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4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13:17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
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民众知识交流发展。当时国人对于“知识”的认识还停留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孔孟书的程度,认为“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稳定的,积累的,可以被归纳于某种二次元等级结构之内。
真实情况是“知识”包括产生“知识”的体系是动态的,变化的,自我挑战和调整的,也是需要及时反馈和改革的。
所以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如果不能满足理性讨论和言论自由,阻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那么“知识”就会开始腐化,变质,堕落——也就是说,癌症化的“知识”所产生的臭气,远超过产生的营养。
扩展资料
在明朝人看来,全天下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中国,一个大漠。全天下共有两个国家,一个大明,一个蒙古。全天下只有一组国际关系,那就是明蒙关系。明朝初年,对蒙古实施的是“犁庭扫穴”。所谓犁庭扫穴,就是要把对方的势力连根拨起,彻底扫除。
传说罗马击败迦太基之后,再用海盐把迦太基城的土地全都犁了一遍,令其寸草不生。这个就是典型的犁庭了。但问题是犁庭扫穴只对定居民族有杀伤力,而蒙古以游牧为主,居无定所。所以虽然明军多次攻破、毁灭蒙古王庭的所在地,然而终究不能令其完全屈服。
永乐大帝北伐身死之后,明朝改变了策略,开始对蒙古实施贸易禁运。这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闭关锁国”。蒙古高原物产稀少,盐、铁两样尤其紧缺。可是明朝人的禁运措施十分严格。就连蒙古人想要买一口铁锅都不行,怕你拿去融化了做兵器。
不过明朝人搞制裁也讲究“人性化”。如果确实是拿去炒菜,把锅用坏了。那么只要把旧锅交还,就可以买一口新的,维持“控锅限额”不变即可。事实证明,闭关锁国的战略效果远胜于犁庭扫穴。蒙古经济被搞得奄奄一息,蒙古各部也分崩离析,内乱不止。
把明蒙关系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海禁*也就容易理解了。在明朝人看来,海外诸国都是一个个“像素”级别的小岛。根本用不着制定任何*来针对它们。实际上,海禁*是用来对付海贼的。比如戚继光打击的倭寇,就属于海贼。
《明史》称这些海贼“乘风往来,瞬息千里”,跟游牧骑兵颇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的巢穴孤悬海外,茫茫波涛,犹如大漠,因此极难剿灭。同时他们与蒙古一样,许多物资都有求于明朝。因此,犁庭扫穴既然不行,那么以闭关锁国对之,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13:17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
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
扩展资料
在明朝人看来,全天下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中国,一个大漠。全天下共有两个国家,一个大明,一个蒙古。全天下只有一组国际关系,那就是明蒙关系。明朝初年,对蒙古实施的是“犁庭扫穴”。所谓犁庭扫穴,就是要把对方的势力连根拨起,彻底扫除。
传说罗马击败迦太基之后,再用海盐把迦太基城的土地全都犁了一遍,令其寸草不生。这个就是典型的犁庭了。但问题是犁庭扫穴只对定居民族有杀伤力,而蒙古以游牧为主,居无定所。所以虽然明军多次攻破、毁灭蒙古王庭的所在地,然而终究不能令其完全屈服。
永乐大帝北伐身死之后,明朝改变了策略,开始对蒙古实施贸易禁运。这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闭关锁国”。蒙古高原物产稀少,盐、铁两样尤其紧缺。可是明朝人的禁运措施十分严格。就连蒙古人想要买一口铁锅都不行,怕你拿去融化了做兵器。
不过明朝人搞制裁也讲究“人性化”。如果确实是拿去炒菜,把锅用坏了。那么只要把旧锅交还,就可以买一口新的,维持“控锅限额”不变即可。事实证明,闭关锁国的战略效果远胜于犁庭扫穴。蒙古经济被搞得奄奄一息,蒙古各部也分崩离析,内乱不止。
把明蒙关系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海禁*也就容易理解了。在明朝人看来,海外诸国都是一个个“像素”级别的小岛。根本用不着制定任何*来针对它们。实际上,海禁*是用来对付海贼的。比如戚继光打击的倭寇,就属于海贼。
《明史》称这些海贼“乘风往来,瞬息千里”,跟游牧骑兵颇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的巢穴孤悬海外,茫茫波涛,犹如大漠,因此极难剿灭。同时他们与蒙古一样,许多物资都有求于明朝。因此,犁庭扫穴既然不行,那么以闭关锁国对之,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13:17
明朝的“海禁”主要在明朝初年和明朝中后期。因为明太祖期望海禁*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明朝中后期“海禁”主要是因为倭寇横行。
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后来“海禁”一度松弛(郑和下西洋就发生在明朝)。再后,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又曾厉行“海禁”。
海禁*的实施与失败
“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传》),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
洪武三年(1370),明*“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七年(1374),明*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明*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在这一错误*的指引下,明*于洪武十九年(1386)废昌国县,二十年将舟山岛城区和镇外鼓吹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山(岛)的居民徙迁内陆。本来,明太祖期望海禁*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海禁*所实施的直接对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势力,他不仅不能成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区激化了一些矛盾。沿海地区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明太祖“严交通外藩之禁”,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如“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明太祖实录》卷159)。他们除起来进行斗争之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诚如顾炎武所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天下郡国利病书》,册26)。此外,滨海地区的居民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斗争的手段,逃亡、潜往海外。“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张煊:《西园见闻录》卷56.《防倭》)。所以,海禁一开始就得不到切实的贯彻,反复发布的海禁令,也说明了这一点。还有一些人干脆参加了民间的对外贸易活动。“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明大祖实录》卷231)。“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谈迁:《国榷》卷12)。昌国县“民常从倭为寇”(《明太祖实录》卷183)。
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中*民被杀或被掳,“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乱》)。
此后,明朝统治者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
随着明王朝于14年覆亡,满族人建立了清王朝。也就在同一时代,欧洲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对于中华帝国而言,这同样是一次历史机遇。不过随着清王朝的建立,中国历史的车轮再次减速。
自清初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沿海的安定,基本上都实行严厉的海禁*。特别是1662年郑成功收复后,清*连下三道迁界令,将东南沿海的村庄居民全部内迁50里,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不准沿海居民出海。乾隆即位后,在海禁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先祖的*。18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工业*,其海外贸易日益扩张。特别是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的西方商人,一直强烈渴望寻找机会打开中国市场。当时,在中国沿海的4个通商港口,前来进行贸易与投机的洋商日益增多。据说当乾隆第二次南巡到苏州时,在当地了解到,每年仅苏州一个港口就有1000多条船出海贸易,其中竟有几百条船的货物卖给了外国人。于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乾隆决定采取进一步行动。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并规定洋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而只能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交涉事宜,这就是著名的“一口通商”*。这标志着清*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13:18
闭关锁国从明朝开始
明朝洪武年间,法令严格禁止人民"与外洋番人贸易".这种*,当时称为"海禁".洪武以后,海禁渐渐松弛.嘉靖时,因为倭寇之患,明朝廷始开海禁,允许人民从事海外贸易.
清初实施严厉的海禁,以隔离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并将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内迁.至统一,始设四海关通商贸易。1757年,清廷传谕外国商人,以广州为唯一的通商口岸,而且加以种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13:19
早在明朝是明成祖为了防止远逃海外的允文回国讨回他的皇位就实行了海禁 清朝是有康熙皇帝开始的 雍正 乾隆时期都 积极仿效 因为如此中国在短短的一、二百年间就与世界拉开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