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关于外国人为祖国争气的有哪些故事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48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04:40

2011年10月28日,顾诵芬为航空航天学院学生做学术报告

提起歼教-1、歼-8、歼-8Ⅱ……这几款在我国航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飞机,均由顾诵芬主持设计。顾诵芬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双院士”,是著名的飞机设计大师、空气动力学家,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推动了我国气动力研究、设计基础手段建设发展。

他也是继吴文俊、徐光宪、王振义、黄旭华之后,第五位获此殊荣的交大人。顾诵芬是交通大学1951届航空工程系本科校友。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天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自小立志保卫祖国蓝天

顾诵芬与飞机的缘分,开始于他的少年时代。顾诵芬的父亲顾廷龙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母亲潘承圭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知识女性。1935年,顾诵芬5岁时父亲应邀去燕京大学任职,全家迁居当时的北平。1937年7月28日,日军轰炸中国二十九军营地,幼时的回忆里,漫天压得人睁不开眼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投下的*都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那时,顾诵芬便立志要保卫中国的蓝天将来不再受外国侵略。就这样,航空报国之梦早早的便在他心中埋下了。

高中毕业后,顾诵芬报考了有航空专业的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全部被顺利录取。最终,他选择就读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回忆在交大的岁月时,令顾诵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一时物理实验报告一定要按规则办,而且要一丝不苟地用英文书写,有的学生偷懒凑两个数据,被老师发现后要狠狠批评。后来,顾诵芬回忆说:“我在控制有效数字方面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即搞工程量尺寸,能量到多少只能写多少,不能胡乱加减。” 除此之外,在交大,英文的阅读训练、写作训练以及口语训练都比较强,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英文的。正是打好了基础,毕业后在工作中他受益匪浅。

1951年交大毕业时的顾诵芬

大二时,顾诵芬修读了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开设的两门基础课。季先生讲课突出基本概念,先讲解问题的由来,还联系工程实际讲将来可能会遇到些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运算。这样系统的训练对顾诵芬影响很大,为日后顾诵芬成为工程师打下了好的基础。

“工作千变万化,只要知道该怎么做,就能做出来。我们开始设计飞机的时候,在学校里没学过。最突出的问题是,喷气式飞机的进气道怎么设计,当时没有现成的数据。1956年,我开始搞飞机设计,当时北航张桂联教授有些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我看了以后,提炼了一些方法,基本上还是运用了学校教的那一套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所以我感到,学校的训练对自己以后的工作用处很大。”他特别感谢学校教的一套研究问题的方法给自己指了路。

1950年至1951年,顾诵芬在交大就读期间所作《飞机设计》的实验报告

1950年至1951年,顾诵芬在交大就读期间所作《飞机设计》的实验报告

1949年下半年,国防建设急需理工见长的交大学生,特别是航空专业,不少优秀学生投身于国家工业建设。1951年8月,顾诵芬大学毕业。面对家人的不舍,怀揣着航空梦想的顾诵芬踏上了北去的火车。

此后的岁月,他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并肩担歼-8和歼-8Ⅱ的总设计师重任,带领团队造出属于中国人的“争气机”。

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

多年来,在忙碌而紧张的研制工作中,他一直热心关注着母校交大的发展:捐献飞机设计模型、照片及资料,以供教学实验和校史展示;捐赠8万元用于闵行校区文博大楼建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空天科技战略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飞机出版工程》总主编……

顾诵芬与交大同窗学友合影(前排左三)

2008年,顾诵芬回母校参加航空航天学院成立典礼,并作为“特班”班主任为首届36名硕士生开讲第一课。2011年10月28日,在毕业60年之际,顾诵芬重回母校,为航空航天学院学生做学术报告。虽白发苍苍,站在讲台上的顾诵芬却精神矍铄。联结过往与未来的星海在他眼底展开,看见的是他嘴角藏不住的笑意,看不见的,是他心底为家为国为朝气蓬勃的后代展望的未来。

顾诵芬与母校之间的温情互动也是校园里的一段佳话。2011年,顾诵芬获颁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2018年9月,恰逢母校航空航天学院建院10周年暨航空学科83周年纪念,校长林忠钦为作为名誉院长的顾诵芬颁发学院建设“功勋奖”,感激他为国家和母校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的无私贡献。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作为一代大师,顾诵芬将一生奉献给祖国,一辈子都翱翔在蓝天。他不仅是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历史的宝贵见证者和书写者,更是无数华夏儿女的精神楷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04:40

童地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28岁的时候去比利时留学。跟一位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由于就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
当时,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把青蛙软的外膜剥掉。这种手术非常难做,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有耐心和细心,那我教授做了几年也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童地周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要努力办到。于是,他声不响,刻苦钻研做实验,一遍又一遍,失败了再重做,终于把这项实验做成功了。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欧洲生物学界。教师激动地对童第周说:"童第周,你真行,中国人真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