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在真实的历史上,程咬金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49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5:31

姓氏由多个字组成的复姓历史人物,多为少数民族,如:拓拔、尉迟、万俟等。当然,长孙这个姓氏也不例外。不过,在民族*相对开放的隋唐时期,老百姓不会因为民族而产生隔阂,朝廷亦不会对少数民族抱有偏见。所以,长孙家族才有机会活跃于隋唐两朝的政坛。

长孙姓是中国多民族、多源流的复姓群体,长孙姓氏的来源有二个说法:一说、长孙姓出自北魏皇室拓跋珪的长子沙莫雄,拓跋珪建立北魏称帝后,沙莫雄就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姓,故拓跋嵩为得姓始祖;二说、在北魏之前早有长孙顺,大多尊长孙顺为得姓始祖。

这里,既然说到了长孙这个姓氏,长孙无忌便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了。

除了喜欢历史的朋友,许多现代人对于长孙无忌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凌烟阁第一功臣”的层面上,鲜有人知为何文不及杜如晦,武不如尉迟敬德的长孙无忌会凌驾于其他二十三功臣之上。想要了解长孙无忌为何成为大唐第一功臣,成为地位显赫的赵国公,还要从玄武门事变讲起。

当时,李氏兄弟之间的矛盾已无以复加,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为了制衡太子李建成及虎视眈眈的四弟李元吉,李世民打算先下手为强,篡位登基。当然,以李世民一人之力,肯定无法成事,于是,李世民便开始着手挑选助手。虽说,李世民这些年来招贤纳士,手下有数不清的人才,但是,发动宫变毕竟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万万不可走漏风声。

所以,李世民在挑选帮手时格外用心,只选了几个最信任的亲信,长孙无忌就是其中之一。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乃是布衣之交,是最早进入天策府帮李世民打天下的大臣,所以,他成为玄武门兵变的主要策划人。

在那个充满血腥的早晨,李世民派人守在玄武门,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格杀在上朝的路上,并控制了禁宫,*父亲将皇位传给自己,如愿意承地坐上龙椅。在帮助李渊统一江山时,长孙无忌并非李世民麾下功劳最大的,但是,却因为帮助李世民上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开国元勋。

长孙无忌的强项是擅长察言观色,行事作风非常圆滑。此外,长孙无忌对李世民有一颗赤诚忠心,在多年征战中从未起二心。

因此,长孙无忌颇得李世民的赏识。

并且,长孙无忌的妹妹还被李世民册立为皇后。在《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唐太宗曾评价长孙无忌“应对机敏,善避嫌,求于古人,未有其比”,由此可见,长孙无忌的长处在于识时务,懂得取舍,所以,他才能在*场的风口浪尖上闲庭信步。

那么,李世民有多信任长孙无忌呢?长孙无忌可以不经通报,自由出入唐太宗的寝宫。由此可见,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是毫不设防的,甚至,没考虑过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会对自己不利。

不过,长孙无忌却将这份信任看得十分透彻,他在心里已划下了界限,从未有丝毫僭越。长孙无忌明白,自己的地位相当危险。他已位极人臣,又有长孙皇后这层裙带关系,已触犯了外戚涉政的大忌。

甚至,为了不让李世民对自己心生忌惮,长孙无忌主动要求降职,让李世民将心放到肚子里。古往今来,多少功高震主的大臣因遭到皇帝猜忌而身首异处?长孙无忌深谙其理,所以,不论妹妹如何劝说,李世民如何挽留,他仍执意要求降职。

在之后的二十年中,长孙无忌一如既往地尽忠职守,担负起教育太子的重任。

不过,长孙无忌虽忠于李世民,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私心。在皇储问题上,长孙无忌晚节不保,主动介入太子的选立过程中。

李世民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魏王、晋王都是长孙皇后所生。然而,这三个皇子都缺乏当皇帝的潜质。太子李承乾安于享乐,沉浸在声色犬马中,毫无进取心;魏王李泰野心昭彰,心机歹毒;晋王李治性格懦弱,缺乏主见。

后来,魏王与太子争夺储君之位,太子李承乾落败后被贬为庶民。李世民想将李泰立为皇储,然而,长孙无忌却站出来发表了不同意见。因为,魏王野心太大,所以,若由他继承大统难免会对这些老臣不利,于是,长孙无忌便打算立没有主见的晋王为太子。

甚至,为了达成目的,长孙无忌说服了一众老臣帮腔,众人来到李世民面前说起魏王的坏话。长孙无忌的话颇有分量,李世民尊重了老臣们的想法。不过,李世民之所以会将李治立为东宫太子,还有另一个原因:此时的长孙无忌的权力太大,大部分老臣都站在他的身后,李世民担心,自己若立非皇后所生的皇子为太子,会让长孙无忌做出谋反之类的举动。

毕竟,人心隔肚皮,长孙无忌表现得再忠心,也难免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

从客观角度来看,其实在李世民的儿子中不乏比李治更适合当皇帝的皇子,吴王李恪就是其中一位。李恪继承了父亲的全部优点,文武双全,在民间的支持率很高。相比于懦弱的李治,李恪更适合成为上位者。早年长孙无忌也对李恪赞誉道:“恪又有文武才,既名望素高”,可见,李恪的能力是受到大众认可的。

不过,从《旧唐书》中“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的记载来看,此时的长孙无忌已不再是那个一心为公的忠臣,变成了一个袒护外甥的奸猾小人。为了替外甥肃清登基之路,长孙无忌无所不用其极。在扳倒李恪的过程中,长孙无忌将谋反的脏水泼给李恪,害死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太子。如此一来,文武百官都看出了趋势,李治即位已成定局。

李恪临终前的一番话十分耐人寻味:“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的确,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竟在晚年走上了歪路,*死了善良的皇子李恪。但是,李恪死前的这一番话,也确实预示着长孙无忌悲凉的结局。

可以说,长孙无忌的这些做法着实让人心寒。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李世民弥留之际,希望长孙无忌能尽心尽力地辅佐李治,将其任命为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如愿以偿,成功扶持自己的外甥上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长孙无忌并未在第一时间公布李世民的死讯,而是将李治接回皇宫主持大局,并为外甥做好登基的准备工作。

长孙无忌倾尽所有帮助李治坐稳龙椅,没想到竟热脸贴上了冷*。长孙无忌满以为自己的行为会得到外甥的赏识和尊重,但是,李治却有自己的想法。李治年纪轻轻,想要在*场上大展宏图,可是,长孙无忌等老臣无疑是父亲约束自己的枷锁。

此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众老臣一旦在朝堂上提出反对意见,李治便会认为这些老家伙在倚老卖老,心中对他们非但没有半点感激之情,反而想将这批旧臣除之后快。

这件事在王皇后被废时,双方的矛盾终于激化。

李治坚决要求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媚娘,可是,长孙无忌等老臣却在朝堂上极力阻拦。李治给了长孙无忌最后的机会,他带着武媚娘亲自前往国公府上拜访舅舅,希望长孙无忌能妥协。可是,长孙无忌依旧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不同意李治废立皇后。

此时,朝中的明眼人都看出李治已忍无可忍。

在李治询问老臣李绩废立皇后的意见时,这位依附于长孙无忌的老臣保持中立,以“皇帝家事不宜过问”为由拒绝表态。李绩的态度为老臣们起了表率作用,一时间,老臣们纷纷选择置身事外。于是,李治顺利地将武媚娘册立为皇后,公然与长孙无忌叫板。

得罪了皇帝,长孙无忌自然没有好果子吃。

根据《旧唐书》记载:“四年,中书令许敬宗遣人上封事,称监察御史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帝令敬宗与侍中辛茂将鞠之。”长孙无忌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一场谋反案中。李治是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皇帝,长孙无忌自然不可能造反,这桩谋反案肯定是有心人的栽赃。

李治虽想除掉长孙无忌,但是,他不能以这种敏感的罪名加害舅舅。所以,栽赃长孙无忌的罪魁祸首正是武则天,她指派许敬宗栽赃长孙无忌,随后,又在李治面前以汉文帝杀舅父的典故劝皇上早日除掉长孙无忌。

从李治并未详查便将长孙无忌发配黔州的做法来看,李治根本没打算给长孙无忌翻案的机会。他第一时间将长孙无忌赶出*核心,再派许敬宗“追查”,明显是给了武媚娘等人为长孙无忌罗织罪名的时间。

长孙无忌莫名其妙地被流放,而当他想通此事的来龙去脉后,谋反罪名已坐实,根本没有为自己开脱的机会。长孙无忌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倾尽全力扶持的外甥,有朝一日竟会将自己*上绝路。在绝望之中,长孙无忌自尽,死不瞑目。

至于长孙无忌是不是“畏罪自杀”,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上元元年,李治为舅舅平反,恢复了长孙无忌的荣誉和爵位,并允许他的子孙世袭赵国公,将其墓地陪葬到了昭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渠子乡永寿坊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5:31

程咬金归降李世民后,一直算是一个忠臣。程咬金是李世民的一个心腹大将,一直以来陪李世民出生入死,为大唐效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5:32

我觉得程咬金是忠臣,如果他是奸臣那好好的皇帝他为什么不想做了呢。他十分的精明,他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百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5:32

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程咬金还是忠臣,因为他的功大于过,对于当时的王朝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5:33

演义中的程咬金是个心宽体胖的胖子,正史上的程咬金则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忠臣。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