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10
共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2:52
明代开始科举分四级。
第一次是童试,里面分县试、府试和院试,院试合格后为秀才。
第二次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第三次会试,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第四次殿试,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分为状元,榜样,探花。为一甲中的前三名
扩展资料: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创建于隋朝,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基本就是靠科举。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
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
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
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0:10
分为十等,古代科举考试按以下划分: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扩展资料:
古代科举制度起源
中国在经历了南北朝几百年的大*后,重新天下一统。隋炀帝在605年正式创立科举制度。而在同时期,欧洲还在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黑暗中摸索。
科举制度是中国独创的先进制度,旨在对僵硬的九品中正制开刀,而欧洲还在为自己的城堡贵族*抱残守缺。
科举制度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保持了社会的活力,选拔社会各阶层精英参与国家治理。实践证明,正是这一先进制度的创立,才使得中国在长期的战乱后迅速崛起,成就了隋唐盛世的繁荣局面。
科举制度迎合了当时的历史潮流。隋朝建立,士族阶层崩解,门阀*不再吃香。庶族阶层随之崛起。科举取士让庶族在朝堂的比例不断扩大,挤压士族空间,朝堂形成对抗的局面,皇权得到加强。
所以,说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从真正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的,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参考资料:科举制度_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1:45
县考合格叫做“进学”,就是秀才。
秀才有资格参加省考,录取者叫做“举人”。
举人有资格参加全国考试---会试,录取者还要通过“殿试”分出等级,叫做“三甲”,就是三等。一甲三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钦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钦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钦赐“同进士出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3:36
有*考试:
1院式: 在地方考,由地方*、学正主持
通过后有生员身份,就是秀才,从此你就是读书人中的一员了,能够继续读书
2乡试:在府考,由府(省)一级的*主持
通过后你就是举人了!举人已经有资格参加*活动,拜访*等,而且可以当任一些低级*
3会试和殿试:三年一次的大考,在京城举行
会试决定你是不是“进士”,通过了你就是进士一名,成为候补*
殿试是又皇帝亲自主持,最终决定考试的名次:
一榜:3人 包括状元、榜眼、探花
第一名是状元(1000多年历史里,一共出了1000多名状元),状元可以当场受官、进翰林院,而且状元最光荣的就是能够参加 史书的编写,史书的编写只有状元公、当朝宰相等文学一流的人编写,哪怕是科举第二、第三的榜眼、探花都没有这个资格!!!
状元写的文章会收录到“经史子集”的“史”里面,其他人写的东西没有这个资格!!!
二榜: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第一名叫桂元
二榜的人都是进士及第,也就是说他们是正牌的进士。
他们写的书可以收录到“经史子集”的“子”里面去
三榜:上百人到几百人
都是“赐同进士出身”
意思是说,你的身份是皇帝“赐”给你的,跟进士们是“一样”的。
而其中真正的意思是:“你们根本没资格当进士,你们和进士是不一样的”
就好比如:一个富翁有妻妾数人,对一个小妾甚爱,就可以在身份许可的情况下把小妾提拔成“平妻”,也就是“如夫人”,而真正的含义就是这个小妾“不如夫人”。
所以后了老话:“同进士、如夫人”,意思就是明明有了“进士、夫人”的身份,可是没有“进士、夫人”的地位。
科举的排名是极其重要的,他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
比如在*们私下的宴会上,作为不能按官职大小来做
必须是按照科举的名次来排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5:44
“状元、榜眼、探花、贡士、进士、举人、秀才 ” 由大到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09
(院试合格者叫生员 俗称秀才 获取生员方可参加正式考试) 正式考试 乡试 和律令。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0:50
每一个朝代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