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4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3:27
历史告诉你,聊城为什么叫“聊城”
题记:“聊”者,刀割耳也;或开耳也。“摄”者,手执耳也。二城名是为了宣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而命名。因为桓公每次会盟都是“执牛耳。”这聊城为何叫“聊摄”而不叫“摄聊”,这和先割牛耳再执牛耳的顺序有关。
聊城的“聊”最早出现在《左传》:“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城址在今聊城城西北十五里阎寺村东南七里处聊古庙村,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522年以前。
窃以为:聊、摄二字不可分开来考证。“摄”原来叫“聂”,公元前59年齐桓公与诸侯会盟聂北,比“聊”在史料上早出现137年。“聂”在春秋为邢国邑。狄攻入邢国都城并加以蹂躏,都城被破坏得无法居住。齐桓公率诸侯击退狄,把邢都迁到夷仪。当时对邢人安置得很好。史载:“邢迁如归”。夷仪位于聊城市西南,距现聊城十二里,距当时聊邑十五里。……。
《辞海》:摄:古地名,春秋齐地。本邢国地聂北,邢亡入齐。改称摄,为齐之西界,在今山东茌平西北。《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载:晏婴所说“聊摄以东”即指此。(1990版1854页。)
邢,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北邢台,公元前662年翟攻邢,后齐桓公联合宋、曹救邢,把它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前635年为卫所灭。(辞海1178页)。
在春秋早期的地图上并未标有“聊”,只有“夷仪”,为什么“聊、摄”二邑都和“耳”有关呢?事出必有因。《史记·齐太公世家》:“是时周室微,唯齐楚*为强,晋初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戎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会诸侯,—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
原来周王朝与姜太公有约在前:“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是以来责。”(《史记·齐太公世家》)
仅在聊城市境内,齐桓公至少会盟过五次诸侯:
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与鲁公柯之盟(柯,今山东阿城);
三十五年夏会诸于葵丘(茌平杜郎口),秋夏复会;《左传.》鲁褒公二十五年)会诸侯于牡丘(今茌平西南广平北门外);
鲁僖公三年,桓公约宋、江、黄三国会盟于阳谷,今“会盟台”在县城南门外西南隅。另外,公元前522年晏婴称“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左传》)。
再说会盟,会盟是古代诸侯间的集会,齐国是周朝御封的五侯九伯的盟主。(《史记·齐太公世家赞》)“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会盟时,盟主要执牛耳。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聊”出现在“摄”之后,摄本为提手加“聂”组成,“聂”就是三耳,意为以手执耳。
《说文》:摄,引持也,以手聂声。
“聊”由“耳”与“卯”组成。“卯”在古代是两个“刀”的会意。又《说文》: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所以“卯”有“开门”的“开”意。另外从十二地枝生物演化过程看:“子丑寅卯”中子为滋生,丑为结纽,寅为演化,卯为分瓣,卯亦有“开”之义。
“卯”还当十二时辰之“五时至七时”讲,旧时官暑开始办公的时间。寓“”开始”意。因此,“聊”者,刀割耳也;或开耳也。“摄”者,手执耳也。二城名是为了宣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而命名。因为桓公每次会盟都是“执牛耳。”这聊城为何叫“聊摄”而不叫“摄聊”,这和先割牛耳再执牛耳的顺序有关。
聊城既无聊国,又无聊河,也不可能因树得名,陈昆麟先生说因“聊邑”得名,等于说“聊城因聊邑而得名”,那“聊邑”为什么叫“聊”邑?还是不得而知。在没有更有说服力的文献的时期,把聊城定为纪念和宣扬齐桓公会盟的丰功伟绩,是很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聊摄”二城是在齐桓公时期才被齐国占有的。
对本文的观点有贡献的专家为聊城市博物馆赵乃光先生,在此表示感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4:45
聊城的“聊”最早出现在《左传》:“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城址在今聊城城西北十五里阎寺村东南七里处聊古庙村,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522年以前。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
可是,那时的聊城城址根本不是现在的地址,据史料记载,现在的聊城城址是经过了四次迁移才定位的。那么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哪儿呢?
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今天的东昌府区嘉明经济开发区申李庄东约一华里,西新河西岸,现称为聊古庙遗址。春秋战国时期,聊城为齐国属地。秦朝统一后,设置聊城县,治所就坐落在这里,一直到晋代没有改变。公元499年,聊城县城才迁往王城。
聊城古城址在聊古庙存续的时间有一千余年。
时间虽然相隔了2500多年,但春秋时期的聊城,城建格局与现在的古城十分相似。
对此,《水经注》曾有过记载:“漯水又北,经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
公元前249年,聊城被燕将占守,齐将田单围攻一年之久,却攻不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有详实记载:“燕将(乐英)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困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这时,齐国高士鲁仲连来到聊城,射书劝导燕将,或退兵,或降齐,应当机立断,不要再负隅顽抗,使人民遭受涂炭。书中言辞恳切,燕将感到进退两难,哭泣彷徨,三日未决,最终自杀。齐军很快收复聊城。(《鲁仲连遗燕将书》见《战国策》)。
齐王念鲁仲连射书退敌有功,要为他加官进爵,可鲁仲连辞谢了齐王的爵禄,隐逃到海上。
鲁仲连射书救聊城之壮举,为后世所景仰,李白、赵孟頫、谈迁等都赋诗赞叹。为纪念这位才智超群义侠独行的高士,明朝万历年间在东城门外修筑鲁仲连台,后来有几次重修。但据旧志记载,鲁仲连台原在聊古庙,所以有人推断,《水经注》所说的东门侧有层台”,指的就是“鲁仲连台”。明朝修建的“鲁仲连台”和原先那个“鲁仲连台”,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据《聊城县志》记载:“聊城为高阳氏(即黄帝之孙颛顼)莅临之地。”
相传这里有颛顼的坟墓,当地人为了怀念他,给他修了衣冠冢,冢旁盖了庙。庙在墓的前面,山门巍峨,翠柏浓蔽,清康熙年间,聊城状元邓钟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一方,悬于庙门,以后“聊古庙”的名称就沿袭到现在。
过去聊古庙的规模宏大,远近闻名。正殿内塑有颛顼帝执圭坐像,高约7尺,两旁文武侍立。殿后三间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还有亭榭回廊,院内竹木清华,有住持僧名“了僧”,庙产良沃80多亩。颛顼墓旁有水井,称圣泉,井旁有碑,据志乘记载,此井颇著灵异,逢干旱祷雨,往往沛降甘霖”,古代称为聊城八景之一,名为“圣泉携雨”。据《辞源》引《尔雅》所注:“颛顼水德,位在北方。”可见这位古代帝王又成为壬癸司水之“神”,功能足以控驭甘霖润泽万方,圣泉携雨意义想必如此。
后来,井没了,聊古庙也在1945年遭到毁坏,1978年,*为保留这历史遗迹,在井旁碑上刻“聊古庙遗址”以志。2010年5月30日,闫寺办事处民营企业家吴铭友个人出资,重修了圣水井,还举行了淘圣水井的仪式。他寻访聊城文化名人,探究古井的历史渊源,考察各地遗存古井,本着“如旧修旧”的原则,使古井融古色、古香、古韵、古味于一体,让圣水井成为聊城的又一大景点。
今天来到聊古庙遗址,还能看到在地表散布着的陶片。行家们说,从这些陶片可以识辨的器形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一座新建的石亭,石亭旁时值仲冬依然绿意葱茏的一棵杨树,亭子下面就是圣水井,井后是颛顼墓。
现在这里已被定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信,这处遗址对研究聊城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6:20
聊城的“聊”最早出现在《左传》:“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城址在今聊城城西北十五里阎寺村东南七里处聊古庙村,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522年以前。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
可是,那时的聊城城址根本不是现在的地址,据史料记载,现在的聊城城址是经过了四次迁移才定位的。那么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哪儿呢?
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今天的东昌府区嘉明经济开发区申李庄东约一华里,西新河西岸,现称为聊古庙遗址。春秋战国时期,聊城为齐国属地。秦朝统一后,设置聊城县,治所就坐落在这里,一直到近代没有改变。公元499年,聊城县城才迁往王城。
聊城古城址在聊古庙存续的时间有一千余年。
时间虽然相隔了2500多年,但春秋时期的聊城,城建格局与现在的古城十分相似。
对此,《水经注》曾有过记载:“漯水又北,经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
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前249年,聊城被燕将占守,齐将田单围攻一年之久,却攻不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有详实记载:“燕将(乐英)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困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这时,齐国高士鲁仲连来到聊城,射书劝导燕将,或退兵,或降齐,应当机立断,不要再负隅顽抗,使人民遭受涂炭。书中言辞恳切,燕将感到进退两难,哭泣彷徨,三日未决,最终自杀。齐军很快收复聊城。(《鲁仲连遗燕将书》见《战国策》)。
齐王念鲁仲连射书退敌有功,要为他加官进爵,可鲁仲连辞谢了齐王的爵禄,隐逃到海上。
鲁仲连射书救聊城之壮举,为后世所景仰,李白、赵孟頫、谈迁等都赋诗赞叹。为纪念这位才智超群义侠独行的高士,明朝万历年间在东城门外修筑鲁仲连台,后来有几次重修。但据旧志记载,鲁仲连台原在聊古庙,所以有人推断,《水经注》所说的东门侧有层台”,指的就是“鲁仲连台”。明朝修建的“鲁仲连台”和原先那个“鲁仲连台”,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为什么叫聊古庙呢?
据《聊城县志》记载:“聊城为高阳氏(即黄帝之孙颛顼)莅临之地。”
相传这里有颛顼的坟墓,当地人为了怀念他,给他修了衣冠冢,冢旁盖了庙。庙在墓的前面,山门巍峨,翠柏浓蔽,清康熙年间,聊城状元邓钟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一方,悬于庙门,以后“聊古庙”的名称就沿袭到现在。
过去聊古庙的规模宏大,远近闻名。正殿内塑有颛顼帝执圭坐像,高约7尺,两旁文武侍立。殿后三间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还有亭榭回廊,院内竹木清华,有住持僧名“了僧”,庙产良沃80多亩。颛顼墓旁有水井,称圣泉,井旁有碑,据志乘记载,此井颇著灵异,逢干旱祷雨,往往沛降甘霖”,古代称为聊城八景之一,名为“圣泉携雨”。据《辞源》引《尔雅》所注:“颛顼水德,位在北方。”可见这位古代帝王又成为壬癸司水之“神”,功能足以控驭甘霖润泽万方,圣泉携雨意义想必如此。
后来,井没了,聊古庙也在1945年遭到毁坏,1978年,*为保留这历史遗迹,在井旁碑上刻“聊古庙遗址”以志。2010年5月30日,闫寺办事处民营企业家吴铭友个人出资,重修了圣水井,还举行了淘圣水井的仪式。他寻访聊城文化名人,探究古井的历史渊源,考察各地遗存古井,本着“如旧修旧”的原则,使古井融古色、古香、古韵、古味于一体,让圣水井成为聊城的又一大景点。
今天来到聊古庙遗址,还能看到在地表散布着的陶片。行家们说,从这些陶片可以识辨的器形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一座新建的石亭,石亭旁时值仲冬依然绿意葱茏的一棵杨树,亭子下面就是圣水井,井后是颛顼墓。
现在这里已被定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信,这处遗址对研究聊城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8:11
聊城的由来有好几种说话,一种说法是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聊城地区历史悠久。
聊城始建于春秋时期,位于齐国西部边境,是战略重地。当时齐国在边境修建了两座城邑来防御强敌,一个是“聂”城,一个是“聊”城。“聂”字,按《说文解字》,由三耳组成,意为“附耳私语”,也就是说悄悄话的意思。建城的用意,在于及时探听西部邻国信息并汇报,故称为“聂”城。另一个取名聊城,据《说文解字》,“聊”字从“耳”,“卯”韵,解释为“耳边长鸣”。也就是说,作为齐国西部边陲的重要城邑,要特别注意边境的信息和动态,时刻警钟长鸣,因此为这座新建的城池取名“聊”城。 还有一种说法,也与耳朵有关。
聊城的“聊”右面的“卯”在甲骨文里是“杀”的意思,甲骨文中常有卯几人、卯几牛的文字。“聊”就是割耳朵的意思。据专家考证,商朝时,聊城是商朝贵族的根据地。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商朝剩余贵族不服造反,在聊城地区攻杀西周的诸侯国齐国的军队,为震慑敌人,还割下齐军将士之耳。这些商朝贵族还在此地建了两座城,一曰聊城,一曰摄城,均有割耳震慑之意。
明代称东昌府,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1914年改为东临道,1949年8月改设聊城专区,1967年改称聊城地区,1997年8月撤地设市。
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对此,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0:19
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明代称东昌府,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1914年改为东临道,1949年8月改设聊城专区,1967年改称聊城地区,1997年8月撤地设市。
东昌府区: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对此,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
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
聊城的“聊”右面的“卯”在甲骨文里是“杀”的意思,甲骨文中常有卯几人、卯几牛的文字。“聊”就是割耳朵的意思。据专家考证,商朝时,聊城是商朝贵族的根据地。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商朝剩余贵族不服造反,在聊城地区攻杀西周的诸侯国齐国的军队,为震慑敌人,还割下齐军将士之耳。这些商朝贵族还在此地建了两座城,一曰聊城,一曰摄城,均有割耳震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