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1:15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作出的卓越的贡献。纸是日常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不能缺少的东西。它既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积累经验的载体,也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向前发展的工具。
无论工业、农业、交通、国防各个部门都离不了它,交流思想、传播经验、发展智慧也都离不了它。作为造纸原料的植物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
为了制得较纯的纤维素,必须用化学和机械方法,除去其它杂质,使纤维素大分子帚化,再制成浆液。因此纸的发明是用化学方法制得较纯的纤维素高分子的一项重要成就。纸在未发明以前的夏、商、周时代,记载事物都是用龟甲和(兽+犬)骨作载体,也有极少用金属的。由于刻字难,只能作简要的记载。
清朝末年开始在河南安阳商朝都城遗址发现商代的甲骨文,就是以甲骨为载体的。
到了春秋时,用竹简和木简作载体的较多。竹简是竹片,木简是木片,可以在上面写字,当然比用甲骨就方便得多,所以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竹简和木简也是比较笨重的,一片上写字很少,只好用许多简编起来成为简册信息处理简或木简使用和携带都极不方便。
后来有了丝织品,才逐渐用缣帛代替简,作为书写的载体。缣帛是蚕丝的织品,它虽然好使用、也轻便,但价格昂贵,不易普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的新型书写材料。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创造出以植物纤维做原料的造纸术。
关于造纸术的发明问题,可能跟制陶和酿造的发现和发展相类似,显然不是一个人发明的,是经过较长的时期逐渐形成的,其中可能有一个或几个极盛的关键阶段。过去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的,未免有些失实。实际上蔡伦以前已经有纸了。1933年在汉烽燧出土的文物里有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麻纸。1957年在西安市灞桥出土的文物里有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古纸。
它们都比蔡伦时的纸早200多年。《辞源》第四册蔡伦条说:“伦曾总结前人经验,始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造纸,世称‘蔡侯纸’。今湖南来阳北蔡伦宅,传即当时蔡伦造纸处。”这种说法比较可信,它肯定了蔡伦以前有纸。
因蔡伦任过尚方令主管造纸,无疑他对造纸作了些研究概括和推广发展工作。
汉代麻纸的制造过程,根据科学工作者的模拟实验,大体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湿,使之润胀,再用斧头剁碎,放在水中洗去污泥、杂质。然后用草木灰水浸透并蒸煮,这是后世碱法制浆的基础。碱液蒸煮可以进一步除去原料中的木素、果胶、色素、油脂等杂质,然后用清水洗涤送去春捣。捣碎后的细纤维用水配成悬浮的浆液,再用漏水的模捞取纸浆,经脱水,干燥就成纸张。
公元2世纪造纸术在我国推广以后,纸的应用基本上取代了缣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科学文化的发展。后来,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利用了桑皮、藤皮、稻麦杆,进而发展到了竹子作原料。在设备方面,出现了活动的帘床纸模,用以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大大提高了工效。在加工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春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在唐、宋之际,用竹造纸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南宋则成为通用的纸。这时期产纸区域已遍及全国各地,纸的原料则因地而异。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书业,从而又促进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这个时期的名贵纸中,有唐代的硬黄纸,五代的澄心堂纸、宋代的黄白蜡笺和金粟山藏经纸等,还有暗纹纸、水纹纸及各种艺术
加工纸,都有传世品。这时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已不再单用绢,而越来越多的使用纸了。绘画要求纸的质量较高,幅面较大,而当时的造纸术已能满足这样的需要了。10世纪以后,造纸术广泛采用楮皮、桑皮、竹子等为原料造纸,并能生产10-15米长的巨幅纸,有名贵的金栗笺、罗纹纸和宣纸等。除了书写、绘画用的纸外,还有装饰用的壁纸、剪纸等,也很美观,行销于国内外。有关造纸的书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片+戋)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篇》,对中国古代造竹纸及皮纸的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文图并茂,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最详细的记载。
造纸术从3世纪由我国传到朝鲜,7世纪由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用破布作原料,采用我国的技术和设备。
阿拉伯大批生产之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之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12世纪,欧洲最早在西班牙和法国设立了纸厂,13世纪在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设立了纸厂。到16世纪,纸张已经流遍于全欧洲,此后纸便逐渐流传到全世界,为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