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1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53
演变过程:
古六历
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历 - 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乾象历 - 东吴(223年 - 280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 517年)
玄始历 - 北凉(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年 - 534年)、东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兴和历 - 东魏(540年 -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开皇历 - 隋(584年 -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 618年)
皇极历
戊寅元历 - 唐朝(619年 - 6年)
麟德历 - 唐(665年 -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年 -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年 -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年 -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年 -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年 - 2年)
崇玄历 - 唐(3年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 955年)
九执历
符天历
调元历 - 后晋(939年 -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年 - 1125年)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应天历 - 北宋(963年 -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年 -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
明天历 - 北宋(1065年 -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 1167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 1176年)
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 1198年)
统天历 - 南宋(1199年 - 1207年)
开禧历 - 南宋(1208年 - 1251年)
淳祐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 1270年)
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授时历(大统历) - 元、明朝(1281年 - 14年)
时宪历 - 清朝(15年 - 1911年)
天历 - 太平天国 (1852-18)
中华*历 - 中华*(1912-)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53
中国古代历法演变大致又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一. 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
二. 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 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
三. 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亥*为止;
四. 公历时期:辛亥*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历(即公历,又称阳 历)
五. 阴阳历结合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发中国传统的农历。
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臵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臵的计算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53
《太初历》由西汉落下闳[hóng]创制,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规定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
《大明历》又称《甲子元历》,南北朝祖冲之创制,改进闰法、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二次大改革。
《戊寅元历》由博仁钧和崔善为创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颁行全国的历法,废除平朔,改为定朔、废除闰周,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革。
《授时历》由元代许衡、郭守敬、王恂创制,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积年法,并推算出了365日为一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
《时宪历》由明代徐光启创制,废除自西汉以来的“平气”二十四节气推算法,正式采用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的“定气”,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54
在中国十代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汉,简称“干支纪法”,标志着中国历法的产生。
《伏羲考》中论证指出,说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就是“匏析成瓢”的意思。在陶器发明之前,寻找合适的专用取水用具是先民们急于解决的大问题。先民可能会尝试着用各种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尝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葫芦最适合用做取水用具,又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逐渐形成制瓢技术。制瓢技术解决了先民喝水的大问题,是一项足以与石器和火的发明相提并论的技术进步。伏羲氏其实是葫芦时代的象征。
中国古代的历法
朝代
历名
编者
使用年份
西汉
太初历/三统历
邓平
前104年-84年
东汉
四分历
编䜣
85年-205年
乾象历
刘洪
206年-236年
魏
景初历
杨伟
237年-442年
刘宋
元嘉历
何承天
443年-462年
大明历
祖冲之
463年-520年
后魏
正光历
李业兴
521年-539年
兴和历
李业兴
540年-549年
北齐
天保历
宋景业
550年-565年
后周
天和历
甄鸾
556年-578年
大象历
冯显
579年-583年
隋
开皇历
张宾
584年-607年
大业历
张胄玄
608年-618年
唐
戊寅历
傅仁钧
619年-665年
麟德历
李淳风
666年-728年
大衍历
一行
728年-761年
五纪历
郭献之
762年-784年
贞元历
徐承嗣
785年-821年
宣明历
徐昂
822年-2年
崇玄历
边冈
3年-955年
五代
钦天历
王朴
956年-959年
北宋
应天历
王处讷
960年-980年
乾元历
吴昭素
981年-1000年
仪天历
史序
1001年-1023年
崇天历
宋行古
1024年-1063年
明天历
周琮
10年-1073年
奉元历
卫朴
1074年-1091年
观天历
皇后卿
1092年-1102年
占天历
姚舜辅
1103年-1105年
纪元历
姚舜辅
1106年-1126年
金
大明历
杨级
1127年-1179年
重修大明历
赵知征
1180年-1280年
南宋
统元历
陈德一
1135年-1160年
乾道历
刘孝荣
1167年-1175年
淳熙历
刘孝荣
1191年-1198年
会元历
刘孝荣
1191年-1198年
统天历
杨忠辅
1199年-1206年
开禧历
包翰元
1207年-1250年
淳佑历
李德卿
1251年-1252年
会天历
谭玉
1253年-1270年
成天历
陈鼎
1271年-1274年
皇极历
刘焯
605年-617年
乙未历
耶律履
1180年-
http://ke.baidu.com/view/3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