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请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什么意思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41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2:06

佛经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不异空] 的色是代表物质的现象,指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具备形体之物。空,并非虚空或无之意,更不是表示什么都没有,都不存在的意思,而是 指[没有实体性]、[没有自主性]的就叫做空。不异,可以解释作[不离],世间的物质现象在形相作用上虽有种种差别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性---无实体无固定的性。我们姑且称它为[空]或[空性]。[色不异空] ,是指一切事物都不离空性的存在,以眼睛可以看见的最具体的物质来说,它是由众多因缘条件造成而存在的,因此一切物质虽然存在, 却没有实体性,自主性。所以说[色不异空],由于本身没有固定的实体性,所以可以随因缘条件而变化---[空不异色]。[空不异色]是说明空性的显现,是不能离开一切法而有的,并非灭除物质,等物质变坏灭了,然后才知道它是[空],无自主性。当它宛然存在的当下,就要觉察到无我,无常的道理,才能彻悟其空性。只要我们稍加思考[有形之物,皆不离空] 的道理,并不难了解.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切的体悟到:不管如何坚固、豪华、伟大的东西,其实都没有实体性,它只是因缘组合的现象而 已,唯有超脱心中的执着,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色不异空,等于色即是空。[空不异色] 等于空即是色。这四句的意境都在说明物质现象皆依各种因缘条件而产生的。也依于不同的因缘条件而消失,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依因缘 存在而无实体性的,所以说,色尘事物,一切皆空.....色即是空。
佛教指示我们以[空] 来观察世间一切事物,并非要我们对事物绝望,或以悲观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一切,而是让我们了然大悟,确知世间一切的真实现象。不要 一味向外追求不实的东西,应反观自己的内心,发掘自性智慧,建立一个新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空即是色] .....空是说明一切事物没有实体性,可以随因缘条件不同起种种变化而成不同的现象,所以空能含摄万物,好比虚空无形无相,却 能包容万物,一切万物皆不离虚空而另存。
如果我们能体会[空的]道理,放下执着,必定可以发挥智慧的潜能。。。。。

世间的事都在不时的变化,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谛观,不为所动是最重要的。有观空的智慧,虽则面对同样的环境但感受却不一样。 如果能彻悟[色即是空]便能享受无执着的风光,若能体会[空即是色]必能在空的见地上,积极的建设多彩多姿而又富有意义的欢乐人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2:06

佛祖说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佛经里,一切的色相皆为空。*,只能是阻碍成佛道路上的猛兽。

于是,他的弟子们便戒除欲念,一心向佛。佛家有十戒律: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事,不着香花曼,不香油涂身,不着生相金银实物。修行的僧侣们在山里守着清规戒律、梵音清唱,对红尘中的种种*毫不动心。

可是,突然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和尚站在释加牟尼的像前,大声问道:“他也是29岁,经历过俗世之后,才悟道的!这证明,只有拥有过的放弃,才是真的悟道。”这个和尚,在经历了三年三个月三个星期又三天的闭关坐禅之后,却突然意识到这一点。他意识到了自己身体对于*,对于凡俗生活的需求,他要去经历,如最初的释加牟尼一样,去经历人生的大欲。他克服不了自身对于*的渴求,就算那一张张画着男女欢爱图的背后是一具具的骷髅,他也要去追求那个*着他的女子。

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两种。大乘教义讲的是渡人,小乘教义则重在成佛。大乘佛教重的是在人世中修身--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同时渡世人。而小乘佛教则重在自己修身,避于人世外,隔绝一切杂念,修自己。但总的来说,大乘小乘最终都归于空寂涅磐而觉悟,即最终达到自己的“悟”。佛教,讲究的是觉悟,所以常有顿悟一说。

自古以来,似乎佛教都是以灭人欲而达到最终觉悟,人于佛之间唯一区别就是是否尚存*,故有色相与法相之分。色,不仅仅是指*,它包括一切的人情世故。而其中,最大的*却是:性。

印度导演潘纳兰的《色戒》,讲的便是那个追求*的和尚达世与俗世女子芭玛之间的故事。那个站在佛祖塑像前,提出要去经历俗事生活的和尚--达世,在半夜里离开寺庙,向心中那个*女神奔去。犹如当年的释加牟尼一般,生儿育女,享受人世间的情爱。

这电影最大的卖点,仿佛是钟丽缇再次大胆火爆的演出。可是,她与决心在凡尘俗世里生活的达世野地里那场表演,我竟然没有感觉到*的意味。天地*,浑为一体,让我突然想起《丧钟为谁而鸣》里那句经典对话:“地在动,我感觉地在动。”那是达世对*渴求的第一次满足。*的美丽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我开始喜欢这个长着厚厚嘴唇的女子了。

一个*满足了之后,便是以后的千百个*的泛滥。

此后,达世的俗世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为衣食斗争,被情欲纠缠,他抵抗不住那个披着莎丽的女人的*……可惜,他终究不属于那里。他满足了自己所有的*,包括出轨的*,经历了凡人所经历的所有事情之后,他还是剪掉头发继续修行了。他是顿悟了吗?他真的觉悟了吗?他仰面躺在地上,号啕大哭,仿佛再生之前的阵痛。

红色的僧袍与芭玛包裹着平安祝愿的红布一样的颜色,只是,从此后,他将再无人为他祈祷平安。儿子静静的睡在梦中,那是他的骨肉,他曾经为之欢欣鼓舞的骨肉,从此后却只能为芭玛所拥有。半夜里,他再次离开。这次,他离开的是*,奔向的是修行。

我难以想象,芭玛以后的生活。如同她绕着达世所说得那样,她以后将会寂寞难过,也许会隔绝一切的欲念。达世的觉悟本就来源于她,来源于她满足他的一切欲念。当重新穿上僧袍的达世再遇到芭玛的时候,他是难过的。犹如当年释加牟尼一样,当他再见自己的王妃时,佛祖也是难过的。

我也很难过,为了芭玛,那个被牺牲掉的女人,那个为了成全达世觉悟的女人,那个以后的岁月或许都会生活在寂寞中的女人。

死去的老喇嘛给达世的信中说:我们来世会相见。届时,你能不能告诉我,满足一千个*与克服一个*那个比较重要?

达世或许最后会认为:克服一个*比较重要。

但,我却突然发现,若一个人没有了*,他怎能存活于这世上呢?色或许是空,空或许就是色。可是,谢天谢地,我只想做一个凡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2:07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还有句话曰“耽静反为静缚”,不知大家听过没。也是同样的道理。静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那样等于用一个静字将自己束缚住,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呢?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被外物牵动得心烦气躁。我很欣赏这句话,同时也在参悟此种心境。觉得在尘嚣之中保持着心的静境,岂不比那些寂静中虚度时日,或是身在寂静心不寂静的人更有意韵吗?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空即是色】
指人间之物质、身体本系空无实体,而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故称空即是色;四大若离散,则复归空无,故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非析色见空,而系体达色之当体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断灭,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为有,故必不异于有,以空即是有,而说空即是色。
指真空不异于色法,空的当体即是色。
可以理解为:以物质为表象的世界其实质是空无所有的,而所谓"空无所有"是依心起解的。
所以色即是空--相对人的认识的表象世界是空的,而空的表现形式是依附于心(例:人)的认识的--空即是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2:08

即是好色就什么都会空,而你什么都空了就是因为好色。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