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如何系统的学习中国历史求教对中国史特别感兴趣,想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1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1:18

一是听课。如果可以听好的老师讲国史概论或者听一些断代史的课程,那应该就比较好了,课间还可以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什么的——我都不太敢和老师说话。但如果自己长得丑以至保安不让进的话,也有其他的办法,比如可以去超星看视频,有邓小南老师讲隋唐五代宋,张帆讲元明清等等。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听邓老师,做梦都梦见我戴着耳机在听……仔细一点的话应该认真做一下笔记,把她讲演的脉络梳理下来,她提到的文献做一些更深入的了解,通过“知网”进一步追索有关的研究。她问问题的话,想一想自己是否知道,不知道的话回过去再听一次。再深入一些的话可以尝试体会一下邓老师的措辞,比如她有时会说“有的学者就说了”、“有的学者有这样的观点”,我们一方面可以探索一下这里的学者是谁、文章是哪篇。我自己还会想一想邓老师的态度——她显然认为这个观点有道理,也很重要,但似乎她还有一些保留,是不是还有一些讨论的空间呢?还是我多想了……二是泛读断代史系列。人民出版社有“中国断代史系列”系列,最近有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讲谈社有中国史系列(除了最后一卷都有中译),哈佛大学出版社有中国朝代系列(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目前没有中文翻译),此外,剑桥史的中国史系列已经广为大家所知。除了剑桥系列以外,其他单册都比较薄,从先秦读到明清不需要太久。大部分是由各个断代好的学者撰写,综合了比较多的新近的研究成果。可以选择精读一种,通过比较细致的笔记,我们可以积累基本人物、事件、制度、专名等等。如果自己有一本名词解释小本就更好了。之后可以泛读其他几种,体会不同时代、不同学术传统下对于国史的不同梳理与把握。比如关于府兵制,王仲荦、气贺泽保规等各自是怎么说的。有了一些这样的意识就是进一步探索的开始。三是阅读研究入门与批判性的研究回顾,了解学术史中的范式、思路与取径。从涉猎国史的角度说,我们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下现代中国史研究的形成,读一点*的学术史,可以读综论,如王泛森《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也可以追索专人,陈寅恪傅斯年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阅读各种研究入门——如山根幸夫编的《中国史研究入门》。在这基础上,我们要认真阅读介绍性较强的学术史回顾,比如谷川道雄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做的导论、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宋元明转型的思路也有两篇专文,明清史不同专题下的回顾就更多了——也许可以从关注他们家*开始。总体而言,平时对这样的专文有所留意,兼读一些有代表性的论文,勤作笔记整理,就可以比较好的把握学界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与反思。即使自己不一定从事具体的研究,但是自己平时产生的想法就会在比较正确的道路上。这时自己便会有一些问题,或者说产生一定的问题意识。可以给自己做个测试:如果自己关心的具体问题在近期《历史研究》上有人讨论,大致就说明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了;反之,如果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出现在了某挖煤学报上,那就要停下来想一想了……当然,如果完全没有讨论,这或许是根本没有史料的缘故。四是阅读史料学导论。研究入门中一般会包括对有关基本史料的介绍,我还是想把这一点单独提出。因为康德曾经说过:Gedanken ohne Inhalt sind leer——大概是说思想如果没有材料的话那就是空的。我们要大致了解一下,我们正在学习的时段有哪些史料,它们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以及,如果要找到他们的话,要依靠哪些目录、索引或电子资源等等。这样我们的感受与思考才能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古代史的话我们会先读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此书对于战国至唐五代的简帛、石刻等新材料有比较全面的综述。如果传世文献的话我们就可以回到要籍解题。这是告诉我们一种古书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版本源流等),以及大致内容与史料价值。比如黄永年有《史部要籍解题》、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黄永年《唐史史料学》。宋开始随着史料的增加可能会复杂一些,尤其是蒙元史,但也有不少专书,比如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有An Introction to the Sources of Ming History(明代史籍考)。当然并不需要把每个时段的史籍举要都一一细读,如果有很感兴趣的时段可以认真追索,其余可以每天翻一种史籍的提要——这样一段时间之后,仿佛自己知道很多的样子。当然,由于我们时代大多数读者的基础都比较不好,很多时候还需要补一些基本知识,比如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五是选择一个自己的切口,再摸一些史料。之前只是泛泛而论,但到了一定的阶段总是会有自己更感兴趣的时段与主题——历史系修完断代史导论也要进入更加高阶的课程。即使是出于爱好的阅读,有所侧重以点及面也是好的。比如宋代的盐法,虽然只是一个时段的一个问题,但与之前之后息息相关,也可以由此思考经济、财政乃至技术、饮食等等。有了切口就可以摸一些史料。摸和读是不一样的。读前四史通鉴应该是一种修养,读许多史料其实是非常浩大的工程,且不说对史家史源的把握,一页页读下来就是很长时间。我以前读过巴尔扎克的La Peau de chagrin(《驴皮记》)。驴皮帮主人公满足心愿,满足之后就变小,没了以后主人公就死了。读历史的话,心愿大概就是读史料,每读一种,生命之驴皮都会少很多。所以开始读的时候要慎重。摸一下的话比较简单。比如很喜欢某人的文章,他用了这种史料,他集中使用了某一部分,那么自己就可以把这部分史料找出来,把这部分按照史料本身的顺序读一下。这时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勾稽与梳理,也能直接地感受史料的特征与局限,有时也会有些自己的理解。如果有一天开始读史料的话,这会是很好的准备。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