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涉县过节习俗大观

2024-12-18 来源:化拓教育网

过节习俗                   

华夏不但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而且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和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其中民俗以其独特的形式,深厚的内涵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并成为华夏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部分。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节日,也是举家团圆的日子,老百姓称为过年或过大年。从古到今人们对过春节尤为重视,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离家多远,只要条件允许,都要尽可能地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大多地方都流行大年三十吃团圆饭的习俗。由于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比较隆重,所以,从腊月二十三便开始营造大年的气氛,按日程置办东西,准备过年。

二十三,神上天”。到二十三这天,各路神仙都要到天上汇报一年中各家各户的生活情况。 “灶王爷”是管后勤的官儿,主管户口和粮食方面的民生问题,上天庭后,他要汇报这家有没有添丁加口,该得多少食禄,这家是否有浪费粮食、虐待老人、伤天害理的行为。所以二十三这天,村民都要给灶王爷上芝麻糖给与贿赂,要灶王爷 “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或干脆让他们闭口无言,于是也有“二十三,糖锅儿粘”的说法。神仙尚且如此,人间的礼尚往来也就见怪不怪了。当然,这天的重中之重还是数人口,住娘家的新媳妇也要在这日之前赶回婆家,生怕灶王爷数人口时有所遗漏。

        “二十四,扫房子”,由于整天忙于生计,平时的卫生行为比较简单,就是对地面,或厨房的锅台做粗略的清洁。但二十四扫房子却是大行动;把家里的家具和各种东西全都搬出去,把房中的各个角落打扫得一尘不染,然后安置家具,再仔细清洁家具上的灰尘。

        “二十五,磨豆腐”。豆腐是老百姓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不但细软爽口,而且营养丰富,但制作流程却非常复杂。所以,每家每户在平时吃豆腐时,都从专门从事做豆腐的作坊或换或买。过年时用量较大,在六、七十年代,老百姓都要亲力亲为,好好地做上一锅豆腐,于是“二十五,磨豆腐”,便成了一个特定的日子和行动。

    “二十六,去割肉”。改革开放前,村民们生活水平比较落后,稍微富裕的人家在时礼寒节还能吃顿肉食改善改善。一般的庄户人家,一年四季都不见荤腥儿,只有在过大年这么隆重的节日才舍得割点肉。于是割肉在老百姓心中那就是个壮举。所以把割肉当做一个特殊的日子隆重地编上了过大年的日程。

  “二十七,去赶集”。赶集主要是置办年货,包括给孩子们买新衣裳和过年用的细小用品等。有歌谣曰;二十七花集到,女买脂粉男买炮...

“二十八,把面发”。蒸各种馒头,还要支起油锅,炸一些糖糕、小麻汤、丸子之类的油货。

二十九,花花柳”。在村里,一般在二十九这一天就要挂上灯笼、贴上春联;有文化的人家按自己的理想、意愿,自编一些或吉祥、或励志的语句;自己写不了的就到大队或学校找人写。每年到写春联的时候,大队都专门找几个毛笔字写得好的人给老百姓写春联。

    年三十又叫“除夕”,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在这一天,都要大扫除、准备年夜饭和初一清早的饺子。也是大团圆的日子,有父母的儿女都要到老人家里会餐,去时给老人带上烟、酒、花生、糖果之类的东西,没有父母的也要去自己的老家长或长辈那里,图个热闹喜庆。电视普及后,看春晚成了除夕夜的一项主要内容。等零点钟声敲响,准时燃放鞭炮,称为“接岁”,迎接新的一年。放完鞭炮,点上香,给家里的各个神位摆上供品。

“初一”还要早起,每人吃个糖块儿,叫“初一早上吃块糖,一年比一年过得强”。然后煮饺子,吃饭前先给父母拜年。饭后,再给本家的叔叔、伯伯们磕头,俗称“拜节”。长辈们早准备好了烟酒、糖果以及“压岁钱”,给前来拜年的大人、孩子分别发放。初二拜舅舅、初三拜岳父(母),初四拜姨姑……如家里有过丧事的,称为“服孝”,拜节的日子往后推迟一天。初五,俗称“破五”,表示年已过完。这一天停止一切拜年活动,亲戚多的初六再行礼拜……

    初十,村民们叫“十不动”,是给老鼠娶亲的日子。过去,在这天晚上,人们要在老鼠经常活动的地方,如盛粮食的缸后边,点上小蜡烛,祝贺老鼠的花烛之喜,还从地上放个“升子”,据说能收到老鼠回赠的“喜麻糖”。

正月十五,旧称“上元节”、“祭神日”,现叫“元宵节”。村里从十三开始各种祭神活动,数请山神最为隆重;因为山神庙建在“拉麦峧”,离村较远,天不亮就聚齐各个社火、赛戏和善男信女,抬上轿子,一路敲锣打鼓、火鞭炮仗,迎接山神回村。元宵节从十四到十六,虽说只有三天,但过节的气氛比过大年有过而无不及,有各种各样的社火表演: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赛戏、九曲黄河,以及燃放烟火等。燃放烟火以老爷庙(关羽)的烟火最盛;每年正月十三,善男信女及村民们捐款置办烟火,十三晚上开始燃放;鞭炮声声、不绝于耳;一个个礼花冲天而起、火树银花。

        正月十六,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一天,早几年还有“烤风道”的习俗;孩子们寻遍犄角旮旯,把旧扫帚、破粪梢、倒灌的、等废旧物打措到一块儿点燃,烧烤一些小馍馍之类的食物,大人孩子分着吃,说“不干不净,吃了不生杂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卫生习惯的改变,这个习俗渐渐绝迹。

“二月二,龙抬头”。据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鼓励百姓耕种粮食,于是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的民谣。另一种说法;二月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种的时节,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润。因为在传说中,龙是主管降雨的神物,故有“龙不抬头不下雨”的说法。二月二,龙抬头也正是老百姓企盼风调雨顺的心理。因此还有“二月二,雨水流,圪焉小饼搭墙头” 的民谣。二月二,弹音还有吃茶面的习俗;就是把玉米面在铁锅里翻炒后,做汤时,泡进汤锅里适量,称为茶面汤,并有“二月二,喝顿茶,金子、银子往家爬”的古语。另外,二月二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各种虫物开始苏醒、活动;为了避免孩子大人不被蝎子、毒蛇伤害,有的人家燃烧干萝卜尾巴,说是在烧蝎子钩。显然,这种做法缺乏科学依据,但有些民俗不过是表现老百姓的一种意愿而已。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祭祖节”、“寒食节”。弹音村的村民们认为;清明节是阴间更换衣物的季节。于是在80年代前,祭祖时以烧“表里”为主,就是用五色纸割成小方块儿叠在一起,作为衣物的布料。80年代后,商贩们标新立异,祭祖的东西品种齐全,衣裳、财物应有尽有。纸钱也是祭祖时必烧的东西;过去的纸钱有专门的制作工具;把白纸割成二十厘米见方的方块儿,用工具在纸上钉作铜钱的印迹,称作钉纸钱。鬼票也有专用的印制工具。如今,印刷技术十分发达,鬼票也随着人民币的版面设计而改变,只是面额比较随意,从十元、百元、到几百万的,随心所欲。当地村民还有一种说法;清明节是阴阳两界划分开来的季节,应各就各位;故有“一过清明,阴阳两分,是神入庙,是鬼入坟”的说词。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进入五月,气温逐渐升高,由于过去医疗水平比较低,老百姓端午节在门上插艾草或悬挂大蒜等物驱瘟、避邪。在夜里,趁孩子熟睡时,给孩子手上、脚上、脖子上系五色丝线,取“五花大绑”把孩子长久地留在身边之意,也称绑“花花线儿”。

七月十五,是一个内容比较复杂的节日,有的地方称为鬼节,跟清明一样祭祀祖先;又称“中元节”、“ 孟兰节”。在弹音和附近各村没有祭祖的活动,却有抡火炭的习俗;用铁丝做成网笼,把点燃的木炭放入,用长绳系牢,用力抡转,火借风势,风趁火威,红红的火炭在风的作用下,俞燃俞旺,甚是好看,也有爱动的孩子不知疲倦地跑到村附近的山丘上摆“花花色儿”,即用蘸了油的纸捻或玉米棒等可燃物在斜坡上摆出字形,村里的人们一边饶有兴趣地看着,一边猜着可能摆出什么字来。80年代后,这种习俗,逐渐灭迹。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称之为“团圆节”。“中秋节,月儿明,家家户户吃月饼”。吃月饼、送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内容。据说中秋节跟端午节同出一源;五月初五杀鞑子失败后,鞑子对老百姓的欺榨更加变本加厉,民怨沸沸。元朝的统治在中国的土地上早已是风雨飘摇。义军军师刘伯温见元鞑子已失去民心,便心生一计;用送月饼的方法传递信息,在八月十五那天,全民联动,诛杀鞑子。元鞑子是蒙古人,不认识汉文,于是被杀了个措手不及。为了纪念这个胜利的日子,送月饼的习俗便一代接一代地传了下来。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中秋节的内容也随着增添了全新的含义;到八月十五这天,在院里摆上各种水果、月饼,等月亮上来,各人对着“明奶奶”许愿,以求团圆、吉祥。据说心诚则灵,“明奶奶”会帮你完成心愿的。

十月一。即农历十月初一,是个特殊的日子。在阴历中有三大鬼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十月一和清明节一样,为民间祭祖的日子。和清明相反的是,天气渐渐变冷,人们要为逝去的亲人们送上御寒的衣裳。

冬至。在冬至这一天,要为家里的牲口过生日,在涉县境内较为普遍。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牲口是交通与农耕的主要依靠。出于对付出辛勤劳动的牲口的奖励和犒劳,给牲口们也改善改善伙食;“打一千,骂一万,冬至吃顿手擀面”。如今,牲口早已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这些习俗不过是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罢了。入冬后,日短夜长,冬至这天白日短到极限。冬至以后,白天会慢慢变长,有“一天长一线,十天长一箭”民谚。

腊月初一,即农历十二月初一,古有咬灾的习俗。

腊月初一当天,要吃爆米花、炒瓜子、炒花生、炒黄豆、烧鸡蛋等食物,这项活动村民们称为咬灾。据说这样就能祛除百病、消灾辟邪。村民们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

        腊月初八,本地人叫“腊八日”。这天清晨,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腊八粥,顾名思义,是小米配以小豆、花生、红枣…….之类的八种杂粮。粥做好后,先盛一点,放在房顶,说是专供麻雀享用的。传说本地原本没有米,有个麻雀在外地采食时,一只蚂蚁从石缝中拖出一粒谷子,正准备稍作休息,运回窝里,麻雀从天而降,抢走了那粒谷子;麻雀把谷子衔到内地做种,才有了今天的小米。于是,当谷子成熟时,一群群的麻雀理直气壮地到谷地里采食,一队队蚂蚁大张旗鼓地往窝里搬运,据说麻雀和蚂蚁当时就立有这样的协议。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