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18.11.15,早上8.35,补记录1114。
昨日写文章
昨晚想想一定要把教学案例写下来了,所以洗完澡,马不停蹄地开始写,在写理论部分的时候,有点艰难,一开始找不到怎么高大上的话和理论来支撑,重新翻看之前学习的书本、论文里的东西,慢慢串起了自己的思路,结合最近自己尝试的,然后很顺利地完成了3000字的教学案例。
这里突然有几点感悟
1.用输出倒逼的输入,才是有质量的。
这两天在听《认知颠覆》这本书,讲到知识需要挑战,只有挑战学习的东西,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每次考试都是我们学习最有成就感的,比如高考,经历高考以后的我们达到智商巅峰,然后又退化了,所以没有了压力的束缚,学习就变得低效而无意义。
因此,用写案例的方式倒逼自己去改去试去学,在课堂实践,才最有意义啦!
2.理论基础的积累是非常有必要的。
之前在帮刘老师看科研汇编,萌生了每天看一篇论文的想法,虽然没有坚持每天看,但是也看了几篇,加上持续在看的《静悄悄的革命》《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STEM 教学设计》《小学探究性课程学习设计》等书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改变了我对课堂的看法,让我在设计课程时,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所以,书还是要持续看的,并且尝试去做读书的分享(这个一直在想,还没去做…)
3.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内容充实的有力支撑。
理论一定是结合实际的,所以书上看到的,我会尝试在课堂做尝试,一节课试6遍,每一次课后都做调整个反思,完成后会发现最后一次完全颠覆第一次的设计,也会更清晰的找到教学目标,牵出这条主线来。
昨日讨论设计
昨晚和朱讨论设计,本来也有点懵,但是当给我看到她给我的参考后,一下子恍然大悟,不就是系列课程吗。虽然综合实践课程被抬高了很多,被神话了。但回到本土的课程,就是一个探究课的系列课程,从主题确定、到支线的学习,用多样化的形式去包装。
所以,主题和目标是首选需要确认下来的,然后根据主题展开不同内容,再通过内容找到合适的上课形式,尽量不重复,就可以做完一个设计,作为综合实践课程或者作为校本的大型活动,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