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四川方言怎么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18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22:02

仪陇方言复杂。县府驻地金城镇及周围大部分地区通行的仪陇话属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从古入声的演变 来看,仪陇话在四川方言中属入声归阳平区;中部以乐兴乡为中心的几个乡通行的“广东话”属于客家方言。县南的新城一带通行的“永州腔”属于湘方言,是湘南“永州 腔”在仪陇境内的陈迹。此外,在磨盘乡还流行一种“安话”,是四川方言中至今仍保留的安徽话的一部分。

据清同治十年版《仪陇县志》载:“仪邑自明季之乱, 几至靡有孑遗,其逃在山谷者,又值饥馑频仍,人相食,继以虎灾, 道无行人,昼常扃户。” 又载“顺治八年(1651年),邑候刘在宸为保聚计,仅得十余户,土著之稀 少已可概见。” 后因人口繁衍和移民增多,到同治十年(1871年),仪陇县人口已达16.3万多人。仪陇方言的形成同县境人口来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以金城镇为代表的仪陇话 (当地客家人称之为“四里话”) ,三百多年前从东面和北面渗入仪陇,加之各地移民的相互影响,使仪陇话在四川方言中独具特色。县境的客家话:当地人叫“广东话”,集中在中部丘陵地区,包括永乐区的乐兴乡(大部)和武棚乡(大部)、日兴区的凤仪乡(部分) 和大风乡(部分),马鞍区的石佛乡 (部分)、周河乡(部分)、马鞍镇乡(部分),人口约5万。客家人的祖先本是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居民,西晋永嘉之乱以后,由于战乱、瘟疫、灾荒、人口增长等原因,中原汉人开始向南方迁移。仪陇客家人入川已两百多年,他们的客家话同粤北、粤东的客家话相当一致。

县境的湘方言----永州腔。当地乡人又称“新城话”,分布在县南复兴区新城乡(大部) 、二道乡(小部),人口1万余。清同治十年版《仪陇县志》记:“邑中湖南兆人最多,江西、广东次之,率皆康熙、雍正间入籍,谓之老户, 盖寥寥无几”。康熙年间,移民来四川者以湘南永州零陵县籍最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9:10

根据下列方法说:

音韵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 shāng],四川方言为zi sang] 注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 shì],四川方言为[cao si](音同“曹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 chí],四川方言为[zi ci](音同“资瓷”)。

在四川方言 (但不包括成都方言)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方言中音同“兰方”。成都方言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但是"eng"和"en"在声母"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发音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

"eng"和"en"在声母"b"、"p"后能够部分区分,前者"东、登"韵为"ong","庚、耕"韵为"en",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音节"un"在"d"、"t"、"n"、"l"、"z"、"c"、"s"后发"en"音,其余不变。

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hu"变化为"fu",部分地区声母"h"后介音为"u"的字,声母变为"f"且无介音"u"。

四川方言中没有韵母"uo",大部分读"o",部分入声字为"uê";

普通话中大部分声母后的"e" 读"o",并且无介音直接读,如:哥哥(go55)注意不要读成(guo55),上课(ko213)不要读成(kuo213),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后的"e" 必然读为"ê",但是岷江片中部分地方歌韵字读"ai";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发"e"的在四川方言中分两种情况,古韵母为“合、铎、曷”发"o",其余发"ê"。

古合口一等字大部分保留介音"u",如累"luei213",横"huen21"(部分地方读"huan21")

成渝片j,q,x后面的“u”可以读本音乌 虽(xü55)然 民族(qu21 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 速(xu21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度

古明母侯韵字发音转为"mong",如"某、茂、亩"(虽然普通话这三个字韵母不同)。

古影母开口呼字,大多都冠以声母“ng”,如“安”[ngan55]、“恩”[ngen55];古疑母字除合口一等、三等字以外皆保留声母"ng",合口一等字声母"ng"消失,三等字大部分声母转为"ni"、少部分字声母"ng"消失或者保留声母"ng"介音消失。

内江、自贡、巴中、仪陇、井研、筠连、仁寿、西昌、会理、盐源、德昌、冕宁、盐边、米易人民能够区别平舌、翘舌。

中江人在说话时喜欢加上“挂(gua二声)"。比如成都人说”吃了没有"是说“吃了没得”而中江人则说“吃挂没得”,“吃老”中江人说“吃挂老”,“做了啥子”中江人说“做挂啥子”,“遭老”,中江人说“遭挂老”,依次类推。在中江表妹的小品里可以听到这类的语言。

在声调上,四川方言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调值几乎一致,成渝片古入声归阳平(即二声),如“一”、“六”、“绿”等字声调均为阳平;雅棉小片古入声归入阴平(即一声);仁富小片古入声归入去声;岷江小片保留入声且韵母更存古,因此也与通常意义的四川方言差别较大。

大多数地区入声归入阳平是四川方言与其他北方话的主要区别。

词汇

四川方言由于受北方官话的长期影响而产生了文白异读系统,白读音主要出现在高频日常生活用语中,而文读音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新词汇中。四川方言的文白异读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中,但主要的趋势是文读越来越占优势,部分字白读已趋于消失,固定为文读读音。

语法

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译。

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如“他遭开除了。”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不能不提的形容词,白,不说白,说“迅白”;黑,不说黑,说“黢(qū)黑”;轻,不说轻,说“捞轻”;重,不说重,说“帮重”;快,不说快,说“飞快”;甜,不说甜,说“抿甜”;酸,不说酸,说“溜酸”;等等。倒装现象:“热闹”,要说“闹热”;“公鸡”“母鸡”,要说“鸡公”“鸡婆”/“鸡母”;“菜花”要说“花菜”;“套袖”要说“袖套”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0:28

小偷用四川话说是贼娃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2:02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亲亲,您好,正在为您查询相关事宜,请稍等哦

亲,四川话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拥有多种含义。

1、由于成都及重庆两大城市在四川地区的地位和对外的重要影响,四川话通常指西南官话成渝片,即成渝话,成都话和重庆话是其代表。

2、也可指四川方言,即流行于四川及重庆境内的方言的总称。

四川话的特点:

作为官话的一个分支,西南官话的内部一致性是很高的。作为西南官话的一部分,四川话内部的一致性也是很大的。同普通话相比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也都

语音方面,以成都话为例,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声母无卷舌音zh、ch、sh、r不卷舌;增加了舌面鼻浊音n、舌根鼻浊音;鼻音n和边音

就四川话内部来看,语音方面也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单就声调来看,就近三分之一的县市有的入声声调,有20个县市古入声不归阳平而归阴平或去声。但是,

构词法方面,跟普通话对比,构词法上显著的不同是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即,名词能够重叠,动词一般不能重叠。

1、名词的重叠。四川话的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大都能重叠,且多数重叠式第二字儿化(川东比川西多)。重叠式表示小称。非重叠式有单字单用、加"子"尾、加"儿"尾或儿化等几种方式。具体的词各地不尽相同。例如:

草-草草 虫-虫虫儿 壶-壶壶儿

洞-洞洞儿 人-人人儿 嘴-嘴嘴儿

某些动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也能重叠,重叠后构成名词。例如:

沉沉(沉淀物) 抽抽儿(抽屉)

皱皱(皱纹) 方方儿(方形木块)

2、普通话有动词重叠式,重叠式的动词大都有尝试的含义。四川话动词一般不重叠,动词加“一下”或“哈儿”表示尝试或短暂动作。例如:

看一下 看下儿 看一哈哈儿

听一下 听下儿 听一哈哈儿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 ,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

亲,以上为您查询到的信息希望对您能够有所帮助哦

[心][心]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