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9:04
一、调查的规划与设计
1.调研目的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大都是自上而下型,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大弊端,造成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不满意,学生学管理而不懂管理的现状。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积极创造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在教学环节上的参与性,营造一种双主体互动型教学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与学关系;另外,学生的良好素质及对母校感情的社会反馈,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促进管理学科的良性持续发展。因此,构建面向实践、面向社会需要,面向学生的管理学科教学管理新范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调研对象
被访者主要为河北省在校大学生,2008年8月到10月作者对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理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从大一到大四的经济管理类学生进行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情况调研。
3.调研方式
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网络调查的方式(表5-1)。
4.调研内容
通过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和部分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了解管理类专业教学管理情况,社会和学生对当前教学管理模式和效果的满意度,社会对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需要及大学生的需求等。统计问卷结果通过研究,分析现有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与不足,作为开展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参与教学管理问题研究的基础。
5.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出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1508份,其中有效问卷1399份。
表5-1 高等院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情况调查表
二、高校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环节的现状分析
1.各年级参与教学管理环节的现状
在对数所不同层次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目前哪些教学方面参与教学管理的调查中,36%的学生选择与任课教师沟通过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35.10% 的学生选择曾经建议过老师多讲实际应用和案例,23.67%的学生选择建议过多开展实践教学,19.27%的学生选择与任课教师沟通过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图5-1)。从图5-1中可以看出,与实践应用相关的内容成为在校学生关注的主要方面,其中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实用性,讲述案例的典型代表性,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符合应用性大学的办学特点。但在教学内容上的交流只会越来越提高教师、学校领导在教学内容上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这种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知识的牢固学习,但往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过多重视课本知识的固定理论的灌输和完善;从另一方面讲,会培养出一批批性格、思维、知识能力结构雷同的管理层毕业生,与社会上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需求不同能力管理人才的目标不相符。
图5-1 管理类学科专业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现状
通过各年级学生针对同一问题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大学三年级学生最关心教学内容(45.11%),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对老师能否多讲些实际应用和案例更感兴趣(54.20%),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则各有侧重,相差不多(图5-2)。由此可见,向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学生进行核心专业理论和相关案例的实践知识的传输是管理学科专业教学计划制订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大一、大二往往对以后的发展方向,行业选择还未形成准确的目标,如何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个性化发展方向的引导,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图5-2 各年级参与部分教学管理环节比较图
对于在专业教学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时是否提供了建议的调查中,各年级学生反应普遍参与很少,其中大四年级参与相对较多,11.45%的学生表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提供了建议,而在其他方面的参与人数均低于10.00%。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受体都是学生,没有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参与下,各种方案的制订只能是在历年原有基础上的修修剪剪,不能很好地把学生多样化需求体现出来(表5-2)。
表5-2 各年级参与教学环节情况统计表 单位:%
2.各年级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与途经
教学方法的改进,授课效率的提高是在师生共同的探索努力下完成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起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针对目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法和途径的调查分析,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63.26%的受访者选择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33.16%的学生选择与任课教师交流反映问题,29.05%的同学通过班干部或课代表反映问题,另外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调查表反映问题和向辅导员或班主任反映学习问题的同学各占25.09%,18.75%。(图5-3)。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情况交流,始终在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课程设置上增加课堂讨论,增加学生相互交流的课时安排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学科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建立学生与任课教师、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友好交流的平台,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图5-3 目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可以说学生与老师之间始终存在代沟,不能像和同学一样畅所欲言的交流,这样就阻碍了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转变。而在选择定期与专业课程组沟通的同学中,存在很明显的年级差距,大学四年级(16.41%)、一年级(11.32%)的学生与二年级(9.46%)、三年级(10.06%)的学生相比更加关注所学专业课程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对大一学生做好专业课程的详细介绍,对大四学生进行核心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被调查学校学生在主动、定期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沟通、定期与学院、学校主管领导沟通等途径选择较少,而学生在定期与学校领导沟通最少,造成学校各级领导不能详实地掌握在校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在课程搭配、学时安排环节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降低了教学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力(表5-3)。
表5-3 各年级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沟通情况统计表 单位:%
3.各年级学生选择任课教师情况
在对所调研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对任课教师的选择情况调查中,34.80%的学生表示本专业课程只允许少数课程可以自由选择任课教师,24.42%的受访者表示所学专业课程只允许部分课程可以选择任课教师,只有6.35%的学生表示所学专业课程可以全部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对希望如何安排任课教师的回答中,43.54%的同学选择希望部分课程可以自己选择任课教师。
在各年级对于现有选课情况的选择中,从大一到大三可选课程任课教师呈上升趋势,大四时可选课程任课教师较少,大二年级表示只有少数课可以选择任课教师的人数最多,达到42.41%,大三年级学生部分课程可以选择任课教师比例最高,达到35.06%(表5-4)。
表5-4 各年级对任课教师的选择情况统计表 单位:%
从表5-5可以看出,在各年级希望选择任课教师情况的调查中,各年级普遍希望部分课程可以选择任课教师,可见增加原有选择任课教师的自由度,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根据每个教师的被选择人数,还可以作为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参考,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对教师起到一定的激励和督促作用。
表5-5 各年级学生对选择教师的希望情况统计表 单位:%
4.各年级学生希望参与的教学管理环节
适宜学生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对学生希望如何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如何改进大学专业知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调查分析,发现超过50.00%的学生都希望授课老师在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多穿插实际应用和相关案例的内容,希望老师多开展实践教学并提供更多自我发展的时间及机会;而希望老师多讲解理论知识的学生只有14.26%,其中大一学生居多,符合大一年级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图5-4)。
图5-4 学生希望参与教学管理环节调查
表5-6 各年级希望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内容情况统计表 单位:%
从表5-6中可以看出,希望老师多讲实际应用和案例、希望有更多自我发展的时间和机会、希望多开展实践教学这三项选择人数较多。在各环节的选择中,大三年级普遍选择人数较高。大四年级学生更希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46.95%>46.26%>40.00%>39.54%)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时(43.51%>41.38%>37.37%>34.96%)多吸收学生意见。大二年级学生则希望与任课教师沟通教学内容方面问题(45.56%>44.54%>44.21%>31.30%),并且希望有更多自我发展的实践和机会(63.32%>62.%>59.54%>52.37%)。大三年级学生希望多开展实践教学较多(67.24%>.%>63.61%>58.68%)。
以上调查分析表明,目前管理类学科专业学生参与的教学管理环节并不健全,也不是所有年级学生都想参与的环节,在教学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方面应考虑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意见,将学校、教师、学生组成的教学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因为,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本专业就是管理,毕业后会成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管理层人员。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学生根据各自喜好,就会主动关注某个领域的管理现状。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容易产生创新的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管理,一方面可以赋予学生表达意愿的发言权,从而促使其开阔思维,思考其想要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同时,在参与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学生也是一次很好的实践过程。学生在参与教学管理环节中提出的新颖、可行的改进方法应用到教学改革中,又会促进教学管理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良性发展。
5.各年级希望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与途经
对教学管理方式选择的不同,可以反映出不同学生对教学管理环节的关注度。高校学生是处于发展之中而又尚未发展成熟的特殊青年群体,他们的体格、各种身体机能等自然生命以及他们的心理、思想等精神生命都正处在发展之中。在两者关系上,自然生命发展是基础,精神生命发展是目的和归宿。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是他们区别于社会成年公民群体的一个本质特征。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被剥夺,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很多学生不了解教学计划,选择空间有限,更谈不上参与计划的制订和修改。他们只是被成批地送入学校,接受学校早已设计好的培养模式,去被动地接受大多千篇一律的灌输式教育,最终从生产线的另一端“产出”标准统一、缺乏个性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压抑,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被抹杀。在我们组织的调查中,大多数同学都认识到参与教学管理是他们的一项基本权利。
在希望参与教学的方式和途径的选择上,57.21%的学生选择希望与任课教师交流反映问题,其次为希望定期与专业课程组沟通和本学院主管领导沟通,各占35.62%和30.25%,并且希望定期与学校、学院主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沟通,也成为部分学生希望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和途径,在所调查的349名大二学生中67.62%的被调查者选择最希望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在各年级中比例最高,而大四年级则更注重于与专业课程组和教研室主任的交流(图5-5)。
图5-5 学生希望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与途径
如表5-7所示,在针对不同年级关于希望参与教学管理方式和途经的调查中,除了与任课教师交流的方式最受欢迎以外,与班主任或辅导员反映方式的选择上,一年级的同学最多(33.16%>28.94%>25.57%>22.41%),而且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增长,与辅导员或班主任交流的方式选择越来越少。大二年级在与任课教师交流方式选择上选择最多外,受访者选择通过学生座谈会形式和定期与专业教研室主任沟通方式参与教学管理人数也是各年级受访者中比例最高的,分别占到大学二年级中被调查人数的30.37%和46.13%。大四年级则更希望通过班干部或课代表反映问题(22.90%)和定期与专业课程组沟通(43.13%)的方式参与教学管理。
表5-7 各年级学生希望沟通的方式与途径情况统计表 单位:%
学生座谈会、课堂教学质量表、学生管理委员会等都是学生希望参与的教学管理方式。在定期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沟通、定期与学院主管领导沟通、定期与学校主管领导沟通等方式的选择上,各年级选择人数明显多于目前已通过这些方式参与教学管理的人数,特别是定期与学院领导的沟通途经。可见,还有很多同学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参与教学管理,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参与其中。如何建立管理部门、学校、学院领导与学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对于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为学校建设、学科特色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三、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不同院校管理类学科专业四个年级50余项与教学管理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局限于参与教学内容环节,其他环节参与较少;而希望老师多讲实际应用和案例、多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更多自我发展的时间和机会,正是大部分学生选择的内容。参与教学环节的途径和方法也限于与同学相互交流、与任课教师交流、通过班干部或课堂教学质量调查表反映问题,缺少与专业课程组、学校、学院主管领导的沟通,而这些方式正是部分学生想要参与的环节;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在教学管理中处于被动,仍然是当今各类管理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老师仍然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1.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环节单一
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而教学管理本质就是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而现实的管理中,受管理本位思想影响,缺乏对学校主体的认识、理解和重视,导致了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相当程度上的主体性缺位现象,使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地成为管理的主体。教学管理环节涉及在校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回答问题,教学方案的探讨。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环节仍是学生参与的主要教学管理环节;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计划环节的参与较少。高等教育活动是一种实践与交往相结合的活动,换言之是交往的实践或实践的交往。它具有明确的实践目的,即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受教育者。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对于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2.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方式和途经传统
当前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手段仍然主要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教学管理的方式,强调整齐划一。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再像高中的管理模式,一名班主任只负责一个班的学生,任课老师也只负责本班学生的教学任务。高中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充足的时间内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来熟悉学生,而大学则不同,一名辅导员往往负责一个年级几个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任课教师也通常给不同专业同时授课。大班教学、流动上课的方式,大大减少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的了解和交流的机会。通过以上调查,在教学环境与高中截然不同的情景下,相应的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并未有太大的改变,以往通过班干部或课代表反映问题、向辅导员或班主任反映学习问题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阶段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要求。班干部或辅导员的层层向上传达,大大延长了教学中信息的传播时间,不利于及时解决。高校在管理过程*性管理多、个性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多,高层次的管理少。其中,低层次的管理主要只是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满足于教学不出问题。而高层次的管理则是要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完成,不仅注重教师在“教”,学生在“学”,而且更要注重“教”和“学”的互动效果。学生与教学管理部门、学校、学院领导的接触机会也少之又少,使各层领导在教学方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时,不能很好地体现本校学生的意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改进学生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的参与方式,增加学生、教师、学校三方的互动机会,使学管理的学生明白管理的实际意义、懂管理,同时在参与中发挥个性优势,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多元化管理人才的有效方式。
3.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管理与社会需求脱节
学校开设管理类学科专业是为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外来文化的介入,高新技术的更新换代,管理理念的改变等,社会、企业也在对高校管理类学科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学生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习方式、实习场所与现实环境有着很大的差距。高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完成的,社会需求在教学管理中的缺失是不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为管理类学科专业设立专门与校外企业、人才市场联络的机构,并经常主动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高管人员到学校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反馈人才需求和就业信息,共同研究和探讨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培养规格,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订与调整,共同安排好学生参观、实习工作,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学生的无过渡期就业。通过毕业生和社会的反馈,更好地指导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建设,实现层层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