹜,这就是消费行为学中的打折效应。

一般认为为追求打折而买一大堆自己不需要的商品的行为是一种感性消费,但其实,“折扣效应”大大利用了消费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特点,即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只是商家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同样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什么他们愿意把折扣作为营销利器来使用呢?

事实上,折扣的价值本身对消费者或者商家并没有任何倾向性,双方都只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利用折扣进行博弈--谁能将折扣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谁就在博弈中胜出。

单纯的打折优惠隐含的博弈逻辑其实很简单:将潜在的未来消费提前。

一般而言,消费者购买打折商品的心理是“我现在并不需要这件商品,但以后可能会用到,不如趁现在便宜赶紧买”,而商家的心理是“虽然你以后可能会买,但也有可能不买,不如让你趁现在就买”。

这两种心理博弈,到底谁吃了亏?

其实都没有,对消费者来说,如果未来确实必须要购买这件商品,那么趁打折买入就是最理性的消费,如果对未来的需求判断是错误的,那么他就落入了折扣的陷阱。

买的值不值,是自己说了算。一个人在消费后感觉买亏了还是买值了,其实与商品的真实价值无关,与标价也没有太大关系,真正有关的只有一个:自己愿意为这件商品付出多少钱。

不过我还是认为,只要买的东西是自己现在或未来需要的,没有落入商家的打折陷阱,“买买买”也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消费要有一个前提,给自己留好底线,别在过后的日子里过上吃土的艰难困苦生活。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