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又叫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性斜颈、原发性斜颈,是指小儿头部向患侧倾斜、前倾、面部旋向健侧等。其发病原因除了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斜视、视力障碍出现的代偿性姿势性斜颈,颈部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和一侧胸锁乳突肌肌肉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外,更多情况下与下面的损伤因素有关:
1.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而损伤出血,由于血肿机化导致肌肉挛缩。
2.分娩时胎儿头部位置不正,影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供应,导致肌肉缺血性改变而引起肌肉挛缩。
3.胎儿在子宫内头部位置不正,向一侧倾斜时间过长而引起,有少数小儿出生后即有斜颈出现。
小儿肌性斜颈对大部分患儿来说是递进性的,一般在出生一二周内才会出现斜颈,头部向患侧前倾、歪斜,面部旋向健侧,颈部向健侧旋转时患侧可出现呈菱形或梭形的肿物,底部可稍有移动,颈部活动受限,被动拨动头部时小儿会出现哭闹,并又会迅速回到原位,伸直颈部时,患侧的胸锁乳突肌肌张力增高,病情迁延过久会出现面部肌肉左右不对称,甚至会出现代偿性胸椎侧凸。但也有一些患儿虽出现轻度斜颈而胸锁乳突肌并未发现明显的挛缩现象。
几个要点帮您判断肌性斜颈:
1.头偏向患侧,面部转向健侧。
2.左右面部的肌肉发育不对称。
3.用手指触摸颈部胸锁乳突肌时,可发现质地较硬的菱形或梭形肿块。
4.直接有效的判断方法是颈部B超检查。
推拿手法
小儿肌性斜颈一旦明确诊断后,推拿手法应该是最佳的治疗方式,同时更要强调及时及早,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是明显。但小儿颈部皮肤娇嫩、褶皱又多,操作不当容易造成局部皮肤损伤,尤其是夏天出汗较多时皮损后甚至会出现局部感染,轻者要一两周后才能得以恢复,会延误治疗时间,因此手法操作时要求比其他部位更应小心谨慎,操作者手指一定要紧贴、吸定治疗部位的皮肤深层,减少摩擦;另外做牵引、拔伸时力度要把握精准,要顺势不要强求,更要杜绝用力过猛、生硬;同时由于患侧会影响整个颈部的活动范围,造成健侧颈部肌肉的紧张,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也要顾及健侧颈部肌肉的放松手法治疗,比如运用提拿、拿捏、点揉之法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颈部的活动度,更有利于手法的顺利操作。
小儿肌性斜颈的推拿手法治疗顺序如下:
1.小儿坐位、侧卧位或仰卧位,操作者一手固定健侧头部,另一手点揉风池穴30秒,而后一手固定患侧头部,尽量向健侧倾斜,使其肿块充分暴露在外,使用点揉法来消散肿物,松解挛缩。做此手法时要注意,手指要吸定皮肤,点揉力度要轻柔,以免损伤皮肤。
2.操作者一手拇指放于患侧胸锁乳突肌起始部,其余四指放于颈部,自上而下点揉、拿捏胸锁乳突肌,也可用双手拇指并拢进行拿捏,拿捏数次后轻度旋转和牵引颈部,具体动作为:操作者双手托住小儿头颈部后侧,双手拇指固定于两侧面颊部,尽量托起下颌部,做低头、仰头、向左倾斜、向右倾斜和左右旋转动作。手法以向健侧倾斜动作为主,才能做到充分牵拉患侧胸锁乳突肌,以减轻肌肉挛缩。
上述动作做熟练后,还可边拔伸边旋转,切记每一个动作要顺势而行,不要用力过度、过猛。最好边逗引小儿,边做动作,尽量在小儿完全配合的状态下缓慢进行。
3.小儿取坐位,操作者位于其背后点揉、拿捏颈肩部患侧肌肉(如冈上肌、菱形肌、肱二头肌、背阔肌、斜方肌等)。
4.一手固定患侧肩膀,一手抓握前臂,360度旋转患侧肩关节。
生活小贴士
中医认为此病与局部气血瘀滞、筋脉失养有关,治疗原则以活血祛瘀,疏通经络为主,因此手法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还可配合使用花椒水或淡盐水局部热敷等进一步巩固疗效。本病若发现早,治疗年龄越小,方法得当,不仅疗效显著,疗程缩短,且一般无后遗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