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为何说澶渊之盟不是不平等条约,而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1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5:50

说起澶渊之盟,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这就是宋朝懦弱的表现,是宋朝屈辱的象征,跟晚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样。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我们的结论的是:檀渊之盟澶渊之盟不是不平等条约,而是一种创新的国际关系,一种和平机制。和平相处,平等交往,双边贸易。并以缔约的形式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后来西方社会主导建立起来的近代国际关系,其文明含量也没有超出澶渊之盟的框架。


当然,肯定很多人质疑我的说法,为了搞清楚这个事情,我们必须了解一下“檀渊之盟”的来龙去脉。

此事还得从赵匡胤建立宋朝说起,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并不太平,南边有南唐,北边有北汉。由于北汉受到辽国的支持,所以,宋朝一直以解决南边的事情为准。


到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后,南方统一大局已定,于是赵光义决定亲率大军攻灭北汉,顺便夺取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余的宋辽战争。

起先宋军节节胜利,尤其是岐沟关和君子馆之战的惨败后,宋朝*转为防御,之后的宋朝更是一直处于对辽的恐惧之中,兵将闻辽色变。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到辽国萧太后的时候,萧太后是一个类似于武则天的人物,铁腕治理,励精图治,大辽蒸蒸日上,国力强盛的萧太后准备大举南下。

公元1004年秋,萧太后与契丹国主耶律隆绪亲提20万大军南下,在攻占了现在的河南清丰以后,将澶渊城三面包围。


听到契丹围困澶州,近*开封的消息,宋真宗赵恒彻底慌了神,而朝廷主和派和主战派争执不下。宋真宗本来是主张和谈的,但在主战派寇准坚决反对,寇准等人一直劝宋真宗至澶洲督战。

没办法,宋真宗只好同意,没想到,宋真宗的御驾亲征,极大鼓舞了士气,还射杀了辽国的先锋大将萧挞凛,辽军士气大大受损,整个战争形势转变。大宋已经占据主动地位,辽国被动。


此时辽国实际上是孤军深入,补给困难已经成了强弩之末。迫于压力下,萧太后开始准备和谈。而北宋这边,宋真宗决定“见好就收”,两方开始了和谈。和谈的结果就是:澶渊之盟。

所以说我们通过背景看出和谈宋朝不是被动,而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这跟城下之盟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城下之盟”是兵败后迫于无奈而签订的屈辱性条约。而宋朝跟辽朝立盟,并非因为战败,而是不欲两国长年征战,希望达成长远和平。


同时,澶渊之盟并没有割地赔款等不平等的内容,那我们看看具体内容:一是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地位平等;二是宋朝每年给予辽朝岁币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三是双方大致按占领现状划清领土边界,立下“石峰”,“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四是约定两国互不单方面增加边防武装;五是约定双边司法上的合作,“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六是两国在边境开设榷场,开展贸易。

从内容上来看,我们并没有发现什么很不平等的内容,当然,很多人都说“宋朝每年给予辽朝岁币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这不是赔款吗?


事实上,这不是赔款,而是经济援助。这个赔款跟后来的清*赔款可不一样,清*那个的确是屈辱的战争赔款,但岁币是经济援助,历史记载宋给辽送岁币是“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不派专门的人去“纳贡”,更像是“发工资”一样,掌管宋朝财政的三司划拨。这不就是经济援助吗?类似于我们现在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援助一样。

而且澶渊之盟后,大宋是绝对赚回来的。其实,区区二三十万两银的开销对经济繁荣的大宋算的了什么呢?宋朝对辽朝的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的,所以说每年的岁币基本上又流回宋人手里,据日本学者做过统计,宋朝通过对辽贸易,每年可获八十万贯的顺差,数额超过送出去的岁币。


并且,澶渊之盟订立之后,宋朝与大辽之间维系了一百余年的和平,其如果宋辽征战,势必有无数的军人与平民要死于战火。这样来看,这点银子算得了什么?

澶渊之盟比汉唐的“和亲”*好多了吧。所以说被黑了千年的檀渊之盟不是屈辱条约,也并非“不平等条约”,而是一种近代化的和平机制:平等相待,和平相处,互派使臣,保持礼节,通商互利,以签订协议的形式确立双方权利与义务。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