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清代的甲申年是公元纪年的哪一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35

我来回答

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8:13

甲申为干支之一,六十甲子顺序第二十一位数。前一位是甲申,后一位是乙酉。论阴阳五行,天干之甲属阳之木,地支之申属阳之金,是金克木相克。中国传统纪年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二十一年称“甲申年”,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岁次内均为“甲申年”。

  甲申年是哪年

  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1年称“甲申年”。以下各个公元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24,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1,除以12的余数是9,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岁次内均为“甲申年”。以下年份均为甲申年:

  第1千年(指从公元1年至1000年间的这一千年):

  24年、84年、144年、204年、2年、324年、384年、444年、504年、5年、624年、684年、744年、804年、8年、924年、984年。

  第2千年:1044年、1104年、11年、1224年、1284年、1344年、1404年、14年、1524年、1584年、14年、1704年、17年、1824年、1884年、1944年。

  第3千年:2004年、20年、2124年、2184年、2244年、2304年、23年、2424年、2484年、2544年、2604年、26年、2724年、2784年、2844年、2904年、29年。

甲申年是什么意思 甲申年是哪年

甲申年是哪年

  甲申出生的人性格命运

  甲申猴年生:过树之猴(五行属水)

  甲申年出生的猴儿们忠诚仗义,衣食无忧,比较多愁善感,属性情中人,年少时比较坎坷,晚年顺利。

  为人性格温和,出入压众,衣食充足,忠肝义胆,初年反复,几番苦斗大器晚成,性情易喜易怒,立志不坚抉,外缘胜于内缘,女命操持兴旺,夫妻强宫硬配不致波灾,子女虽多,一个贵格。与家丰隆,夫妻和合,儿女见迟,女人操持兴旺,荣隆之命。

  春夏生人多白手起家,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秋冬出世则先苦后甜,白天生人深得众人的喜爱,夜间生人富贵绵长,九月生人命运多舛。

  2004年属猴的命运

  2004年是甲申年,甲的五行属木,申为猴,所以2004年出生是木猴之命,六十甲子60年一循环,所以1944年也是木猴命。

  木猴(甲申——1944、2004年出生)

  性格好动的木猴,有同情心,喜欢帮助朋友,做事讲原则,有明确的时间观念。

甲申年是什么意思 甲申年是哪年

2004年属猴的命运

  在工作上责任心重,会尽力完成每项工作,只是有时欠缺自信,需要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木猴主人的运气颇为顺利,虽然工作量比较多,压力也大,但他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地将问题解决,而且会得到满意的成绩,得到上司的赏识,有升职的迹象。

  木猴是个工作狂,经常会为了得到一结论而在实验室废寝忘食,昼夜不归,但正是这种敬业的态度使他的副业进一步发展扩大。

  木猴有令人羡慕的缘分,特别是女性,夫妻缘特佳。在感情上属于热情、稳重但有些保守的类型,夫妻间不会出现大风波,虽然偶尔有争执吵闹,但过会儿便会和好如初,恩爱如初,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木猴勤劳能吃苦,经常在外奔波,但总归是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劳有所得,会有丰厚的报酬。之时当金钱到手之后,不宜胡乱花费,应购买不动产,然后再逐步扩大自己的事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9:31

1884、1944、2004、20、2124;60年一周期,是申猴年。

猴是中国十二生肖排行第九的动物,对应地支为“申”。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逢壬申年、甲申年、丙申年、戊申年、庚申年,民间俗称猴年。

天文专家表示,农历丙申猴年是一个平年,包括7个大月(30天)和5个小月(29天),有355天。

扩展资料

干支纪年——

可对历史时间上推下推、顺推逆推,以致无穷。但也确有人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开辟天地的起点。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

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其实,是岁星纪年,采用岁阳岁阴结合以纪年。岁阳: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2:57

清代的甲申年有很多啊,自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之后,至清朝灭亡的1911年为止,共出现5次甲申年:


14年(明崇祯十七年),这一年明王朝灭亡,满清入关开始统治中原。


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


17年(清乾隆二十九年)。


1824年(清道光四年)。


1884年(清光绪十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05

清代的甲申年有很多啊,自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之后,至清朝灭亡的1911年为止,共出现5次甲申年:
14年(明崇祯十七年),这一年明王朝灭亡,满清入关开始统治中原。
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
17年(清乾隆二十九年)
1824年(清道光四年)
1884年(清光绪十年)

扩展:以下年份均为甲申年:

第1千年(指从公元1年至1000年间的这一千年):

24年、84年、144年、204年、2年、324年、384年、444年、504年、5年、624年、684年、744年、804年、8年、924年、984年。

第2千年:1044年、1104年、11年、1224年、1284年、1344年、1404年、14年、1524年、1584年、14年、1704年、17年、1824年、1884年、1944年。

第3千年:2004年、20年、2124年、2184年、2244年、2304年、23年、2424年、2484年、2544年、2604年、26年、2724年、2784年、2844年、2904年、29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3:30

清代的甲申年有很多啊,自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之后,至清朝灭亡的1911年为止,共出现5次甲申年:
14年(明崇祯十七年),这一年明王朝灭亡,满清入关开始统治中原。
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
17年(清乾隆二十九年)
1824年(清道光四年)
1884年(清光绪十年)
不知道哪一年是你需要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6:11

1884,1824,17,1704,14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9:09

农历甲申年,对于满清来讲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顺治时期的甲申年,即公元14年,满清攻占北京、入主中原,奠定了200余年的王朝基业。

而6个甲子之后的另一个甲申年,公元1884年,清廷政局发生了一次惊天剧变,即世人所称的甲申易枢。

这次政局的10级地震,波及了无数清廷*。其中清流党的骨干人物张佩纶亦深陷其中,他的*生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折,而他所代表的清流党,也从此一蹶不振,走向末路。

议事中的清廷*

风起于青萍之末
光绪十年(1884年),因法国侵略越南导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屡战屡败,形势危如累卵。

不过,对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树声而言,外患固然让他焦虑,内忧更让这位一品大员头疼,因为张树声得罪了左副都御史、侍讲学士、总理衙门大臣张佩纶。

前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因为母亲病故丁忧,清廷调张树声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树声上任之后,了解到张佩纶深受李鸿章器重,出谋划策、参与机密,颇有手段,所以张树声也想邀请张佩纶帮办北洋军务。

一番联络之后,张佩纶同意做张树声的幕僚,本来这件事情皆大欢喜,谁想横生枝节。张树声上奏朝廷请调张佩纶的折子发出之后,礼部侍郎陈宝琛参劾张树声,称张树声身为外臣,不应奏请朝廷调任京官入幕府,有私交京官的嫌疑。

陈宝琛插了这么一脚,张佩纶调任的事情僵住了。此事搞的张佩纶很不高兴,他怨恨的倒不是陈宝琛,而是张树声——总督大人作为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司机,外臣不能结交京官的潜规则应该门清,张树声居然因为猴急自己上折子请调张佩纶,被参劾不说,还连累了张佩纶。

陈宝琛像

张佩纶的不满很快就传到了张树声的耳朵里,这下满脑袋官司的张树声更慌了——得罪了张佩纶可不是好玩的。思来想去,张树声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找人搞掉张佩纶。

张树声派在北京交际广泛的儿子张华奎等人联络宗室大臣、国子监祭酒盛昱,请盛昱上折子参奏张佩纶,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张佩纶一个三品官,为何能让身为封疆大吏的直隶总督张树声如此忌惮?他到底是何许人也?

清流巨擘
张佩纶,字幼樵,祖籍河北丰润,1848年11月24日生于浙江杭州。张佩纶少年时代即以诗文才情著称于江南,很受苏浙一代士大夫的推崇。

张佩纶

1871年,年仅23岁的张佩纶中进士,入仕后担任编修、侍讲、左副都御史、侍讲学士、总理衙门大臣等职务,成为了清流党的大佬巨擘,名噪一时。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廷官场上形成了一批以御史、给事中等言官为主、针砭朝政、参与国策的官僚群体。这些*以台鉴、清议为己任,经常上书*庸官、抨击弊政,故后世称之为清流党。

清流党的出现,与光绪年间清廷统治危机的加深密不可分。虽然经过同治时期洋务运动的洗礼,满清的国力有所恢复,但其结构性的官僚腐化问题、民生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随着光绪初年边疆危机不断出现,清廷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大有江河日下的征兆。

"吏治日偷,民生日窘,怨恫交作,灾害频仍"——《光绪朝东华录》

面对着日益不堪的时局,一大批有担当、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力图振奋朝纲、扭转颓势,拯救苍生、匡扶朝政,清流党应运而生。

同治帝

此外,清流党的出现,也与军机大臣之间的*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军机大臣李鸿藻和沈桂芬两人因政见、地域出身的不同矛盾重重,在军机处之内一直勾心斗角、互相拆台。

为了对付沈桂芬,李鸿藻刻意扶植科甲正途出身的台鉴*为己所用,怂恿他们互相呼应、共同进退,针对沈桂芬集团的各种*、人事频频发起攻讦。朝中大佬的奥援,极大的助长了清流党的形成与发展。

张佩纶的发迹也与李鸿藻的帮助息息相关。李鸿藻和张佩纶的祖籍都在直隶,有同乡之谊。同时,李鸿藻还是张佩纶任庶吉士时期的授业恩师,因此二人之间又有师生之谊。加上张佩纶为人清正刚毅、学识渊博,李鸿藻对这位青年才俊非常赏识,故大加帮助。

李鸿藻

张佩纶在清流党中之所以举足轻重,一方面是恩师李鸿藻的大力栽培,另一方面也因为张佩纶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高洁品格。

张佩纶交际非常广泛,与李鸿藻、李鸿章等当朝大员关系密切,经常书信相通、共议国事。但是,张佩纶并没有为了升官发财就毫无底线的攀附这两位风云人物,而是保持了恰当的分寸和尺度。

最令世人敬佩的是张佩纶在云南报销案中的表现。此案由云南省派人到户部报销经费遭到巨额勒索引起,朝中御史参奏张佩纶的姻亲、署理户部尚书王文韶受贿数万两。

慈禧太后开始并不想处置王文韶,所以当王文韶主动辞职时好言挽留,让王不用担心自己的乌纱帽。

关键时刻,张佩纶大义灭亲,毅然连续四次上书慈禧,请求按国法处置王文韶:

"若不决去贪人,无以儆惕有位,血诚披沥,不敢顾私……(即使张佩纶自己)获咎而去,此心较安"——《涧于集》

李鸿藻担心张佩纶连续上书激怒慈禧,私下劝张佩纶不要蹚浑水,更不要伤害了亲戚感情,坚定的张佩纶大义凛然的予以拒绝。

王文韶

最终,在张佩纶等清流党的坚持之下,王文韶只能黯然离职。

经此一战,张佩纶在清流党和官场上声名鹊起,威望如日中天。一时间朝内大臣皆以结交张佩纶为荣,除了之前提到的李鸿章、李鸿藻之外,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宝鋆等重臣均与张佩纶有所交往。

在清流党内部,张佩纶身边聚集起了一批才俊,有张之洞、陈宝琛、吴大澄、邓承修等人。除了李鸿藻之外,清流党中影响力最大的首推刚过而立之年的张佩纶。

得罪了风头正盛、誉满天下的张佩纶,直隶总督张树声当然一身的冷汗,张佩纶要是发动清流参奏他,没准自己的乌纱帽就没了。何况早在1882年,张佩纶就参奏过张树生,张树生深知张佩纶在公事上素来不讲情面。情急之下,张树声只好请同为清流党的盛昱上书参奏张佩纶,来个先下手为强,干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盛昱虽然也是清流党,但是属于以翁同龢为核心的清流党南党,与张佩纶所属的清流北党常有龃龉。因此,张树声找盛昱,乃是精心谋划之后的行动。

张树声

盛昱当然知道张佩纶的分量,自己没有把握搞掉张佩纶;何况此事张佩纶并无责任,反而是张树生坏了朝廷的规矩,因此对参劾张佩纶并不积极。不过张树声的面子也不好不给,权衡之下,盛昱给张树声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张佩纶的后台是军机大臣李鸿藻,要想搬倒张佩纶,必须先搞掉李鸿藻。恰好中法战争爆发,军机处应对失策,饱受朝野的指责,何不借此机会参奏各位军机大臣,来个一窝端?

盛昱这个看似更加激进的方案隐藏了非常巧妙的心思——谏官们经常因*上的分歧参奏军机大臣,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有什么结果。参奏全体军机大臣的折子,在紧张的战时局势下,清廷高层怎么会加以理会?肯定会按惯例不予理睬,参奏张佩纶的事自然不了了之。这样盛昱即给了张树声面子,又不至于让张佩纶难堪,可谓一箭双雕的妙计。

可是,连盛昱自己也没料到,他的锦囊妙计将要在官场上掀起怎样的滔天巨浪。

"躺*"的军机处
1884年4月3日,盛昱上奏慈禧,指责中法战争清廷屡战屡败皆因用人失当:云南巡抚唐炯、广西巡抚徐延旭都由张佩纶、李鸿藻推荐,但二人颟顸*,造成战事一败涂地,理应追究张佩纶、李鸿藻的失察之责。奕䜣、宝鋆等军机大臣坐观成败、用人不当,也该负有连带责任。因此,请慈禧下旨议处军机处各位大臣,严厉申斥,令其戴罪立功。

"......张佩纶资浅分疏,误采虚声,遽登荐牍,犹可言也;李鸿藻内参进退之权,外顾安危之局,义当博访,务极真知,乃以轻信滥保,使越事败坏至此,即非阿好徇事,律以失人偾事,何说之辞?恭亲王、宝鋆久直枢廷,更事不少,非无知人之明,与景廉、翁同龢之才识凡下者不同,乃亦俯仰徘徊,坐观成败,其咎实与李鸿藻同科......" ——《晚清宫廷实纪》

军机处

盛昱的折子递上去之后,被慈禧留中(即不下发军机处处理)。但无论是挑事的盛昱,还是朝中听闻此事的大臣,都没觉得会引起什么风波。常伴慈禧左右、消息灵通的军机大臣翁同龢也仅仅是觉得有点奇怪而已:

"盛昱一件未下,已四日矣,疑必有故" ——《翁同龢日记》

但是有人察觉到了一场席卷军机处的风暴即将来临,这个人就是张佩纶。

盛昱的折子被留中后,张佩纶就听到了消息。很快,他就在给李鸿章的信件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盛昱的折子参奏张佩纶、李鸿藻无关痛痒,要害在于指向了恭亲王奕䜣。整件事情的背后有醇亲王奕譞、翁同龢的阴谋,而且,此次参奏很有可能引发政局的大变动。

事情的发展被张佩纶料到了一大半。慈禧将折子留中的这几天一点都没闲着,她先是召见醇亲王奕譞,之后又与孙毓汶等心腹多次密谋,准备对军机处做个大手术——张佩纶猜错的,只是翁同龢并没有参与密谋。

张佩纶与李鸿章之间的信件

4月8日,张佩纶预料中的风暴降临了。慈禧经由内阁发下明谕,指责奕䜣等军机大臣尸位素餐、只知明哲保身、贪恋权位,毫无振奋朝纲、匡扶时局之志。对中法战事处置失策、用人不当。因此,下令罢黜奕欣、宝鋆、李鸿藻、景廉、翁同龢全部5位军机大臣的职务。并将恭亲王开去一切差使,令其家居养疾,不得干预朝政。军机处由礼亲王世铎、阎敬铭、孙毓汶等人接管,幕后操盘的乃是醇亲王奕譞。奕䜣的另一个大本营总理衙门也遭到了清洗,由新任军机大臣阎敬铭领衔,同时,废除了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领班大臣的惯例。这次政局剧变,被称为甲申易枢。

这场看似突然的政坛局面,其实是慈禧与奕䜣之间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辛酉政变之后,虽然慈禧通过垂帘听政制度正式参政,但是朝廷的实权掌握在奕䜣控制的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手中。名义上各类旨意皆要秉承太后、皇帝的意志,但在实际处理中,绝大部分都是奕䜣在做决策:

"两宫初政,春秋甚富,骤遇盘错,何能过问?所承之旨,即军机之旨,所出之谕,即军机之谕,此亦事实上之不可掩者也" ——《客座偶谈》

随着*经验的丰富和野心的膨胀,慈禧不能忍受大权掌握在奕䜣手中的局面,开始逐步着手从奕䜣手中夺回最高权力。奕䜣本人也很专权,当然不会轻易的交出好不容易到手的大权,因此慈禧、奕䜣发生过多次冲突,好在当时慈安太后在世,可以协调关系,让两人不至于撕破脸。

慈禧

随着同治暴毙、光绪登基、慈安病死,慈禧第二次垂帘听政,一方面没有了慈安的制约,另一方面独自控制皇帝,慈禧很快就在与奕䜣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奕䜣虽然明面上不断对慈禧做出让步,态度也愈发谦恭,但是内政、外交大权的核心支柱——军机处、总理衙门两大部门奕䜣一直牢牢的掌握在手中。所以,要想实现真正的大权独揽、*奕䜣,慈禧必须消除奕䜣对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控制,这也是甲申易枢发生的根本原因。

而盛昱的上奏如同及时雨一般为慈禧罢黜奕䜣提供了天赐良机。

首先奕䜣集团在中法战争中表现确实不好,犹豫不决、屡失战机,受到了朝野内外的指责。

其次,经过慈禧几年的精心扶植,对奕䜣非常不满的醇亲王奕譞、孙毓汶等人在*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团,可以随时顶替奕䜣集团的位置,作为慈禧操盘政局的工具。

因此,慈禧利用盛昱参奏军机大臣的奏折大做文章、借题发挥,一举罢黜奕䜣等大臣,通过易枢摧毁了奕䜣集团,独掌朝政。

不过,无论甲申易枢这手在宫斗的火候上有多么炉火纯青,朝野之内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变动给惊呆了,一时间*鼎沸。

奕䜣

上折子的盛昱没想到能弄巧成拙,居然真就把军机处给搞垮台了。这当然不是他的本意,即便按奏折里的意思,盛昱也只是要求申斥各位大臣。在慈禧下令罢黜奕䜣等人的4月8日当晚盛昱又上了一份奏折,力陈恭亲王才智卓越,无人可替,恳请慈禧留下恭亲王和李鸿藻在军机处行走。

慈禧见到盛昱的第二份折子,直接就发飙了,把折子撕掉扔在地上,大骂盛昱这个奴才"利口覆帮,御使官家不任一人"——盛昱简直是没脑子的笨蛋,完全不体会领导的一片苦心。

除了盛昱之外,许多大臣都上奏请求留任奕䜣,要么被留中不发,要么被下旨申斥。慈禧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明确,奕䜣必须下岗,谁再为恭亲王说情,谁就是找死。

但还是有不怕死的人站出来为奕䜣转圜,这个人就是张佩纶。

大丈夫
张佩纶并非奕䜣一党,早年因*分歧参奏过奕䜣。李鸿章曾经给张佩纶去信,让他注意与恭亲王搞好关系。张佩纶在回信中则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从个人感情上他本人对奕䜣并无好恶,参奏奕䜣完全是出于公心。

李鸿章

奕䜣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