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漫漫,初心莫忘
暑期招聘会上,我通过了一家中医馆的暑期学生招聘,于2017年7月24日开始,和4个小伙伴一道,在医馆展开了为期25天的见习历程。
(一)
大概前8天的时间里,我们被安排在大堂抓药。第一天走到药柜前面的时候,我内心是怀着近乎虔诚的仰望:几年前的我,最多只是站在柜台前等着执药的人,万万没想到有一天我会走到柜台后面去。那一刻内心只剩下感动。
医生开药后,开始抓药了。一开始对中药的位置完全陌生,每看到一味药材就要去看一眼检索表,再看到店里其他对中药位置烂熟于心的大佬们,内心是很羞愧的,因为感觉自己的不熟练增加了病人的等待时间,于是很多时候,就直接问老员工们是在哪个位置。老员工们人都很好,面对我们这群菜鸟的多次询问,从未表现出不耐烦,有时看到我们对着药柜茫然的神色,还会主动开口相询想找哪味药。在这样和善的氛围里,几天下来,我也没有了一开始的拘谨,慢慢地有了融入的感觉。
不过一开始就很让我心动的,非厨房娟姐的手艺莫属了。我们中午是轮班去吃饭的,站了一个上午之后,娟姐的午餐就是对我们心灵的最大慰藉了,好吃又注重荤素搭配的午餐无疑是回血的良剂。
还是先说说怎么抓药吧。
抓药的流程如下——到前台处拿单,接着抓药,抓药完毕就喊审单员审单,审单员确认无误后签字,跟着我们也签下自己的名字,再是喊客人拿药,最后是叮嘱客人熬药事项,比如说熬多久,哪些药要先煎,哪些药要后下等等,有时还要告诉客人一些服药禁忌,比如说藿香不得和头孢类药物同用。总之是慎之又慎,每当客人问到我们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都会让大佬们代为解答,不敢轻易给出答案。
此外,一开始让我觉得比较头疼的,就是语言了。草延龄无论店员还是客人,基本都说白话,对于我这个白话方面十窍只通了九窍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想想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周围的人聊天时还说着你基本听不懂的话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吧。好在我的小伙伴梁凉凉不厌其烦地教导我这个粤语白痴,忍受着我诡异的发音,总算让我的白话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此真的要对她提出表扬和感谢。
(二)
后几天随着工作次数的增加,我们也越发熟练,颇有渐入佳境之感。这时我们便迎来了第二次安排——每2人一组,每隔1天跟着z医生听诊。
z医生年纪很轻,不同于我想象中的老中医,但是对看病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第一次踏进他办公室时,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办公室的四面墙上,挂满了锦旗,内容都是夸赞他仁心仁术的。锦旗的红,不是鲜艳的大红,而是有一点暗沉的深红色,让人感觉很厚重。在这样的氛围里,人也会不自觉地严肃起来。
后来听z医生说,他办公室的锦旗都是癌症病人送的,里面有很多人都是直接被医院判了死刑,但却在曾医生的治疗下,提高了生活质量,度过了又一个甚至更多春秋。
第一天去听诊的时候,九点半,z医生走进了办公室,我和我的小伙伴凉凉向他道了早安,之后就正式开始了听诊。时至今日,我已经不太记得我那天见到的第一个病人是怎样的症状了,但我的笔记清楚地告诉我,第一个病人是个上呼吸道感染,发烧四天的小孩。那天早上我和我的小伙伴一笔一划记得特别认真,记录了很多个病人的症状。没想到后面z医生和我们说:“不用记,记是没用的,最重要的是思考,你们下次来要带着问题来听诊,这样才会有收获。要注意听问诊思路。”之后就给我们布置了“课后作业”,说下次听诊要抽查。
如此几次,我好像又找回了上大学之前的感觉,上课前简单翻一下课本,看一下大概内容,上课的时候就认真听,听到什么地方不明白了或者有疑问了,就在下课的时候问老师。那个时候的我,内心没有权威,有的只是看待知识的平常心,所以才会提出质疑。可是上了大学之后,不知是因为认真程度下降还是怎样,我已经几乎不问老师问题了。但是在跟z医生听诊的时候,我似乎又拥有了提问的能力。
听诊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类型的病人,他们活生生地就在我眼前,有温度,有声音,不再是上课时静态的文字和图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得了肺癌的病人,他1975年得病,到现在已经做过12次化疗,z医生没有接诊他,z医生说过不接做过化疗的病人。被拒诊的时候,他的表情没有很大变化,什么话都没有说,他的老伴反而跟医生说了好几次尽管开药。当时我内心很酸楚,我看着这个病人,肺癌让他整个人都很消瘦,胸骨十分突出,他的表情十分安宁,没有被拒诊的激愤,也不是很有生机,有的似乎是麻木,因为麻木所以平静。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惧。这个病人是数着过生命的倒计时的,我们都知道自己终有一死,但是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而他不同,他是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死神的脚步,就等着镰刀挥下,这种等死的感觉让人分外沉重,也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病人来来去去,给我的冲击与日俱增。我内心日渐清晰,我将来的方向还有要好好努力的决心。
(三)
听诊一段时间后,我们下午又多了一个任务,就是做药丸。山哥给我们定了个任务——做五仁丸。于是我们这群菜鸟就开始自己分工查资料,网上查不到的就跑到图书馆去找。最后,我们决定按照古方的比例进行制作。原材料都到了之后,就正式开始。先是把五仁丸的原料五仁——桃仁,杏仁,郁李仁,柏子仁,松子仁暴晒几天,晒干后再进行打粉。因为五仁的油性较大,所以没有办法打成细粉,我们也要选取一种粘合剂以让粉末成丸。最终,我们选择了蜜制,因为水丸的制作工艺更为复杂。蜜制最重要的步骤就是炼蜜,而炼蜜的关键就是火候,炼五仁丸需要的蜜是嫩蜜,大火烧开后,再用105摄氏度-115摄氏度的火持续加热可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第一次炼蜜的时候,我直接将嫩蜜炼成了老蜜,色泽呈红棕,粘性很强。到第二次我留了个心眼,待蜜的颜色变得金黄就开始试验。这里就要提到检验炼蜜成功与否的方法了,就是滴水成珠——用筷子沾一沾蜜,让它自然滴落到冷水里,如果凝固成形没有散开就说明炼制成功了。炼到第二次终于有较好的成品。
炼完蜜后,就趁热搓药丸了。先像和面一样,接着捻出其中一部分,揉搓成丸。平均每颗9克。每做完一批,我们5个人都要试吃。前后做了3次,第一次是将药粉倒到蜜里,我们觉得太黏,于是又将药丸在药粉里滚了一圈,没想到味道特别苦。后来琢磨了一下,觉得应该是桃仁和杏仁惹的祸,因为这两种仁很苦。一开始冰姐她们觉得古方中陈皮的比例有点高(83:120),听从她们的建议陈皮只放了80g,每颗9g。第二次的制作过程我有点忘记。到了第三次改变了一下比例,全部按照古方来,但因为第一次药丸太大,吃起来比较辛苦,我们就改成每颗3g。这一次好味了很多。每次药丸做出的时候,我们都会让店员也一起试吃。
第一次做的时候没有太大信心,都比较怀疑药丸的效果,但没想到小风姐吃完后隔天跟我们反馈确实有效果。我们都觉得很开心,顿时有了继续制药“危害人间”的信心。
(四)
除了店里的工作外,医馆在生活方面同样也很精彩。
我记得山哥至少约过我们两次去打羽毛球,但是都被我们无情地拒绝了哈哈哈,今后有机会再一起打吧。芸姐也挺关心我们的夜生活,说趁着现在有空多去浪,好时光是一去不返的。
有一次山哥带我们去超市购物,本来是想带我们去广州中药市场买药材的,没想到我们那天晚上买了电影票,就临时取消了这个计划,把零食送给我们。还有一次我和一个小伙伴请假说第二天要去吃早茶和看电影,没想到另一个人第二天也要请假。山哥说不能扫了我们的兴,就统统都准假了——因为原本是说只能两两分组请假。
购物隔夜芸姐请我们去喝夜茶,这一餐我们聊了很多东西,有关于学习,也有关于做人。芸姐跟我们说了草延龄一贯秉持的理念(也不知道我概括得对不对),在自己力所能及得范围内,最大程度地传播中医知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涛哥还跟我们介绍了一些中医典籍,说中医起源是《易经》和《黄帝内经》,一定要对《黄帝内经》熟读。然后还推荐了一本《东医宝鉴》。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芸姐说的一句话,无论何时,最紧要的基本是立身要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医馆的日子虽然不长,但是芸姐,山哥,以及其他老员工对我们的照顾都很让人感动,他们当中有些人没有只满足于自己的现状,而是真真正正地活到老学到老——上班空余时间仍坚持看中药学相关书籍。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医路漫漫,希望我也能一直走下去,不忘初心,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