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2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9 10:16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季节。中暑不仅与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下暴露时间长短、人体的体质强弱、营养状况、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诱发的因素是很复杂,但高温仍是最主要的。
通常情况下,为了保持人体的恒温,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余热必须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多种形式排出体外,使体温和外界的温度达到平衡。如果气温升高,以传导和辐射方式的散热减少了,汗液蒸发的散热将逐渐增加。当气温在35—39℃时,人体余热的三分之二将通过汗液蒸发排出。如果环境中相对湿度较高,汗液排泄就困难,人的体温调节系统不能完成调节功能,这时,人就要发生中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9 11:34
当机体不能够适应和耐受环境高温(>32摄氏度)、湿度较大(>60%)和无风状态时,体内产生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从而发生热量蓄积、体温上升,进而发生中暑。
中暑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而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包括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三种类型。这几种类型,可以在同一患者身上先后发生,或同时发生,常常难以区分。其中以热射病病情最为严重。
中暑的易感人群
1、婴幼儿和65岁以上的老人;
2、超重或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
3、高温天气进行剧烈活动(比如体育运动、军事训练、户外活动等)的人群,即使年轻健康的人也有可能中暑;
4、饮酒或者服用影响机体散热、减少出汗等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抗胆碱药物等)的人群。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9 13:09
出汗是很高效的散热方式,每蒸发1克水就可带走2.43千焦的热量。但是并
不是汗流出来就就一定能马上蒸发掉的,它能否有效地蒸发,取决于周围空气的
湿度。相对湿度大于75%时,就没法有效地蒸发。这时如果周围温度又很高的话,
体热就没法有效地散发出去,身体散热机制开始超速运转,努力想把热散发出去:
呼吸变得急促,心脏快速跳动,大量地出汗。人会觉得很不舒服,出现了头晕、
头疼、身体虚弱、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等症状,医学上称为热衰竭。
热衰竭如果没有进行治疗,就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后果:体温*出现障碍,
反而不再出汗了,皮肤变得干燥,体热在体内急剧积蓄。平均来说人体每公斤体
重积蓄3.49千焦热量,就足以提高体温1摄氏度。也就是说,一个体重70公斤的
人,只要少蒸发100克汗液,就能让体温提高1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短短的十
几分钟内,就能让体温急剧超过41摄氏度,同时出现了神志障碍,意识模糊或昏
迷,医学上称为热射病。如果不及时救治的话,会使内脏器官受到损伤,乃至死
亡。
热衰竭、热射病以及其他几种与热有关的疾病通称热病,也就是俗称的“中
暑”。轻度的中暑(热衰竭)只要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最好有空调),脱掉衣
服休息一会儿,喝不含酒精的冷饮(藿香正气水含有超过50%的酒精),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并不需要吃药也没有有效的非处方药可用。这时如果吃某种中成药或进行某种民间疗法(例如刮痧),也会觉得非常有效,而其实是身体自己恢复的,并不是这些药物、疗法真正有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9 15:00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在公共场所、家族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
发生中暑的气象条件
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曝晒时间、*强弱、营养状况及水盐供给等情况有关。
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但其中主要因素还是气温。根据气象特点,可将发生中暑现场小气候分为两类:一类是干热环境,这是以高气温、强辐射热及低湿度为特点,环境气温一般可较室外高5-15℃,相对湿度常在40%以下;另一类为湿热环境,即气温高,湿度高,但辐射热并不强。由于气温在35-39℃时,人体2/3余热通过出汗蒸发排泄,此时如果周围环境潮湿,汗液则不易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