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是指肢体软弱无力,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甚至运动功能丧失而成瘫痪之类的病证。其证以下肢较多见,故又称之为“痿足”。
《素问·痿论》根据痿证不同的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和临床症状,有“皮痿”、“肌痿”、“筋痿”、“脉痿”、“骨痿”之分。本病的病位在肺、胃、肝、肾四脏,病邪为湿热、寒湿、湿痰、瘀血、情志失调等多种因素,引起经脉失养,肢体痿弱不仁等症。
本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小儿麻痹症及后遗症、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肉萎缩、周期性麻痹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
一、辨证
痿证可发于四肢,一侧或双侧,或仅从指趾开始,但以下肢多见。轻者自觉软弱无力,活动困难,严重者足不能任地,手不能握物,渐至肌肉萎缩,甚至瘫痪。痿者不痛,与痹证的酸重疼痛妨碍运动者不同,可与之鉴别。
痿证初起邪实未尽或湿热浸淫者多属实证,但须注意审辨实中夹虚。脾胃虚弱和肝肾亏虚者多属虚证,但多兼有湿热等余邪未尽之症。
肺热伤津:兼见发热,心烦,口渴,咳嗽,咽干,小便少黄,或大便干,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兼见发热多汗,肢体微肿、麻木,脘腹闷,或有患肢恶热,得冷则舒,小便混浊,大便溏,舌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弱:兼面色萎黄,纳呆食少,短气少言,自汗,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肝肾亏虚:兼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耳呜,滑精或遗尿,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诊断要点
1.肢体筋脉弛缓,肌肉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至瘫痪,以下肢多见。
2.可见患肢肌肉萎缩,或有假性肥大者。
3.外感热邪而发者,起病较快,多有季节性,掌握传染流行趋势,有助于诊断。内伤发病者起病缓慢,了解其疾病演变史将有助于诊断。 。
三、治疗
治则:以清热化湿、健脾和胃、补养肝肾为主。
处方:上肢:肩儡、曲池、阳溪、合谷、足三里。
下肢: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合谷。
肺热伤津配尺泽、肺俞。
湿热浸淫配阴陵泉、脾俞。
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
方义:《内经》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本方则取手足阳明经穴轮换使用,以补益脾胃,强壮肌肉。肺俞、尺泽能清肺热以生津液,脾俞、阴陵泉则可化湿热以健中州。肝肾两虚,当取肝俞、肾俞,调补二脏精气;取筋会阳陵泉及髓会悬钟则有坚筋骨的功效。湿热盛者当泻阴陵泉,配脾俞健中化湿。
四、按语
1.蜂毒治疗本病有较好效果。
2.平时注意气候变化、居住环境及身体锻炼。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局部保暖。
3.须与骨结核、骨肿瘤鉴别,以免延误病情。
4.发生瘫痪时,注意经常翻身以防止褥疮发生。可配合推拿、理疗、体疗治疗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