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有一月,三月,百天,一年,古人守孝最长是三年。在回灵之前,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回灵之后,全家脱下麻衣,孝子改在右臂挂麻布手圈或乌布手圈,孝妇改在头上插白花,称为带孝。带孝期间,男女均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红带绿,不宜嫁娶,逢有喜庆也不能办,要等到卸孝之后才补办。
死者的亲生儿女谓之孝男孝女都穿重孝(也叫大孝),即头戴白孝帽,身穿白孝衫、白筒裤、白绑腿、白布绷鞋。长子的孝帽后缀三大朵籽棉和麻团等。有的后边戴个象征性的麻辫子。闺女和媳妇的孝都用白布包头,头布是用极长的麻丝系着,披上肩上,甚至拖到地上。有的还用孝衫裹身,谓之重孝。孝布长短均有定规,如五服以外都是一个普通孝巾或者只是头上一个白箍。但个别地方也有披麻穿孝衫的。女婿孝只是一根白腰带(有的地方只是一个孝帽)。
曾孙带黄帽,玄孙红帽四代人以下孝帽:
1、四代人戴黄帽
2、五代人戴红帽
3、六代人戴蓝帽
4、七代人戴绿帽
儿女辈只戴黑纱纯黑
爷爷奶奶去世黑纱上别一块红布
姥姥姥爷去世黑纱上别一块蓝布(外孙属于五服之内,但不是本家人,按理应该是黑纱缝蓝布)
死者为男性时戴在左臂上
死者为女性时戴在右臂上
纯白布的是“儿子”一辈的。白布上面有一点点红布的是“孙子”一辈的。白布上面有一点点紫色布的是“重孙子”一辈的。戴孝你可以看扎在腰上的孝布是男左女右代表死者的性别。上辈或平辈人死要戴孝,下辈人死不戴孝。
儿子披麻戴孝:头戴白布帽有的帽后垂上一条白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为孝服,腰中扎一条反搓成的稻草绳子或者麻绳。女儿和儿媳披发扎麻,穿白布衫裙,孙辈带上一小红帽。家有丧事要“变白”,门及大的家具物件上贴张宽十长三十厘米左右的白纸,在乡村有田地的也要在上面插上一长白条子旗。
为亡故的长辈戴孝是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最明显最具有标志性的礼节之一。一般亲戚中和近支家族中的晚辈不论男女都要戴孝。子女更要戴重孝。重孝,按照古老的仪俗,要从头到脚一片白,孝衣用麻布做成,衣服不锁边,腰扎麻绳,即所谓“披麻戴孝”。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孝衣用白粗布(土布),如今都用普通白布。现在戴孝,虽然没有了原来意义上的“麻”,但“孝”则是实实在在的。按习俗,儿子要穿孝衣(袍),戴孝帽,鞔白鞋(将白布鞔在鞋的表面);女儿要穿孝裤子、孝褂子,戴孝包头,鞔白鞋。近些年,习俗渐改,孝子已大多不再穿孝衣,也不鞔鞋,只是戴孝帽,女儿除了不再鞔鞋外,仍是一身孝。
破孝,即丧家向应戴孝的人发放孝布。此事涉及到的人多,关系复杂,常常因为人头遗漏或孝布多寡而发生礼仪上的纠纷,甚至亲戚间还会为此闹出意见来,所以丧主常结合“管事的”,对“破孝”一事周密安排,慎重对待。一般“破孝”都是以当时当地的习俗,同时要兼顾以往在丧事上与亲戚家族中所保持的往来关系,讲究礼尚往来,还要考虑经济条件等因素,先划出人员范围,定出发放标准,然后委托本族中与丧家关系紧密且有办事能力的一两名中年妇女具体办理。
关于戴孝人的范围和戴孝的轻重,各地说法也不尽统一。
约定俗成的规矩是:
首先亲生女儿要穿一身大孝,哪怕再俭朴的丧葬礼仪也不例外,且有出嫁的女儿一身大孝“白穿”之说,缘由是不管出嫁的女儿上不上礼,也不管其他别人孝重孝轻,出嫁女的大孝是无条件的,必须的。儿女当重孝,族中亲戚晚辈不能与之看齐。死者的侄孙们和一般亲戚晚辈皆戴孝帽为丧。女婿,包括侄婿、孙婿、内侄婿、外甥婿、姨甥婿、外甥孙婿等,如果吊孝来送了挽幛,则都要给一丈五尺的孝布。其他如死者的内侄、姨侄等辈,如以往丧事中有较重的来往,则以同等礼遇回敬,若一般来往,则以普通晚辈待之。死者儿媳的戴孝轻重至关要紧,它是除女儿以外同辈戴孝人的丧服标准。若儿媳穿大孝,即孝裤子孝褂子都有,则要给侄女、侄媳、内侄女、内侄媳、外甥女等以同样的孝衣。若儿媳只穿孝裤子,则以上同辈人也只给孝裤子。在所有的女性戴孝人中孝包头是每人都有的。孙、重孙除孝服外,还有些特别的标志,如孙子、孙女孝衣肩头钉一块红布,重孙钉两块;如果亡者是外祖父母,则钉蓝布。在五、六十年代,服孝者穿白鞋是必须的,不管男女长幼,要在吊唁后立即将自己穿的鞋用白布鞔起来,而且要穿到一百天。也有的为图省事,奔丧时就带着自己的白运动鞋、白球鞋等。鞔鞋也有讲究:若双亲中有一人健在,鞔鞋时鞋后跟处留口不包严,若父母双亡,鞔鞋时则要鞔严,不再留口。近些年来,服丧者已不再鞔鞋,只在办理丧事期间穿孝衣,戴孝帽、孝包头而已。夫妻之间一般不戴孝。
佩戴黑纱是公职人员参加丧葬活动戴孝的一种形式,而且在办完丧事回机关上班后仍然佩戴一段时间,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如今,公职人员戴孝又有戴印有“孝”字的塑料胸章的,比起戴黑纱更简便。需要提及的是,在外工作多年而回农村老家为自己的父母办理丧事的人,不管官儿多大,地位多高,在灵前也要做到乡俗上的“披麻戴孝”,也就是说一定要穿孝衣,戴孝帽,不能西装革履只戴黑袖纱,否则将受乡亲指责,说洋了阔了忘了祖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