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天下文章一大抄,你会抄吗?

2024-12-19 来源:化拓教育网

大学毕业十年后,我第一次熬通宵,竟然是因为写作。

半个月前,因为要写一篇讲书稿,我痛苦折磨了一周的时间,直到deadline那天,一夜没睡终于熬完了初稿。但直到交稿的那一刻我依然忐忑不已:不仅仅是因为写到最后已经意识模糊,更是因为以前没有写过类似的东西,自始至终我对要写成什么样完全没有概念。

交稿后的第三天,当我看到项目组中另一位小伙伴被甲方通过的稿件时,我就知道自己得全部推翻重新返工了——我和人家的稿子立意角度完全相悖,明显是跑偏了方向。但此刻我并没有懊恼崩溃,而是更有信心了。之后的两天内,我重写了17000字的第二稿,顺利通过了甲方的验收。

这可不是小说里为了制造跌宕的效果而故意设置的情节大逆转,如果要说有什么特别之处……也就是在写第二稿的前一天,我刚好看到了这本名为《写作提高一点点》的书:

《写作提高一点点》

随手翻开的那几页,赫然有一个标题叫“模仿,模仿,模仿!”

啥?咱们从一年级学习“看图说话”开始,老师强调最多的一个要求就是“写作文不准抄袭!”怎么……这本号称“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的书却公然大唱反调呢?

模仿可能是你掌握必要技能的最快方式。这里,我并不是在说考试时抄别人的答案或者抄袭他人的文章,我说的是解构。

找一篇你喜欢的文章,或符合你需要的文章,然后逐字逐句的把它分解,弄清楚写作方式。无论是简短的电子邮件、详细的报告还是内容详实的时事信息,如果你能将它们分析透彻, 就能借鉴它们的形式。在你找到固定的模式之后,就可以往里面加入自己的想法和题材了。 

虽然《写作提高一点点》是美国作者玛丽-凯特·麦基的新作,但模仿这个技能咱们中国的老祖宗可是早就用过。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唐朝诗人崔颢的诗作名篇《黄鹤楼》。据传这首曾让诗仙李白钦羡不已,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如今这个典故是否真实早已无从分辨,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却俨然是《黄鹤楼》的翻版: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就不难发现:不仅是在凭吊古今的立意、景情结合的手法,甚至连诗句连缀的方式和遣词用字的结构上,诗仙都是在有意识的模仿崔颢!但这丝毫无损于《登金陵凤凰台》一诗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甚至不少人都认为,这首仿作的诗已经超越了《黄鹤楼》原文!

无独有偶,当年一度沸沸扬扬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圈里圈外》的官司,最终是因“多处情节、语句相同或相似”被判构成剽窃。

一古一今,一扬一抑,难道仅仅是因为唐代没有著作权法、崔颢没有维权意识才产生了这样的差别吗?当然不是!李白的诗模仿的是崔颢“似古非古、似律非律”的形式,是崔颢以情状景、借景写情的特点,景固然有相似,情固然可相通,但同样的架构下彼此表达的情感内容却独一无二,各有千秋;而《梦》和《圈》两部小说,相似度极高的则是情节、语句这样的具体内容。

——简单的说,“模仿”和“抄袭”之间的界限在于:前者是套用了他人的形式、填充上自己的内容,后者不管形式上如何体现,内容是“直接copy别人”这一点肯定没跑!

所以,我们要学习的“掌握必要技能的最快方式”——模仿,要学习的就是“把别人的文章框架拆开来、通过逐字逐句的分解来弄清楚写作方式、发现并借鉴其固定的模式”这样的过程。有了这个写作大框架,再把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填进去,就相对容易很多了。

解构一切。

步骤1,找一篇范例。这篇范例可以是任何你想剖析的文章。

步骤2,归类。通读全文,看看每个句子分别属于什么类别。

步骤3,注意类别的数量。看看你标记出了多少个类别。你要找到你可以模仿的套路。范例中是不是包含三个事实、一个建议和作者的五个结论?它们是以什么顺序出现的?这篇文章是不是一夹杂着引述的趣闻开头,以与之呼应的事实结尾?

所以……我改稿子的第一步,就是把那篇已经通过甲方审核的稿件打印出来——这就是我的“范例”啊!既然人家的讲书稿是符合要求的,我要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稿子,当然就得把这个当标准,对照着一句一句的“解构”!

解构的方法很简单,书中提到的“分别标记每个句子属于什么类别”适用于比较短的内容,如果文章模板比较长、内容较多,也没必要一句一句的分——拿我要写的讲书稿来说,一篇内容下来得有万八千字,粗略按照段落划分也完全没有问题:

范本用的是总分结构,我也先写个总起句;
第二段设置了一个场景,我也来渲染一个画面让读者围观;
第三段举了个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我也把场景从典型向一般推论;
第四段把前面讲到的方法条理化的总结出来,那我也依葫芦画瓢抽象出个步骤一二三……

或许有人会担心,这样“套路”出来的文章,不会千篇一律吗?

当然不会!

首先,别忘了,我们套路的是结构而不是内容。别人的文章是写怎么跟人沟通的,我的文章是写如何育儿的,就是结构一模一样也不会有丝毫违和感;

其次,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解构的思路也不一样。拆书家看到的是what-why-how,学习者看到的是观点-案例-方法,中学生看到的是论点-论证-论据,小学生看到的是总-分-总……视角不同、深度各异,没有不好、只有不同——总有一款适合你!

纸上谈兵有点空,拿个案例试试看马上就有感觉了。比如我们都希望自己说的话可以引起别人的兴趣,但具体怎么做呢?可以按照下面这个套路来模仿一下:

你想跟别人介绍一个生意上的伙伴,你说,我认识一个自己创业的小姑娘,也许有合作的机会,咱们晚上一块吃饭吧——平平淡淡的介绍,别人也许觉得你说的这个人没什么了不起,不想见。但如果你这样说:这个小姑娘原来是一个公司的前台,每个月工资三四千块钱,后来回家创业,卖她们当地特有的软籽石榴,你猜他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这样说是不是就勾起了别人的好奇心?

先把套路解构出来:先说原来是这样的,对应的是“一般般”;然后讲现在的情况,但只说一半,把关键信息变成一个引起别人好奇心的钩子丢出去。这样就用一个对比形成了悬念,不怕听的人不上钩。

如果你刚好要向朋友推荐一款手机,亮点是待机时间长,那就可以这么用:我原来那个手机还不错,不玩游戏的话坚持一天没问题;玩游戏的话掉电就比较厉害——我觉得也挺正常,智能手机都差不多;上个月不是被偷了嘛,就重买了个最新款,用了两天了,游戏照玩微信照刷,你猜我到现在为止充过几次电?

怎么样?就是看出了模仿的痕迹,是不是也完全不影响理解体验?学会了“解构”这个模仿大法,就算你不需要写大部头文章,发邮件、写文案、打广告、甚至跟人聊天,只要找到一篇你喜欢的范本,都可以一“抄”搞定啦!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