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2:4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6:03
期。甫一发表,就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杂志转载,好评如潮,旋即获1995— 1996年《小说月报》奖、1996年全国十佳短篇小说奖、1996年《小说选刊》奖,翌年又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这些奖项的获得又进一步扩大了这篇小说的知名度及阅读面,对它的解读亦随之日渐深化。小说用诗性语言所写的只是父母均外出打工的一个小男孩咬一个“哺乳期的女人”的乳房的故事,并不以情节复杂取胜。“哺乳期的”惠嫂母性的充盈与旺旺母爱的缺失及对母爱的憧憬、惠嫂对旺旺的理解与旺旺对惠嫂的不理解、旺旺爷爷惠嫂婆婆等许多断桥镇人对惠嫂对旺旺无形的精神压迫及伤害与惠嫂旺旺对断桥镇人的无力“反抗”形成文本的内在张力。作家在克制而*的不紧不慢叙述中,蕴涵着他诸多的“对意义的追问”、对人本身的思考:传统的农业文明与现代的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变异有怎样的影响、人的孤独无聊的生存状态如何在诗意中消解、人如何才能通过沟通化解隔膜、如何才能避免伤害与被伤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舒展与自由……其中有悲悯与喟叹、赞美与同情,也有批判与针砭。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也别具匠心,路、水、太阳、乳房等意象颇有象征、隐喻的意味,寄寓了也寄寓着作家对人的形上关怀。毕飞宇雅爱亦尤擅打磨、锤炼文本语言,对语言他甚至带有赏玩的意味。他的这篇小说语言细腻圆熟,外枯中膏,似淡实腴——诚如晚清兴化文化名人刘熙载《艺概》所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从文体的层面看,作者或许有“打通”文体或从其他文体借手段、借语言的努力,这篇不足五千字的小说在神韵上、笔调上宛如散文诗。
《哺乳期的女人》叙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之间的性意识,它是一种潜在的原生状态,说不清道不明,所以作家自始至终都不点破这种朦胧境界。他以一种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地打开男孩的内心,又以*特有的温情,缓缓地收拢一切。
毕飞宇的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在90年代小说界获好评。小说描写断桥镇儿童旺旺眼里的打工潮。以儿童的视角打量现实,在此意义,这篇作品也可以当作儿童小说来读。我这样形容作品,并不是说作者把故事讲得一派天真烂漫,而是他在叙述中采取儿童的视角,紧贴儿童对生活的感触,描写没享受过母亲哺乳、却被花花绿绿的“旺旺”食品包围着的旺旺,因吃了邻居惠嫂的奶,受到邻居的白眼,还受到与他相依为命的爷爷严厉的责罚。
作品的社会意义比较明显:在大半辈子都生活在物质匮乏中的人看来,现在的儿童要什么有什么,很幸福。但儿童往往不这样看。作品通过旺旺的眼光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一个缺乏亲情、理解和同情心的冷酷的世界。作者刻画旺旺的率性与执拗,使他不经意间成了日常生活悲剧的角色。七岁的旺旺不解人情世故,他和一切不谙世事的儿童一样,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尽管这里并不缺少人性的体验,只是他们的感受容易被成年人遗忘或无暇仔细观察罢了。毕飞宇有意从这里扯开裸露生活的缺口,并通过这样的缺口,使人性固有的内容“在儿童的天性中复活”。
毕飞宇不是儿童小说家,但《哺乳期的女人》却向我们透露,他的写作方式往往化身于儿童、女人的角色,并由这种社会边缘者的角色把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突现出来。虽然这是一些在现实中无法左右命运,更无力左右时局的小人物,但他们在世事中的痴迷与执著又非一般人可比。如果说,毕飞宇的小说描写出平常人生的惊涛骇浪,那么,掀起波澜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即隐秘在封闭的个体内部百般折磨人,却又令人物欲罢不能、无法自已的“身上的鬼”和“日常的梦”。。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最给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6:03
《青衣》、《玉米》、《上海往事》、《平原等等》可以在百度文库里自己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6:04
左桂的作品也很不错哦,他提出了营销型作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