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2024-08-23 来源:化拓教育网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econd_che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将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强调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全面落实探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高中语文新教材实施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探究能力 能力培养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并指出:“阅读与鉴赏”中学生应“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教学建议》中主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教学这一崭新理念。

一、探究的概念界定与特点分析

语文新课程中的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探究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从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探究源于问题;第二,探究源于一定的观念和假设指导下的研究活动;第三,探究需遵循一定的程序;第四,探究需采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第五,探究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性;第六,探究既重过程也重结果。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笔者认为,要将探究引入语文课程中来,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基本环节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课堂具备跟探究相似的“硬件结构”,但更为重要的`是课堂的“软件结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自始至终将探究的理念深植心中,尤其是教师,在把学生学习创造欲望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更应该高瞻远瞩,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荷塘月色》中,第4~6节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很快将学生思维集中到课文主题上。二是设置反问。反问是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笔者就设置这么一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去见秦伯而不去见晋侯?学生很容易就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出郑国得罪的只是晋国,而不是秦伯,相对来说说服秦伯要比晋侯容易多了。三是平等式教学。平等式的对话教学把教师与学生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为学生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勇气提供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要求教师回答。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课文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师生角色互换,平等磋商,对课文疑问之处进行探讨,达到解惑的目的。

2.重视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与探究中应鼓励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不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一个角度透视,必然所见有限,而且这条路走惯了,也丧失了另辟蹊径的勇气。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不妨做多维透视,既见花,又见刺;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认识会随之走向个性化,走向深刻。如分析《项链》一文,许多同学根据提示,认为“文章批判了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玛蒂尔德遭到享乐主义的惩罚”,“结尾打击了她的虚荣心,加深了讽刺意味……”但从人性论的角度看,美丽的玛蒂尔德梦想有精美的饰品,过上优裕的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应去指责她,相反她为还项链不惜以十年青春为代价,她的诚实品德令人敬佩,她的意外遭遇令人同情。从发展论的角度看,生活改变了个人,人物性格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并走向深刻。偶然事件改变了她,也重塑了她,作者对此进行了生活化的描写而非概念化的描写。

3.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语文资源,为教学问题的提出创设探究的情境,从而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一般含下列步骤:①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②根据大纲确定教学目标;③理清教学思路及策略,精心将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中;④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评价,不断总结,不断改革,精益求精。

4.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游。采用变式教学,变换题型,使多题重组,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素质。

5.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提倡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旧框框(指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本本中走出来,敢于否定,敢于提问,敢于超越,敢于创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如《花未眠》一文,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了一盆自然栽种的花和一盆插花,激发他们美的欣赏潜力。然后,笔者让学生到教室外去寻找引发他们美的触发点,并写出自己对美的感受。结果,从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一片枯叶也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

教师要改变教学手段,如用多媒体动态模拟,组织一些有激烈竟争的趣味游戏和智力比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课外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参考文献:

[1]吴蔚萍.“皮亚杰式提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大参考,,(7):80-83.

[2]刘建军.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甘肃:甘肃教育,2006,(7):25-26.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54-67.

篇2: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高探究能力必须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缺乏积极思考、敢于探索、善于质疑的品质。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使学生由对原有知识的不满足,而不断产生探究的愿望,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和问题,不断提高质疑能力。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究迹象,都是好事情。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深入探究。讨论能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从而促进质疑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学生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勤于质疑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如下提问表:

1、一个问题解完后可问: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这种解法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2、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过程问一问:解法有根据吗?根据什么?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原因何在?3、对于书上的解法问一问:这种解法是怎样提出来的?4、证题之后,进一步问:有无其他解法?5、在学习基本概念、定义时,问:概念、定义怎样引入?这种定义合理吗?能否换一种方式?6、在学习定理、公式时可问:定理和公式是怎样提出和发现的?其证明是如何发现的?证明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保留结论不变,条件能否减弱?条件不变结论能否推广?

三、改进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善于质疑

应该承认,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结构,采取不同的教学法。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激发兴趣、激起动机,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初中数学第三册(浙江版)“11.10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设计。

[问题]现有一专块长为30m,宽为20m的长方形场地,为了绿化环境,准备在其上修筑一些路,其余作为花坛。

(1)请你设计一个图案(设计要求:所有道路的宽度要一样)

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

(2)展示设计图案,探讨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数量关系。

(3)选方案一(解决课本例1)

若要求花坛的面积为504m2,那么道路的宽为多少?

学生:讨论、解答,得出结果。

(4)师生继续探究其他方案中的数量关系。

本例中,随着实际问题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学生的质疑欲望悄然而生。 2、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质疑能力。

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组成数学知识的整体,定理、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及证明,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例如:“根与系数关系”的教学中,设计如下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类比、归纳、猜想探求公式。

在本例的教学中,不是将公式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3、在例题、习题的教学中,通过类比、引申、推广、变式,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材中许多重要的例题和习题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蕴含着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对于这类问题,通过类比、引用、推广、变式、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既能有效地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课本例、习题是“问题”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对例、习题进行变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大胆猜想、积极探求、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质疑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践,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带动学业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篇3: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我在教学中对进行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异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起求知欲,展开积极思维,去“发现”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常见的盐”时,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物质所属种类,在物质中我设计了纯碱,从名字上看是碱,那么它是不是碱呢?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新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感到诧异,为什么叫碱不是碱呢?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碱和盐的定义,结合纯碱的结构特点分析,学生积极思维、讨论很快掌握了新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重“探索”、重“过程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重“探索”,重“过程教学”,设计探索性的实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例如: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本上的两个实验,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的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的结论不符。学生很迷惑,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很快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进一步启发学生,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学生讨论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再由学生演示,当两者反应后气球鼓起质量不变,学生非常兴奋,以探究的形式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自然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实施创新评价,激励创新精神

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我觉得一个正确的、创新的`评价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我们都要积极、正确地评价他们的创新活动,对他们的创新加以肯定、表扬、鼓励,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爱创新、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实际课题。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尝试,有待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篇4:浅谈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浅谈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技校生学习立体几何重点应放在培养综合能力,即观察能力、作图能力和想象能力上。因为观察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基础,作图是学好立体几何的保证,想象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

关键词:立体几何教学;能力培养

技校立体几何课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立体几何课难教,学生不爱听,考试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多种,如初中平面几何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好;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等等。如何上好立体几何课?笔者认为,针对技校生的特点,重点不要放在几何的运算技巧而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观察能力、作图能力和想象能力上。使学生真正做到会看、会画、会想,逐步形成新的心理习惯,使思维上升到自觉的水平。会看主要是让学生排除干扰,形成习惯,掌握看立体图的规律;会画主要是掌握画立体图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形成心理适应能力,并善于构图;会想就是指会在三维空间想象,突出想的范围、想的方法和规律,善于把实物转化为几何模型,掌握立体几何的思维规律。

观察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基础

观察是发展数学表象思维的前提,而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即人在思想中形成的事物的印象,例如在知觉金字塔、帐蓬、铅垂体的形象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般的锥体的感觉就是表象。更具体地说,构成锥体的那些面、线在人脑的表征,就是一种数学表象。比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一谈到“二面角”就能唤起主体头脑中河流大坝或平缓的山坡;一讲到斜线、射影,就会想起家乡田野中的电线杆。学生的表象思维的形成有一个逐步产生、发展的自我建构空间概念的过程。从学习一开始,学生就会努力通过自身观察建构表象。随着学习的深入,通过对表象进行加工、调整、积累、补充、修改、提炼,最后真正建构起完整准确的表象,即通过原有的表象对新表象的同化、顺应,达到认知结构的平衡,取得良好的图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对现实事物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对图形形成正确的表象,抓住图形的形成特征与几何结构、个别不同的各种表象,从而建立起学生自已的空间观念。对于技校学生而言,由于许多专业课要求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对零部件有直观的了解。所以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哪些是两个平行平面,它们具有哪些特点,说明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教室中墙面位置的观察看到:(1)两个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因为如果有一个公共点它们就相交。)(2)一个平面的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天花板上的任一条直线与地面平行,不然两个平面就有公共点了,就相交了。)(3)左右的墙与前面的墙相交,得到的两条交线是平行的。(在教师的启发下也很快得到证明。)(4)教室内能否找到两条异面或平行的直线?(天花板墙面交线及地面与墙面的交线,墙面与墙面的交线中能够寻找出空间两条异面、平行、垂直、相交的直线。)(5)通过书本显示二面角的特点。

当然,除了借助周围实物来进行观察引导,还可以通过制作模型进行观察、分析,然后抽象概括出准确的概念。比如在三垂线教学中,做一个简单的模型,将一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放在平面内,而另一条直角边移动成平面的斜线,让学生观察模型,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垂线定理。直观教具的使用,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知识,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授课中,由于班内学生人数多,用直观教具很难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模型的整体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立体几何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观察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观察是作图、类比、想象的基础,通过观察实物、模型能加强对空间图形的直观了解,对作图、演算极为有益。但要注意的是,观察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明存在相应概念的原委以及它的基本形状,重要的是借此分析、概括出准确的概念。比如黑板代表平面,但要理解平面的“无限延展性”。

作图是学好立体几何的保证

掌握立体图形的作图方法,对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如求体积和表面积、解析几何、微积分以及专业课制图的学习。技校生立体几何掌握不好的一个很大因素是空间图形不会做或作不准,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所占的`篇幅不大,主要介绍了水平放置的平面直观图画法,然而一旦叫学生真的去画三个平面相交图,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学生作图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画图特殊化。例如:两条异面直线画成如图1所示,直线与平面相交画成如图2所示。(2)画出图形不直观,虚线、实线画不清楚。特别是在画几个平面相交时。(3)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混淆,把空间图形画成平面图形。例如水平位置内的直角三角形、正三角形、圆都画成正面图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平面图形”影响太深,没有很好地区别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不同;观察不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针对此种现象,教师要多示范、多练习,在学习立体几何初期,在课堂上可做一定量的画图练习,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迅速掌握画图方法。在画比较复杂的直观图之前,应根据文字叙述或模型进行一定的空间想象,构想出一幅直观图来,先画个草图,以确定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再从图中判别各元素的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分清哪些是可见的轮廓线,哪些不可见;然后再动手正式画直观图。画图的顺序应是由前到后、由明到暗、先实后虚。为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正多面体图形,在教科书上大多是正面与反面对称的图形,容易看懂,容易画出,不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画,先画正四面体、正六面体然后尝试画正十二面体。 作图并不是单纯地将空间图形在平面上显示,有时需要结合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学生如果对这方面知识掌握不牢,遇到此类作图题时会感到“束手无策”,不知从哪着手,不会想也不会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计算机上制作模型。这种做法可以加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内外练习的质量。立体几何的作图,着重于逻辑上的叙述,并不在于真实作图。教师在计算机上边讲解边作图,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画图能力,学生不会被课本上的所谓标准图所束缚。

值得注意的是,立体几何中的图形只能画出几何体的直观图,它虽有立体感,却不能完全真实地表现相应的几何体,所以不能像平面几何中的图形那样给人以有效的直观启发,借助图形去探索解(证)题就比较困难。学生不能从直观图直接看出有关相等线段与等角,往往习惯于从图形中“直观地”看到某些线段或角的“不等”而拒绝承认它们相等的事实。为此,要结合观察实物模型来识别、分析立体图形中各种元素。

想象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

空间想象能力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思考的能力。要正确地把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反映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并通过对几何图形的分析和研究,理解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的特征。学习立体几何想象与思考是不可缺少的,当我们观察周围空间形象时,自然会去类比、想象这些空间现象有什么特征、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例如,我们通过观察教室中线、面各种位置关系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1)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没有公共点就是平行,而平行就没有公共点。这两句话对吗?为什么?这里突出直线与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才平行,而异面直线没有公共点,但不在同一平面内。(2)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有一个公共点就相交,相交就有一个公共点。这两句话对吗?为什么?这里突出平面与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就相交,且相交于过这点的一条直线,并指出公共点、公共直线的双重性,以及交点交线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3)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有两个公共点?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这时两条直线重合,直线在平面内,平面与平面就相交于过两点的定直线。(4)如果平面与平面有三个公共点时位置关系如何?这里突出相交与重合两种情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的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引出联想问题。

另外,立体几何许多问题可以归结为平面问题来解决。对于角的概念,我们要弄清平面上的角的定义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在角、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它们都可以转为平面上的角来计算。对于“二面角”的定义,为什么这样定义?如何作“二面角”?这些都需要学生去思考和想象。

平面几何的许多结论也可类推到空间去。从平面几何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类推出空间两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再类推出空间两平面的相互关系。又从平行四边形类推平行六面体,从多边形类推出多面体,从圆类推出球,等等。要学好立体几何,上述种种问题和思路都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索和想象,才能领会它的真谛。

“看、画、想”是培养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的能力,但却不是孤立的,而是同一过程的共同行为。只有观察透了,才能对作图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空间图形,才能正确分析、思考、想象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演绎和计算各种空间度量。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技校生而言,提高观察能力、作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

篇5: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一、培养实验兴趣,自觉观察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化学学习方法不熟悉,观察能力尚待开发,因此,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明确学习动机的一种动力。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地、敏捷地、精确地进行观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只有自觉、积极、主动观察,才能获取正确的实验现象,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能力,进而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例如,初中化学《绪言》教学中,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

从镁带燃烧实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燃烧前镁带色态,燃烧后生成物色态,燃烧时的现象等,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给学生指明了正确的观察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讨论、补充,最后教师总结。课后让学生在家里做蜡烛燃烧实验,观察现象,这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观察,使学生兴趣不断激发,观察能力逐步提高。

二、规范操作,指导观察

无论是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教师和学生的操作都要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正确操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观察现象准确。尤其演示实验,它同时具有直观性、示范性、启发性、教育性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精心设计演示实验,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正确演示,并将演示、讲解与引导学生观察结合起来,使演示实验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明确目的,集中观察

观察是人类知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它是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感官主动摄取感知材料的活动。观察目的越明确,定向观察越集中,N,J感知的现象越明显,思维活动就越积极。在实验中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内容和范围,拟定观察计划,制订观察程序,引导学生层次清晰的观察,例如,在镁带燃烧实验中,如果学生无日的观察,则发出耀眼强光,易刺激学生感官,引起注意,而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往往被忽视,而正是白色粉末的生成,才足以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

四、指导学生既全面、又分清主次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过程和结果和所用仪器装置都要细心观察。分清主次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和次要现要现象。这样才不致于忽略主要东西,特别是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例如,观察试管中稀硝酸和铜的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很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但生成一氧化氮是主要现象,就必须及时抓住这一点。因此,教师应结合“双基”的教学,教会学生掌握观察规律。

五、指导学生观察思维相结合

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结合的,整个观察过程都包含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只有对观察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积极的思维活动,又能促使认真观察。观察能力能促进想象力的发展,也能引起思维能力的发展。可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成为有严谨治学的科学素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创造者,有深远意义。

篇6: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重视和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这是我们广大物理教师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那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尝试: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到目前为止,虽然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仍然有部分学校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他们只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认为实验可有可无,甚至部分物理教师认为没有实验更好,做实验浪费时间,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教学观念有关。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转变观念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不能把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单纯的归咎于物理教师,其实不少教师深知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而且也曾经设想或尝试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但迫于各方面压力,教学最后不得不放弃。因此,重视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就是很重要的问题。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转变整个社会观念,要让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社会上的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暂时表面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着眼于未来,特别要着眼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与价值。

因此,只有树立了适合教学的教育新观念,才能保证满足经费投入、师资调配与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同时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并对物理实验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训练,到了一定程度就形成了稳定的心理特征,即形成能力。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实验教育的直接参与者,要真正应用好物理实验,使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素质,既要有物理理论知识,又要有物理实验技能,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的知识并会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还必须脚踏实地亲手做实验,把实验做熟练、做透彻。

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动性、积极性、责任心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人。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实验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实验技能,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就要不断地通过学习使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其次,教师在平时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师要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最后,为了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教育部门应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或让其进修,还可以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与交流,提供实验教师交流与讨论的机会,使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三、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并重视实验教学目标的实施

第一,明确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注重物理实验的创新及探索性,发展主导及主体功能。教育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天赋所能和整体素质的表现。它不仅表现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及积极改造自己和改造环境能力。因此要真正达到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必须加大探索性实验力度。探索性实验往往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的环节,在探索性实验中,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善于质疑的人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创造,也只有大胆质疑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猜想、假设,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领悟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观念。其次,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自身探究意识得以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第三,改革考试方式,加大物理实验考核力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在我们学习物理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升考还是平时的一般考核,基本上只局限于书面的理论考试。关于实验能力,特别是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很少,尤其在中学,几乎不对实验技能作任何考核,实验考核很不全面。

因此,实验考核的方法应该进行改革,并且要加大力度,从而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首先,在平时的考试及考核中很有必要把实验考核,尤其是实验能力的全面考核,列为物理学科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验素养。其次,在中考过程中,应从一般性的实验知识记忆转向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迁移上,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完成实验,适当增加一些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试题。

四、合理调整实验室的管理方式

在平时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上实验课的时候才可以进入实验室,并且在上实验课时,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亲自设计实验。在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跟着教师操作几下,随便操作就算完成实验,学生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对实验没有实质性理解。改变实验室的.管理方式,经常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第二课堂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思考钻研、发明创新设计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自行设计一些验证性或探索性实验,同时可以重复做上实验课时所做的实验,真正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实验理解。

五、开展一些课外实验活动

课外实验是学生根据自己已学过的知识自己亲手设计实验,它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与课堂实验相比,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外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去分析与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还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

因此,多开展一些课外实验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已学过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亲手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来培养自身的能力。

总之,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就得使学生、教师、家长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人们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观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能力。再次,正确分析实验教学目标,让实验教学目标引导教师培养适应社会分工与需要的人才,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最后,学校要有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验管理方式,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篇7: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

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提升语文知识的积累,还应该要学会如何利用语文知识进行交际以及社会活动。很多学科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如何计算以及记忆,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以及应用培养语言能力,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这些都是对语言的组以及应用,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够使得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培养高中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使其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教师在这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态面对高考这个分水岭,并且教师本身要对高中生的教学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让学生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是要积累知识以及素材,并且语文知识可以应用到很多学科当中,而很多学习内容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其语言能力,学生学好对语言的应用可以使其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更快地进行理解,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高中生的语言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这些都是对语言的运用有较高的要求的,并且可以使得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现状

(一)对教材的应用程度不足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对高考试卷中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且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相关题型来提升考试成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基础作用,使得学生对很多基础的'语文知识没有足够的了解。教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接触的东西,并且其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很清楚的描述以及讲解,所以教师的教学应该是以教材为主的,然后自己再进行补充,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相关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应用程度并不足以让学生了解到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导致学生不能够学习到教材中有关的语言运用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二)课堂用语不规范

教师的课堂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阅读教材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最主要的知识来源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讲解,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使用并不规范,导致学生受到不利影响。教师是学生在课堂上重点关注以及倾听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用语会让很多学生印象深刻,影响着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的应用,不规范的课堂语言使得学生不能够学习到正确的语言应用方式,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缺少语言实践机会

虽然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主体性,并且掌握了大部分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为主,并且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对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题型进行反复练习,这种机械式重复的学习方式以及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在埋头做题,很少有机会用语言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就是要让学生进行较多的语言训练,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紧张的高考做准备,导致其缺少语言实践机会,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素质

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就当前的状况来说,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进行讲题训练,很少针对学生的某个方面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虽然这是应试教育下的一种普遍教学模式,但是并不适应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的素质才会导致其对学生有过多的硬性要求,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并且依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教学,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会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不足。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途径

(一)结合教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相关内容,并且教材章节的课文中也有很多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语言训练进行了解,并且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对其语言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语言表达主要是通过学生在阅读语言的过程中有具体的感受,然后通过其中表达的感情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解,只有理解到位并且感受到其中的表达的感情才能对语言进行较好的运用。

(二)背诵范文,增强语言感受力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有代表性的文章以及诗词,教师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要求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理解以及感受其中表达的感情,还应该要求学生对这类语言应用极强的范文进行记忆背诵,以此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并且学生通过背诵范文,还可以积累一定的词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三)规范课堂用语,优化语言表达效果

课堂用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语言表达形式,学生也是经常通过教师的课堂用语进行学习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规范自身的课堂用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表达示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要不断地优化语言表达效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进行课堂交流讨论,增加语言实践

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学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让学生掌握了大部分的学习主动权,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亲身体会语言应用的感受。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性能够使得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讨论,并且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引导,加入学生的讨论中,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实践,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五)增加师生交流互动

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一直是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并且在努力倡导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很大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了绝对的主体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少有能够发言的机会,导致课堂氛围不佳,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自己的看法与教师出现偏差的时候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并且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互动,不仅增加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具有专业的教学素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通过平常的教学过程来进行教学积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嗵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典范,使其能够跟随其步伐进行学习。教师要运用专业的教学术语以及一些高级词汇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错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结语

对高中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学生不仅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素材并且锻炼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教学素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应用相关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篇8: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中,对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掌握要求非常重要。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丰富多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派上用场,他们就会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也可以使教师圆满完成教学计划。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基本能力;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表达;写作能力

说,指的是语言表达,是人和人交流的基本途径。写,指的是作文的写作,写作是一种人生,反映一个人的智力结构、思想与文化素养。对高中学生来说,这两种技能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随着科学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电脑、手机几乎是人人必备,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于电子设备,与人交流和写作能力在逐渐降低。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能说会道、文采丰富的优秀人才。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做出详细的阐述。

1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是否经常会遇到:被提问的学生拘谨,磕磕巴巴,不能流利完整的回答所提的问题?不是不能回答,只是不知道怎样去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这就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学习语文,学会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人与动物最明显的区别,是人和人交流的基本途径,更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须具有的交际能力。中学语文的教学就必须担负起这个重担,让学生喜欢说话,会说话。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当学生说话声音小,或者语言不流畅时,教师表现出不满情绪,不尊重学生,加以训斥,这样就会扼杀学生的表现欲,使其缺乏信心,造成语言交际能力不能提高。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学科,必须经过锻炼,语言交际能力才能提高。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要求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该做学生的领路人,不弄“一言堂”。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不辱骂,不体罚,和学生平等对话。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有效的训练途径,让学生不怕说错,大胆地表达,使学生在口语的实践中掌握能说会道的技能。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1.1重视上课前的演讲

每节课开始前的几分钟,安排一个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是对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的感悟,或朗诵一首诗、一段话。由于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学生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少,几分钟的演讲给学生创造登台说话的体验,对拘谨胆小的学生是一种锻炼和鼓励。多次登台表达,锻炼了胆量,适应了人前讲话的情景,逐渐训练成语言流利,能够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还能锻炼思维的发展,从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1.2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与弥补,预习让学生产生对听课的期待。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前的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有重点的去预习,而不是毫无计划的匆匆读过。课前教师应该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找出答案。课堂上教师要抓住重点,选择合理的训练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把问题具体化,再提问学生,学生就不会拘谨,说话就会有条理,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相应出的问题,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通过课前预习,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计问题回答问题,师生互动,让教师成为导演,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

1.3养成用书面语表达

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朗诵都必须说普通话,和大家讨论时,应该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自己用书面语言表达。比如看完一本好书或者一部精彩电影时,会产生许多感慨。当问及有什么样的感慨时,言辞匮乏,只是说好、精彩等口语化的语言。要想明确表达思想感悟,就要利用书中或电影中精美的语言,找到训练口语的入口,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通过以上三点在教学中的重视和实践,高中学生逐渐锻炼成不畏惧人前讲话,会讲话,有逻辑,出口成章,这是作为优秀的社会型实用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了适应新时代,树立高中教学的新理念,解放思想,把发展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作为前提,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题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是目前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实行“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同样有效。运用好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张口能说、提笔能写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2.1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恰当使用语词和文采。语言表达是文字写作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学习和广泛课外阅读来积累大量的词语搭配和丰富的辞藻,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清晰体现文章的文采。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也能促使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做到能说出来就能够写出来。显而易见,说和写是相辅相成的,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我手抒我口,我口言我心”之乐趣。在阅读过程中善于积累,用笔记本随时记录摘抄好的词语、段落,试着把这些好的词语、段落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增加文采。

2.2注重文章框架的设计与规划。好的文章表现在思想表达的线索和层次,而不仅仅是用了好的词语和造句。学生要想学会文章结构框架的方法与技巧,应该精读名家的作品,认真分析,领悟文章的结构与线索,模仿他们行文的方式,多练习写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写作水平。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要照搬照抄,要紧跟新时代,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意识,即使在立意和内容上不改变,在结构上稍稍改变,这也是一种创新。

2.3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学生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能写,这是平时没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让学生每天记日记,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写作素材,比如班级的各项活动、兴趣小组,等等。他们通过亲自参与、观察和写作,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感和文笔,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3结语

在语言教学中,“听”和“读”是吸收信息,“说”和“写”是表述信息,“说”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说”和“写”可以整理思路、组织语言,进行分析比较,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为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具备流利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质。

参考文献:

[1]蒋俊.从三个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J].新课程论坛(试题与研究),,10(13):28-29.

[2]林活.培养高中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策略[J].教研天地(语文教学与研究),,8(12):22-23.

[3]潘玉梅,王万岭.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作文[J].巢湖学院学报,2011,10(11):16-18.

[4]郑建功.新课改下作文写法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7(20):13-16.

[5]赵丽颖.中职口语交际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

[6]闫淑惠.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7]谭凡道.苏北乡镇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8]田甜.中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12):187-189.

[9]李丽丽.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

篇9: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 要:语文课是中职教育课程中的基础科目。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实现中职教学与社会需要的“无缝对接”,清醒地认识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索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策略意义非凡。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语文教学 语言能力培养 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中职语文教学要在保持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前提下,着重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及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提高。从学生求职就业的角度看,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职业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强化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贯彻大纲要求、推动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和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从业实用语言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不单单重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而且更加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发展能力。因而,明晰中职语文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学生的求职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便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策略

1.通过谈话与交流,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学习目标和目的模糊。许多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语文课没有什么用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课上、课下谈话和不失时机的.思想交流,让学生明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语言能力是现代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组成方面,是现代社会交际、交往、交流的客观需要。要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重视语言能力培养的潜意识,从而主动参与语言学习和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能力,努力做到既能完整流利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使人乐于接受,以较高的语言能力面对现实社会的职业选择。

2.借助课文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课堂是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主战场,课文学习是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我们要从职业能力本位的角度设计课文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学习《雷雨》一课时,针对学生对话剧兴趣不大的状况,我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将话剧中最精彩、有较多对话的片段如周朴园和梅侍萍三十年后周家重逢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表演欲望。然后组织学生选择角色、制作道具、揣摩人物,在课堂上分角色扮演雷雨中的人物,体会剧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这就在保持语文本身特点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培养语言能力的机会。 3.组织课外活动,给学生搭建语言能力培养的广阔平台。语言学习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课堂外的天地更广阔。教师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引导者,应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语言能力训练的机会,搭建语言能力培养的广阔平台,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例如:要求学生关注新闻及社会焦点问题,每天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新闻;定期举行“话题”演讲比赛、学生自选话题辩论赛;安排学生彼此进行新闻采访,交流语言运用的体会和经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举办文学社团、文学沙龙,让学生读名著谈心得等。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生活,扩展了自己的语言运用天地,更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4.寻找语文和专业课程的契合点,深化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习是中职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培养学生求职就业本领的主要渠道。中职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学习需要,寻找语文和专业课程的契合点,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为重点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同步提高。例如:对文秘专业可以强化即兴演讲、应用文写作等内容;对酒店服务专业侧重客房品牌介绍、矛盾应急语言化解;对机械专业着重产品说明阅读理解、新工艺书面表达等。语文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了语言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深化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动态的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对中职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只有主动关注现代社会的需要,把握职业动态,积极探索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实现中职语文教学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让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抢占先机、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曹美荣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广西教育》,27期。

[2]张凤益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加强中职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第1期。

篇10: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中学音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音乐教学中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扎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乐创;敢创;会创

一、培养学生乐于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中学阶段是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很强的阶段,他们渴望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创造出新花样的梦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培育者,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有利于实施新教学的环境。创新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旨在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实现教学上的民主。教师要善于建立这种民主平等、敢想敢思的优良学习氛围,从而大大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应做到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亮点,即使是一句不经意的赞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情、一种鞭策,使学生觉得“我能行”,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使他们燃起自信的火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型”人才观。传统的教育观崇尚经验,忽视创新,在这种狭隘观念下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俯首帖耳的“小绵羊”,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千里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又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乐于创新。

4.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还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其次,多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而又活泼地学习,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创新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因素和情意因素。在21世纪的今天,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索和参与的时间,使其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优良学习环境。

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五敢”使学生参与到学习音乐活动全过程中。

①敢说。让学生敢于说话,就可以让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思”与“说”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②敢问。在教学时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从“敢问”慢慢发展到“善问”。

③敢想。要让学生的'身心在未受到任何条条框框的禁锢下,能驾驭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天空。④敢交流。交流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还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现才能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⑤敢表演。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并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

三、培养学生会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中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这对于他们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创新的人才至关重要。

1.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培养学生的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且及时给予肯定、赞许,以充分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

2.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任何创造发明,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从多层面去分析,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引发创新思维。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一首歌、一段音乐都可以成为学生想象的内容。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本质特点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在基础教育中,创新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具有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心理取向和精神状态,能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

篇11: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能力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分阶段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怎样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进而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终身受用,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让学生乐于交际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从其兴趣和情感入手,扫除其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乐于与人交际。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思维与语言的表达方式;要正视学生的不足,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融入学生当中。如在《找春天》这次口语交际课中,我带学生到校园、公园、广场等地去观察,亲身感受春天的美景,找出春天的特点。我与学生边观察边交谈,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交际氛围,消除了学生不敢说话的心理障碍,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重视阅读教学,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语文教材既是读写训练的教材,同时也是听说训练的教材。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的指导,从中捕捉听说点,渗透听说训练,把听说训练和理解内容、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如在教学《日月潭》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思考作者从几方面描写了日月潭的美丽景色,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词句,然后问他们是否喜欢日月潭,再说出原因。结合看图,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日月潭有个美丽的小岛,所以我喜欢它。”有的说:“因为日潭像圆圆的太阳,月潭像弯弯的月亮,所以我喜欢它。”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中外游客。”学生幼小的心灵完全沉浸在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情画意中,而此前进行的说话讨论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宝库,增强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说出来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当他们讲述某件事时,总是一边说,一边用丰富的.动作来补充,有时甚至手舞足蹈。这除了因为他们好动,还因为他们掌握的词汇量不够,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必须借助动作来帮助表达。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说”出来。

如教师设计一组吃苹果的动作,在学生面前表演一遍,然后让学生猜猜教师刚才在做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看到教师表演,学生总是特别兴奋,注意力被吸引住了,“说”的兴趣也随之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根据教师的动作饶有兴趣地模仿,同时发挥联想,很快就猜出了教师表演的是什么,急切地要表达出来。到说的时候,学生很自然地一边说,一边重复教师所做的动作,使话说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教师略加指导,大多数学生都能说:“老师先在篮子里面拿了一个苹果,洗干净了,用小刀削了皮,又切成了几小块,放在嘴里吃掉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用上了这么多的动词,使表达更具体、生动,自身的口语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启发想象,续编课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文本中有些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这样就可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如《狼和小羊》一文的结尾写道:“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向小羊扑去。”善良的学生可不想小羊就这样让狼吃掉,对这样的结尾不满意。于是,我让学生讨论,给课文续编了种种结尾。有的说:“正在这危急的时刻,一头来喝水的大象看到了,伸出长长的有力的鼻子,一下子把狼卷到半空中摔死了。”有的说:“狼扑过去的时候,小羊的一群好伙伴赶到了,大家团结一致把狼赶跑了。”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五、在口语交际课中拓展知识、内化语言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口语交际课的设计不仅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精神,而且要着眼于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如教学《买文具》这节口语交际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一些文具用品。课始,我让学生各自介绍(在小组或班上)自己是怎样购买这一文具的(提示学生介绍价格、用途);课上,组织学生模拟买卖文具的现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训练中,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了深层次的感受,从而使思维更活跃,轻松说出了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师在完成课本中的交际例子后,还要适当拓宽交际话题,引导学生说说与教材话题相关的内容,做到交际话题生活化。这样的训练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表达要求,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总之,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挖掘口语交际训练资源,营造训练时机,引导学生在训练中积累词汇、拓展思维、探索语言技巧,才能使学生在口语实践中增进交流,提升口语能力,领略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

篇12: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地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可以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地理环境中的各种事物是错综复杂的,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它的空间分布。离开地图就无法确定这些地理事物的位置,而地图则可以运用各种符号,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各种地理要素,给教学带来方便。初中学生往往对地图不重视,以致对许多地理事物很难记忆和理解。对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认真思索和探讨,认为要学好地理课,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识图的基本技能

用图要从识图起步,首先教会学生识图的基本要领。从地图上方向的表示起步,到熟练掌握图例中的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各种地理事物以中国地图为例,用我国地形区与政区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将手中的地图册一一对照,掌握各种地形的颜色以及城市、铁路、河流的符号,再着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河流并熟悉它们的走向与流向。这样,即供学生掌握地图上的方位概念,又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为今后学习我国特征及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二、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和地图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挂图是地理教学的.工具在开学第一课,就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做到“左图右书”。各种教学挂图都有不同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解决重难点的必备工具。例如西亚气候的特点和成因,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通过一副西亚所处气压带位置的插图,简明地分析了西亚气候干燥的最主要原因,即由于西亚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受东北信风控制。如果没有这幅插图,学生听起来就很抽象,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在教学中还需要把地图册与教学挂图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效果更好。

例如讲中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特点时,光是利用地图册中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学生容易一知半解,如果结合教学挂图,教师明确地指出各条等温线的分布,学生就能很快掌握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和气温分布特点。

三、绘制板图,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图学生看,是不能达到很好教学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板图边讲边画,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运用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分层突出,不断叠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东北三省的教学中,运用黑板图教学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先画好东北三省的轮廓。第二步,画河流、山脉、平原,指出东北三省地形呈半环形结构的特点。第三步,用不同颜色粉笔边讲边画各主要矿产符号。第四步,画上主要交通枢纽然后用“丁字形”的铁路干线串起来。这样一幅完整的东北三省的地形、矿产、交通图便分层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生动形象,容易识记掌握。此外板图还能提高复习的效果。例如,在复习我国地形时,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好我国的轮廓,再用彩色粉笔画出下列不同走向的山脉,将地形的骨架层层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然后用粉笔画出三级阶梯的界限,最后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位置标出,这样,边讲边画边复习,板图同板书密切配合,即节省了时间又图文并茂,教学生效果很好。经检查,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这些山脉名称和各地形单元的空间位置记住。

四、让学生动手画图,供他们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

教师边讲边画同学们边听边看边画结合,其教学效果更佳。例如,在讲我国铁路干线时我在两个班进行试验比较,其中一个班单有教师对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边讲边画,然后让学生看图识记。另外一个班是讲一条画一条,并要求教师跟教师同时动手画图。经过检查对比,用这两种方法教学,其效果是学生当堂都能把这些铁路名称和交通枢纽说出来。但在第二堂课前复习时,要求学生把铁路干线和各主要交通枢纽不看书画出来时,其结果是没有动手画图的哪个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画出,而动手画过图的那个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把整幅的铁路干线和主要交通枢纽画出来。两者对比非常明显,以要求学生画图的那个班教学效果好。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