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书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2016-06)

2024-12-18 来源:化拓教育网

吴晓波,财经记者,一个勤奋且高产的作家,仅2015年在他的公众号里就码字20多万。最初知道他,是因为他的《大败局I》一书。百度百科说:这书出版后的6年重印28次,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图书"之一。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大败局I》书中所描绘那激荡人心的10年,正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从高中到初入职场);而书中那些企业从繁华到幻灭的过程,也正是我重返学堂MBA研讨课上的经常出现的内容。

此后又读过他写的《激荡30年》,这本书的下卷(1993-2008)正是我大学毕业初入职场,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兜兜转转了一圈,又重校园读书任教。因为熟悉格外亲切,与其说是在读他的书,不如说是借由他的书回顾自己当年职场的经济商业环境背景。这些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他的作品问世,虽然没有全读过,但也一直关注着。

本月初,在一个人去青岛出差的路上,闲来无聊,在手机当当读书APP里乱翻,本想找本小说打发时光,一眼瞟到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像是见到了熟悉的老朋友,便点进去瞧瞧,结果一下子就被他的标题“导论研究中国的方法 崛起或崩溃,是一个问题”吸引住了,读了两页竟然放不下来。于是就在4天出差的间隙中,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两千七百年前的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改制变法写起,一直写到1978年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将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历史上十数次的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并将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变革成败放在他创建的理论框架(四大利益集团格局图,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有产阶级)中进行分析,给大家一个新视角去看现在的各种变革。作者在书的一开篇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究竟是中国的规律还是世界的规律?如果只是中国的规律,那么这个背后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然后作者通过对历代政治经济变革过程中,四大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揭示出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经济改革的“魔咒”:一开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内乱,一内乱就闭关,一闭关就落后,一落后再开放,循环往复,无休无止。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边读边特别想顺着他的思路了解这个“魔咒”从历史角度来看究竟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当今的改革又如何突破这个“魔咒”。然而,作者在书的最后并没有给出他的最终解,只是指出了目前政治经济改革的困境在于:在长期的大一统制度之下,中国社会各阶层均有自己的毛病,其中最严重者,是四大意识的缺乏:

地方缺乏自治意识、政府与民间缺乏契约意识、知识分子缺乏独立意识、企业家阶层缺乏阶层意识。

中国未来能否有大进步,实取决于此四大意识的唤醒。

同时,他又描绘了四股前所未见的新势力: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和自由知识分子。作者认为:这新的四股力量对维持中央集权的四大基本制度构成了挑战,以“自上而下的控制”为特征的治理模式面临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改造,而其博弈的过程将贯穿整个中国改革的全历程。并且在上述两个结论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没有一个国家的变革是对历史的亦步亦趋,中国亦不例外。所以,没有人能够清晰地告诉我们,二十年后的中国将是一个怎样的模样。对“大国崛起”的高调欢呼,以及对中国崩溃的悲观预言,其实都很难构成历史的全部。

读完这本书,对我而言有两个收获:一是理论界对于经济改革的分析,一般是通过理论或统计分析,而本书是回归到历史,从历代经济变革中探研得失,寻找规律与逻辑,让我有了一个观察政治经济生活的新视角;二是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对于每一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读读这一领域的发展史很重要。每个知识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学习,先回归到历史,再上升至哲学,也是人类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规律吧。

书读至此,我仿佛也从5月份那一连串事件后所带来的悲观与焦虑情绪中解脱出来。清醒、客观地看待世界,还需要更多、更广泛的阅读。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