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周拾禄的主要成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3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7 05:23

1927年,东南大学改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周拾禄回校任助教,翌年任江苏省农矿厅技士。时值日本经济崛起,尤以水稻发展迅猛,单产为世界之冠。周拾禄深感自己知识贫乏,便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三年苦学,为他的学术生涯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933年回国任*大学农学院教授。1936年,全国稻麦改进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技正,主持水稻改良工作。那时广东大米不足,多赖泰国、越南洋米接济,而中日关系已很紧张,*亟须利用粤汉铁路将剩余湘米运济广东。有人说,泰越之经营米业者,多为华侨,不吃洋米则一部分华侨生计将断绝;也有人认为广东人吃惯洋米,湖米品质较差,不合需要。于是,实业部派周拾禄赴粤调查,洽商湘米销粤问题。周拾禄经过调查发现湘米成分复杂,品质良莠不一,建议实业部提高进口税,减免省税,降低运价,取缔劣米入粤。在湖、粤两省通力合作下,大量湘米入粤,既未见越泰华侨生计困难,也未闻湘米不适合广东需要。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周拾禄又向实业部建议在湖南设立稻米检验所,取缔掺水掺杂,实行稻米分级,奖励好米。1937年,实业部批准周拾禄的建议,成立全国稻米检验监理处,任命赵连芳为*,周拾禄为副*。该处下设门湘米、赣米、皖米三省稻米检验所,并与农矿、交通、铁路三部签订协议,为湘米销粤、抵制洋米进口作出了贡献。
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周拾禄深感“民以食为天”的问题在当时尤为重要,曾发表《粮食加工与贮藏》、《粮食仓库》和《稻米品质检验》三篇文章,为解决好粮食问题而大声疾呼。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农业实验所内迁,在后方几省设立工作站,周拾禄被调昆明任中农所云南工作站站长。在任期内,他的足迹踏遍云南境内各地,着重调查云南的水稻品种资源及其分布,研究这些品种资源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积累了许多科学资料。 周拾禄在担任副所长期间,华东农科所的工作规模、科研水平和各项成就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从1954年起,他又兼任江苏省农林厅*。这时,他把华东农科所的科学研究和江苏省农林厅的生产领导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派出各种类型工作组下基层蹲点与生产结合开展调查研究。同时,经常与南京农学院联系,请教授专家下乡指导,也派蹲点人员到学校作专题报告,提高师生的生产观点。
在周拾禄担任农林厅*期间,江苏省积极推行耕作制度改革,包括徐淮地区的旱地改水田,里下河地区的“沤田改旱田”,太湖地区的单季稻改双季稻,并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籼稻改粳稻”。这些重大改革都是先由华东农科所与各地区农科所派出工作组,深入改制地区,边调查,边试验,边总结,逐步付诸实施的。据统计,全省“旱改水”面积1000万亩,“沤改旱”800万亩,“单改双”1200万亩,“籼改粳”在全省粳稻面积最大时达80%。这些改革促使全省农业生产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周拾禄1951年参加九三学社,曾任该社南京分社副主委,第三、四届*委员。他还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参与过第一、第二次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担任过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理事,全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理事等。不论担任何种兼职,他总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地工作。1957年,周拾禄被错划为右派。他身处逆境,并未因此而气馁,曾对人说:“个人得失事小,主要是把事业发展起来,把稻作科学技术搞上去。”他与助手疏仁山一起收集20多种野生稻进行水稻细胞学方面的研究,亲自做杂交,搬盆钵,并以忘我的笔耕来解除胸中的烦闷与痛苦。《稻作研究》和《稻作集论》两大本著作,就是在被划为右派的情况下编写的。这两本书介绍了1951—1960年间日本水稻科技动态,为当时我国水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文化大*”期间,他被下放到六合县定居后,更是抓紧时间著书立说。《稻作科学技术》一书就是在这段时间开始撰写的。
1973年,他从六合县调回南京,立即向当时负责粮食作物研究室工作的邹江石提出:“我是老而不弱,病而不残,要以有生之年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他对自己提出了要求,即晚年把国外数十年的稻作进展编译成中文供后人借鉴;把自己数十年的稻作经验写出来给大家参考。他言必行,行必果,以非凡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稻作科学技术》的撰写。50万字的巨著都是他亲手制表、绘图、誊写。1979年12月,这位把全部生命和精力奉献给农业教育和稻作科学事业整整58年的周拾禄与世长辞了。《稻作科学技术》也成为他的遗著而出版问世。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